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幼兒園 李 洋 魏渝霞
近年來,隨著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教育階段之間的有效銜接。基于對幼小銜接、合作教研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筆者本著雙向原則進行實踐探索——幫助幼兒園做好“去小學化”方法和途徑的同時,對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學習和實踐的有效銜接工作提供幫助。
“幼小銜接”作為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而目前幼小銜接“小學化”傾向嚴重,致使家長焦慮、教師困惑、兒童生活被扭曲,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家長、教師對幼小銜接的認識有偏差,部分幼兒園“小學化”,一些社會機構的不正確引導,少數小學變相入學考,以及一年級教育教學工作在銜接上的斷節等致使幼兒升入小學似乎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關口。
2017年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為:幼小協同,科學銜接;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要綜合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幼兒園的基本教學模式是游戲模式,不是教學模式;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明確:對于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小學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園組織測試等行為的,將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2019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全國第八個學前教育宣傳月,其主題為:科學做好入學準備,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鄭富芝出席啟動儀式時指出:科學、全面地做好入學準備教育,確保幼兒有一個良好的學校生活開端,對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可以看出,如何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一直備受教師、家長以及社會的關注。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各類文件精神,清晰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園和小學各自的角色和要求。
1.幼小學段的現實差異
幼兒升入小學后各方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學習方式、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師生關系、環境設備的選擇與布置、社會及成人對幼兒的要求和期望等方面。因此,面對這些變化,家長、幼兒園和小學都應慎重考慮此類問題。
2.幼兒個體成長的需要
由于生活習慣的驟變以及課業的繁重,許多孩子在身體、心理、社會性方面都表現出入學后難以適應的問題;另外,由于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形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長此以往,幼兒會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且身上或多或少地會出現不合群、自私等表現。諸多問題都表明了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必要性。
3.幼小銜接缺乏雙向合作教研
多年來,幼小銜接的工作單方面偏向幼兒園階段,幼兒園積極開展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向小學靠攏;小學教育逐漸嘗試從課程銜接方面進行幼小銜接工作的探索。但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在各自的實踐探索與教研的過程中,單向銜接、各自為營的狀況致使雙方的銜接雖在思想上有所共識,但在行動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偏差,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我園在進行“幼小銜接”課題過程中,分別對幼兒園教師、幼兒園家長及小學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對于“幼小銜接”的課程認知存在著很大差異。在“您認為幼兒園應開展哪些幼小銜接的教育內容”這一個問題中,我們通過問卷整理與分析,了解到:
1.幼兒園教師認為幼兒園應該開展有關拼音學習的僅占10%,開展識字認字的占30%,希望幼兒在園能學習簡單的數學運算的占10%。可以看出,在幼小銜接方面,幼兒教師更注重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科學探究、交往溝通的能力和體育技能,做到讓幼兒全面發展,而不是成為知識的儲備箱。
2.小學一年級教師認為幼兒園教育應包括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習習慣”和“規則意識”,分別占97.1%和88.6%,因為無論小學生學習哪門學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規則意識是保證其學業成績的重要基礎;認為幼兒園教育應包括“交往能力”的占80%,小學一年級學生不僅進入了嶄新的學習環境,也進入到一種新的人際關系之中,在幼兒園階段學會交往、培養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有利于他們做人處世以及適應社會需要;認為幼兒園教育應包括“培養自理能力”的占80%,例如培養兒童“會自己穿脫衣服”和“會妥善保管自己的物品”等,都是小學一年級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自理能力;認為幼兒園教育應培養學生“拼音教學及20以內數學加減運算”的小學教師占57.1%,這和教師所帶學科有重要關系,而且進入小學后,小學生一切識字活動都以拼音為基礎,識字、寫字成為必不可少的活動,同時小學生也將面臨諸多數學運算等學習內容(見圖1)。

圖1.小學一年級教師認為幼兒園教育應包括的主要內容
課題以國內外關于幼小銜接生態學理論、社會文化視覺等理論研究為基礎,以兒童為主體,開展大量的數據調查與訪談,對兒童銜接階段適應情況及普遍存在問題的一手資料進行梳理,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原因,將視角延伸至小學,雙方合作開展教師線上線下交流活動,共同探討“幼小科學銜接”的策略,并嘗試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我們初步計劃與小學合作教研的新模式主要有:
1.制定工作計劃
幼兒園和小學共同制定工作計劃,定時進行走訪,互相了解雙方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異同。
2.園校間活動
開展多種形式的園校間活動,如國際兒童圖書日、國際博物館日、國際兒童節及兒童美術展等;利用培訓講座等方式,科學指導幼兒園大班教師及小學一年級教師開展適宜兒童發展的教學活動。
3.兒童個人檔案
利用個案研究法面向全體兒童的同時,隨機選取一些幼兒園大班幼兒,建立個人檔案,并從幼兒園大班開始至小學三年級進行追蹤分析。
4.開創合作平臺
開創主輔結合的合作平臺(網絡與實際),如微信公眾平臺、微信群、網絡直播平臺等,共同致力于“幼小銜接”科學理念在幼兒園課程的實踐,轉變課程理念,不斷完善課程體系。
5.教研活動
跨學科、跨領域開展相關教研活動,定期開展小學與幼兒園教學觀課研討活動,形成具有實踐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