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紅 祁正榮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 酒泉732705)
專業質量保證體系是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核心,也是學校開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診改工作的基礎。其工作路徑可概括為:事前“設計建標(質量計劃)”、事中“實時監控(質量控制)”、事后“診斷改進(質量提升)”三個管理流程和“建立組織、完善規劃、設定目標、制定標準、完善制度、運行監控、自我診斷”等環節。
1.1 建立專業質量保證組織管理體系。建立二級學院專業質量保證工作組、系室專業質量保證工作小組、專業(課程)教學質量保證團隊、專業教師四級質量專業管理組織,并明確其質量保證工作職責。
1.2 建立專業規劃體系。專業規劃的編制要基于SWOT分析,按照SMART法則,體現“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共”(共創、共治、共享)的現代質量理念。專業規劃應至少包含三級,即學校專業建設規劃(一級規劃)、二級學院專業建設規劃(二級規劃)、專業建設方案(三級規劃)。三級專業規劃要方向一致,一級規劃是總綱,二級、三級規劃是對一級規劃的細化、分解和支撐,三個層級規劃環環相扣成鏈。
1.3 建立專業目標體系。專業目標是專業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不是從規劃中簡單分離,需要進一步進行目標的構成設計和具體化。要選取能夠反映專業狀態的基本要素和核心要素,按結構目標、運行目標和水平目標,用零缺陷的思維理論進行構建。
1.4 建立專業標準體系。專業標準制定的主要依據是目標。標準是用來衡量目標的尺度,也是目標的具象表現,可起到過程激勵的作用。專業標準體系一般包括專業準入標準、專業動態調整標準、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大綱)、主要實踐環節標準、實驗實訓裝備標準、專業教學資源建設標準等。專業標準體系建立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在對專業發展現狀、目標以及發展能力有精準分析和科學預測的前提下,自我確立適度拔高的標準。二是以全國骨干(優質)專業為標桿,遵循同類性、可比性、優越性等原則參照制定,建立“跳一跳夠得著”的標準。
1.5 建立專業執行體系。專業規劃、目標、標準確定后,關鍵在執行,即建立執行體系。執行體系的設計應該把握好三個關鍵:一是執行終點指向每個人;二是執行終點指向每一項工作;三是執行終點指向明確的時間節點。執行體系具體體現在各主體、各維度的工作計劃,如學校、院系、教學團隊、教師個人年度工作計劃及專業建設工作任務分解表。
1.6 建立專業制度體系。專業發展制度是保障措施形成體系的基礎。專業制度體系的建設要以學校章程為基礎,結合發展實際,對照縱向五系統(決策指揮系統、質量生成系統、資源建設系統、支持服務系統、監督控制系統),梳理、完善專業層面的制度。如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章程、專業動態調整辦法、專業資源管理辦法、專業建設考核性診改制度、專業建設績效考核辦法、專業師資、實驗實訓條件保障制度等,逐步構建起與目標、標準、流程相匹配的制度體系,保障專業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
1.7 建立專業診改螺旋。借鑒全面質量管理(TQM)、目標管理(MBO)等質量管理理論和“戴明循環(PDCA)+創新”理論,依托專業質量管理平臺,建立“自定目標、自立標準、自主實施、自我診改”的自主診改質量螺旋機制和“目標-標準-設計-組織-實施-診斷-創新-學習-創新-存儲-改進-目標”(大螺旋)和“實施-監測-預警-改進-設計-組織-實施”(小螺旋)“8”質量改進螺旋。
2.1 根據專業建設目標,層層落實建設質量。依據學校專業建設規劃、二級學院專業建設規劃、各專業建設方案,以及年度工作要點中院校專業建設其他任務,相關職能部門、系室編制專業建設年度工作計劃、專業建設年度任務分解表,層層落實建設任務,并將建設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績效考核范圍。
2.2 開展專業質量分析,實施專業動態優化調整。落實專業動態調控機制,明確專業設置的程序、條件,開展專業綜合評估,特別是就業評估。制定診斷標準,每年對各專業進行市場需求、就業情況、畢業生跟蹤、用人單位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結合第三方評價的結果,對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進行自我診斷,作為專業設置、調整、院系專業結構優化和人才培養目標修正的依據,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進,不斷提高專業建設水平。
2.3 開展專業質量診改,實現質量螺旋提升。專業教學團隊依托專業質量管理平臺,基于專業教學標準,實施人才培養方案一年一次專業教學診改。修正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及教學標準,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系室專業質量保證工作小組基于人才培養方案診斷結果,制定年度專業教學診改計劃,不斷修正人才培養標準。二級學院專業質量保證工作組運用專業質量管理平臺,實時采集專業建設狀態數據,在對數據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監測專業建設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實施三年一輪專業建設考核性診斷。
3.1 專業建設規劃診改。系部專業建設規劃是否符合學校發展實際、是否可行,專業結構是否不斷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否規范、科學、先進并不斷優化;課程建設規劃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新增專業設置程序是否規范;專業建設條件(經費、師資、實驗實訓條件)是否有明確的保障措施。
3.2 專業建設目標體系診改。自查有無明確的專業(課程)建設目標;“學院發展目標-系部發展目標-專業建設目標-課程建設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否形成了目標鏈。如發現偏差及時診改,并修正目標鏈。
3.3 專業教學標準體系診改。自查有無明確的專業建設(課程)標準,標準是否具備科學性、先進性、規范性與完備性;各專業基于教育部頒布的專業教學標準、中國職業教育裝備標準,根據自身基礎和目標定位是否制定了校本專業教學標準;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是否與目標鏈匹配,且形成了標準鏈。如發現偏差,及時修正標準鏈。
3.4 專業建設執行體系診改。自查專業(課程)建設規劃是否嚴格執行;專業(課程)建設方案是否落實于系室、專業(課程)建設年度工作計劃,是否形成執行鏈。如發現偏差及時診改,并修正執行鏈。
3.5 專業建設制度體系診改。自查專業建設制度體系是否健全,與流程是否匹配;新增專業設置程序是否規范;專業建設條件(經費、師資、實驗實訓條件)是否有明確保障措施;課程目標、標準的落實是否有保證措施。如發現偏差及時診改,并及時修正保障鏈。
3.6 質量改進螺旋診斷。專業(課程)層面是否建立了“目標-標準-運行-診斷-改進”質量改進螺旋和“自立目標-自定標準-自主實施-自我診改”的常態化自我診改機制。定期進行工作質量診斷,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斷改進專業(課程)建設質量。
專業規劃是學校一段時期內的專業質量發展戰略,專業質量目標決定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方向,是質量改進螺旋的邏輯起點,標準是衡量目標的標尺。執行路徑是落實目標、標準的關鍵,制度是保障體系運行的基礎。專業質量管理平臺(專業信息化平臺)為專業常態化診改和時時診改提供數據支撐。專業質量診斷與改進制度,是完善二級學院專業質量保證體系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