李 亮
勉力接受了《江蘇教育》約稿之后,我拜訪了朱家瓏先生,并給家住徐州的張慶先生打電話,聽他們深情回憶28 年前的“南通會議”,暢談這次會議對江蘇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影響。兩位先生都是江蘇小語界德高望重的前輩,也是南通會議的直接參與者和見證人。我又找來相關資料閱讀。然后,對南通會議有了些粗略的認知。
第一,1992 年之于中國,是極不尋常的年份。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突破瓶頸,步入快車道。正所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現在回想起來,1992 年底的南通會議順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是全國各行各業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第二,關于南通會議的價值與貢獻。朱家瓏先生有過中肯的闡述:“一是解放思想,進一步清除了語文教育領域‘左’的思想影響,認清了語文教育的本義,激發了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提出了對語文教育傳統經驗的借鑒和繼承,肯定了傳統教育中的精華,開拓了語文學科的縱向聯系。”
第三,要理解南通會議的影響,還要了解當時的語文教學狀況。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語文學科的性質,認識得還不夠深入,對語文教學提出了頭緒繁多的要求,比如語文要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要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等。這些要求當然都不錯,但也使人們陷入迷惘,語文課程的基本定位偏失了。南通會議的召開,最重要的貢獻就是讓教師重新認清了語文教育的本意。大家開始注重眼睛向下,狠抓基礎方面,比如讀書、寫字等,全省中小學語文教學發生了看得見的改變。
周德藩同志無疑是南通會議的主導人物。他審時度勢,以不凡的眼光和魄力,提出了一系列江蘇省基礎教育改革的主張,并身體力行。特別是以中小學語文教學為突破口,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舉措,得到了全省廣大教師的一致響應。重溫他的這篇講話文稿,我有兩點思考。
一是語文教育實踐對語文教育定位和性質的認識是不斷演進和發展的。
南通會議時,為了改變時弊,尤為強調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而這些也是語文教學必須狠抓的基礎工作,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語感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不讓學生親歷聽說讀寫,語文是學不好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人的認識和語文性質的認識也在不斷改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已經無法滿足今日立德樹人、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語文教育需求,尤其是素養型語文課程的需求。正如陸志平所言,語文課程跟隨課程改革的步伐,構建了素養型目標體系、整合型課程組織、實踐性學習過程、發展性評價系統,實現了語文課程的轉型。
這種認識仍然會不斷向前發展,它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抱有思想的開放與觀念的敏感,要與時俱進,自我更新。
二是語文教育的改革離不開對傳統語文教育經驗的回溯與借鑒。
傳統語文教育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比如韻文識字的經驗,揭示字理幫助識字的經驗,描仿入體的寫字教學經驗,重視朗讀背誦、整體感悟的經驗等。這些經驗的形成與我國漢語自身的特點緊密相關,而這種特點又決定了“學習這樣的語言特別需要重視意義、語序、語境、語感,重視誦讀、積累、體悟、揣摩、思辨、領會,重視因聲求情、以聲傳情。”張志公先生為原蘇教版小語教材題寫過一句話,大意是吸取傳統語文教育的經驗不是復舊而是創新。語文教育改革也只有不斷回溯傳統母語教育經驗,正本清源,同時結合時代問題,才有可能不斷架構出新的符合時代需求的課程形態。
重讀后的一點感想,未及請教周德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