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實驗幼兒園 賈 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期語言發展的目標是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等等。在日?;顒又?,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各不相同,家長、教師、社區、社會等環境因素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和交往能力提升有著深刻影響。我們要利用一切資源為幼兒在日常生活創設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有話敢說、有話可說,通過交流和對話讓幼兒產生與他人進行快樂交流的自信,培養他們的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
案例:
這學期我們大五班轉來了一位虎頭虎腦的小朋友,名字也很特別,小名虎子。他長著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特別討人喜歡。但和虎子接觸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在班級里他愛看、愛笑,但是從不發言。一開始我以為他是來到新集體害羞、認生,于是我就讓我們班的“小巧嘴”瓊瓊帶領一幫活潑的小朋友去跟他做朋友,和他聊天做游戲??墒且粠秃⒆淤M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也沒有讓虎子說上一句話,完不成任務的孩子們急了,索性不和他玩兒了。我走過去抱抱虎子輕輕地問:“虎子,小朋友那么喜歡你,你為什么不和他們玩兒呢?”他盯著我看了好久,然后呵呵一笑,就不再說話了。
我決定家訪,來到虎子家看到的狀況讓我很吃驚——迎接我的是虎子奶奶,一位慈祥的老人,看見我來了激動地用手勢比劃著什么,原來虎子的爸爸媽媽在外地工作,孩子一出生就送到鄉下由聾啞的奶奶撫養,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奶奶帶著虎子出于安全考慮不敢讓他出去玩,自然也沒有機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做同齡孩子之間有趣的事情?;⒆雍湍棠滔嘁罏槊驗殚L期受到奶奶影響,平時性格內向,在和奶奶交流中他也學會了手語。后來,虎子的父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就把孩子和奶奶一起接到了縣城里,希望能彌補孩子口語發展上的不足。
知道了虎子的生活環境后,我悄悄組織孩子們開了一個小班會,讓其他孩子想辦法來幫助虎子,帶著任務的孩子們都很興奮,拿出全身的“功夫”來逗他——有人唱歌,有人講笑話,有人送禮物,可是虎子還是微笑著不說話。這時候,一個孩子急了,大聲吼了一句“虎子,你不說話,你是啞巴嗎?”,我一愣,只見虎子也憋足了勁兒大吼一聲“我不是啞巴!”——虎子終于說話了,我們一起鼓掌,一起圍著他歡呼!
在虎子開口說話以后,我們班兩位老師主動和他的父母聯系,鼓勵他們不在家的時候每天盡量和孩子電話交談五分鐘,讓細微的陪伴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引導他多用言語去表達。在幼兒園里,我們知道虎子的農村生活經驗很豐富,就在“家鄉美”課程展示活動中,讓他說一說發生在農村好玩兒的事情。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虎子有了明顯的變化和進步,話也多起來了,性格也開朗多了。
由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語言環境會對幼兒的口語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們必須合理利用好家庭、幼兒園、社區和社會的不同階段和場景,創設“愉悅有愛”的環境,構建“有機會說”的語言發展平臺,才能有效培養幼兒“想說”的能力和“會說”的技巧。
我們了解虎子的生活環境之后,向幼兒園申請組織了一次城鄉結對幫扶“勞動最光榮”主題活動。孩子們的任務是幫農民伯伯收花生,領到任務后,虎子第一個熟練地拔出了第一顆花生。而這時小巧嘴瓊瓊卻帶頭興致勃勃地背起了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個白胖子”。當問到小朋友們花生長在什么地方時,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樹上、水里、小盆子里、圖片上、電腦里等等。我發現虎子露出了詫異的眼神,雖然沒有任何言語表達,但或許在想:城里的孩子真笨,只會用聽不懂的話說我們已經做過的事。我悄悄把虎子叫到孩子們面前,指著綠油油的花生說:“讓虎子小朋友帶領大家挖挖,看看花生到底是從哪里長出來的,好嗎?”模仿虎子的方法,大家一會兒功夫,不僅輕松地把花生全拔了出來,而且還對著陽光擺放得很整齊。大家一起豎起大拇指,點贊“勞動小能手”虎子,他羞澀地笑著說:“奶奶會,我會。”
家庭語言環境的缺失是大多數“留守兒童”語言發展的絆腳石。虎子的情況是個典型案例,父母迫于生活壓力無法把孩子帶在身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教養方式造就了孩子孤僻、自卑的性格。針對虎子在新環境中想說又不敢說的現狀,我們以“家鄉美”為主題,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家鄉人、家鄉事、家鄉美、家鄉味”。慢慢的,虎子開始簡短地講一些發生在農村的奇聞異事,那些聽過的蛙聲、蟬鳴和在果園、田野里做過的趣事都會讓全班小朋友瞪大了眼睛,在羨慕聲中虎子體味到了“說”的幸福,其他孩子也體驗到了互尊互愛的愉悅。
區域活動是幼兒利用特定環境學會生活、樂于交往的重要環境。孩子們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繹源于生活的“人物”,孩子們玩得特別盡興,大家都使出渾身解數,主動分享。在“我是未來設計師”區域主題活動中,當我得知虎子對城市的高樓很感興趣時就搜集了很多中外經典的高樓資料,鼓勵他說出“農村的房子和城市的房子有什么區別?區別在哪里?”“如果你是設計師,會設計怎樣的樓房?”,“小小設計師”虎子不僅能說出來,還能用圖示的形式畫出來。通過設計,把虎子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經驗同美好的愿景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認知,還為孩子們建構了一個豐富立體的認識世界的方法,而認知上的提升也無形地增加了孩子們“說出口”的勇氣和“表達出來”的強烈愿望。
我們在創設語言環境時,鼓勵孩子們大膽與同伴交流,從中找到“說”的樂趣。例如:在討論“今天最高興的一件事”中,虎子從開始的觀望到后來的積極參與,雖然某些時候他是在一個字一個詞地說,但我都會鼓勵其他孩子認真傾聽,并且讓有繪畫特長的孩子及時做圖示記錄,在互相尊重的環境中,互相成長。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屬于同輩交流,更容易互相理解并吸納不同的想法,借助同輩效應,讓孩子們在分享觀點的過程中,不斷地碰撞、吸收、改進,最終在交流中啟迪思考,實現自身的成長提升。
三位老師通過家訪深入了解虎子的生活環境,祖孫倆的相處方式著實讓人心疼,但從肢體語言的表達中又透出“相依為命”的濃濃親情。說起奶奶,虎子從一開始的肢體比劃到后來的簡單說和主動說,言語之間透露出的是自豪和感恩。
在“九九重陽節”主題活動中,我們以“邀請函”的形式請虎子奶奶到幼兒園做客,孩子們在濃濃親情中和奶奶一起折小船,虎子也會主動講一講和奶奶在一起的故事,每當講到奶奶的不容易,孩子們總是會眼淚汪汪。通過親情,把孩子們隱藏在內心深處最真實最強烈的情感引發出來,真實而又強烈的情感會自然而然地推動孩子們表達出來,不僅“說的出口”,還能夠在肢體語言的帶動下表達得更加豐富立體、飽含真情。
研究表明,3~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作為家長,千萬不要把孩子“說”的天性扼殺在搖籃里,一定要創設有愛的環境并為幼兒創造在集體中表達的機會,才能啟發幼兒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大膽地表述出來。給孩子陽光,他就燦爛;給孩子雨露,他就發芽。孩子不是天生的“啞巴”,給孩子一個說的環境,他就能把這個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東西用最真實的方式說給我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