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潔
(浮梁縣第一小學,江西景德鎮(zhèn) 333400)
生命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有關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過對中小學生進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發(fā)展等知識的教育,讓學生懂得生命美的價值,特別是悅納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同時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態(tài)的生命。
新教育實驗創(chuàng)始人朱永新在《生命教育:讓教育回家》一文中講道:“生命教育,首先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yōu)化生命、激揚生命。”近年來,媒體上關于中小學生自殺或傷害他人的報道頻繁出現(xiàn),每每聽聞都是觸目驚心。當看到一個個如花的生命在風雨中逝去,我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生命教育對于廣大學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課程。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性格、興趣的重要時期,教師在這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能夠讓學生認識生命的真諦,懂得生命的珍貴,從而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生命教學重在培養(yǎng),語文教學重在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活動,將生命教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生命,從而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滲透生命教學。
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對生命教育的理解不深,沒有把生命教育滲透到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僅僅停留在教材表面,在教材的課文提到生命教育時,才著重進行這方面的教學,而對其他未明確提到生命教育的課文便忽視了這方面的滲透。其實,生命教育的內涵極為豐富,它在學生生命活動中涉及情感態(tài)度、道德觀念、價值體現(xiàn)等諸多因素。語文教材是極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充分地利用起來。
在現(xiàn)在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下,“唯分數(shù)馬首是瞻”的應試教育模式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校、家庭、社會重成績而輕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教師上課時局限于教材表面,沒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內容。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滋養(yǎng)靈魂的教育。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充滿人文關懷、具有生命意識的內容,有意識地滲透生命教育,使學生身心能夠得到健康發(fā)展。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每一篇課文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有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的,有再現(xiàn)多彩的童年生活的,有謳歌人間真情的,也有贊美人物美好品質的……語文教師有責任讓學生在感悟語言文字、領略人間美好的同時,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認識生命、珍惜生命。
教育要“潤物細無聲”,教師要深入挖掘文章內涵,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進行生命教育。例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描寫了德國美麗的景色和民族特點,體現(xiàn)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教師通過課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德國人的這種精神,更要讓孩子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在于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為社會盡到自己的責任。
語文實踐活動能豐富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讀、演等一系列活動中進一步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1.表演課本劇。課本劇就是將敘事性較強的課文改編成用來表演的故事。教材中有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都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天真活潑的兒童有很強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欲,課本劇表演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在表演中能更加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例如,在教學《巨人的花園》時,教師讓學生根據(jù)課本內容表演課本劇,感受巨人由自私到慷慨的轉變。當巨人在男孩的啟發(fā)下幡然醒悟開放花園,與孩子們快樂生活時,這其中滲透著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讓學生懂得要熱愛生活才能讓生活煥發(fā)光彩。
2.制作樹葉畫。大自然中的樹木種類繁多,樹葉的形狀更是千姿百態(tài)。教師可以讓學生撿來落葉,展開想象,制作成各種精美的樹葉畫。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收獲知識和技能,讓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認識到不僅可以用雙眼欣賞美,更能夠用雙手創(chuàng)造美。學生眼里盡是美,心里充滿愛,就會感到快樂,從而熱愛生命,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3.制作手抄報。手抄報是一種語文實踐活動,利用手抄報能有效、有目的地進行滲透生命的教育。例如,結合禁毒知識,讓學生制作手抄報,通過宣傳禁毒知識,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從而更加懂得珍惜生命。
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引入生命教育題材,促使學生思考生命,體會生命的可貴,從而更加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生活中有許多熱愛生命的例子:輪椅上的霍金在逆境中頑強生存;奮戰(zhàn)在抗擊疫情一線的白衣天使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別人的生命;辛勤耕耘的農民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使自己的生命煥發(fā)光彩……通過交流,加強對生命的認識,體會生命的美好和可貴。“生活處處皆文章”,生活原本就是習作的“沃土”。好的習作離不開生活這方“沃土”。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通過真實的生活來感受生命的意義,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借鑒課文的表達方式,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現(xiàn)象引發(fā)思考,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從對生命的感悟中培養(yǎng)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識。
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進行適當?shù)耐卣梗笇W生進行課外閱讀和生命教育的課外延伸。例如,在教學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通過對保爾一生的了解來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還可以讓學生寫讀后感,認識到生活中總會遇到困難與挫折,但只要熱愛生命,就沒有什么困難可以難倒你。在教學完《觸摸春天》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收集、了解更多熱愛生命的故事,學生通過讀書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fā)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十分重要,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讓學生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