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松娜,胡益環,王海蘋,潘向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職業倦怠是指在面對過多的工作要求時,服務行業中的個體產生的極度耗損的身體和情緒狀態[1]。護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群體,國內護士職業倦怠發生率為55.1%~59.1%[1-2]。護士職業倦怠感高,不僅影響其心身健康,也降低其工作效率和護理服務質量[2]。情緒智力是指個體適應性地知覺、理解、調節和利用自己及他人情緒的能力[3]。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情緒智力水平高的護士能表現出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同時情緒智力可通過后天的有效培訓獲得提高,對于降低護士職業倦怠和穩定護理隊伍具有重要作用[4-7]。目前,國內外關于護士情緒智力與職業倦怠的研究較多,但多屬于橫斷面調查,而關于探究情緒智力培訓對護士職業倦怠影響的實證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觀察情緒智力培訓對臨床護士職業倦怠的影響,為護理管理者制定降低護士職業倦怠,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選取某三級甲等醫院的臨床護士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已獲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滿3年,經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曾接受過情緒智力相關培訓,進修護士,行政崗護士,培訓期間外出學習或休假。本研究共納入護士80人,按隨機數字表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人。研究過程中觀察組因患病脫落2人,對照組因辭職脫落1人,最終納入觀察組38人、對照組39人。觀察組:男2人,女36人;年齡26~53歲,平均(32.50±5.32)歲;已婚14人,未婚23人,離異1人;中專12人,大專19人,本科及以上7人;工作時間3~29年,平均(16.27±7.83)年。對照組:男2人,女37人;年齡28~53歲,平均(32.40±4.98)歲;已婚16人,未婚23人;中專12人,大專18人,本科及以上9人;工作時間6~33年,平均(14.94±7.67)年。兩組護士年齡、婚姻狀況、學歷、工作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對照組
進行常規培訓,包括醫院、科室的人文、道德及倫理等方面的內容,為期8周。醫院根據護士層級進行集體授課,每月1次,科室每周1次科務會,由護士長負責,組織科室全體護士針對工作中現存的情緒問題進行探討、反思、總結與改進。
1.2.2觀察組
在常規培訓基礎上接受為期8周的情緒智力培訓,每周1次。建立由主任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1名、碩士研究生(學生)2人共同組成的研究小組,基于情緒智力框架[8]和理性情緒治療理論[9],根據目前護士情緒智力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共同商定情緒智力培訓方案,以及具體的培訓安排,培訓方案框架見表1。聘請3名具有豐富心理學、溝通學及護理學教學經驗的教師承擔情緒智力培訓教師,其中副教授級2人、講師1人。采用團體活動為主,理論講授為輔的授課方法。考慮到護理工作的特殊性,每周進行3次相同課程的培訓,每次培訓的地點、教師、時間不變,方便護士根據工作時間自行選擇合適的培訓時間,每次培訓時長2 h。

表1 情緒智力培訓方案框架
1.3.1情緒智力
在培訓后由研究小組成員采用情緒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對護士情緒智力進行評價。該量表由Schutte等[10]編制,包括情緒知覺(12個條目),調控情緒(8個條目),理解情緒(6個條目),情緒利用(7個條目)4個維度,33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1~5分分別表示“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其中條目5、28、33為反向計分,總分33~165分,總分越高表示情緒智力水平越高。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Cronbach’sα系數為0.83。
1.3.2職業倦怠感
在培訓后由研究小組成員采用職業倦怠感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對護士的職業倦怠感進行評價,該量表由Maslach等[11]編制、修訂,包括3個維度,分別是情感衰竭(5個條目)、個人成就感(9個條目)、去人格化(8個條目),共22個條目。采用 Likert 7級計分法,0~6分分別表示“從未出現過”至“每天都會出現”,各維度得分為所屬條目分相加,分數越高表示職業倦怠感越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量表總體及3個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為0.74~0.86。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培訓前兩組護士情緒智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觀察組情緒智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培訓前后兩組情緒智力比較分
培訓前兩組護士MBI各維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觀察組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維度得分低于對照組,個人成就感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培訓前后兩組職業倦怠感比較 分
護理工作的特殊性使護士成為高情緒勞動群體[12-13]。護士擁有較高的情緒智力水平,可增強其壓力應對能力,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促進護理服務質量的提高[2]。本研究對臨床護士進行情緒智力培訓,從情緒的識別、認知、管理、理解以及人際溝通方面使護士認識到情緒對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確自身責任,提高情緒智力學習的動力,并發現自己在工作與生活中產生的不合理情緒,掌握調控情緒的方法和人際溝通的技巧。同時,培訓教師并不是單純說教,而是采用視頻欣賞、案例分析、討論、游戲互動、自我反思等一系列方式,不斷引導學員,使學員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并積極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學員都有著相似的經歷,通過培訓教師的引導,學員可分享各自的經驗,相互學習,養成積極的情緒管理能力,提高情緒智力水平[14]。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8周的情緒智力培訓,觀察組情緒智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情緒智力培訓可提高護士的情緒智力水平。因此,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護理管理者應意識到情緒智力對護士工作的重要意義,通過開展積極有效的情緒智力培訓,提高護士情緒智力水平。
情緒智力水平高的護士能靈活地應對工作中的困境和挑戰,保持較好的情緒狀態。當前,由于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護士已成為醫院中職業倦怠的頻發人群,不僅影響護理工作的整體績效,而且會加大護理人員的離職率,造成臨床護理人才的流失[2]。研究發現,護士職業倦怠與不良情緒相關,情緒智力對護士職業倦怠有良好的預測作用[15]。情緒智力水平高的護士在面對生活與工作中的困境時,通常可較好地掌控、調適和利用自身的各種情緒,選擇合理的應對方式,減輕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保持心身健康;同時能夠識別他人的情緒變化,采用相應的認知和行為策略調整他人的情緒反應,從而減輕情緒勞動,降低職業倦怠[2]。本研究對護士進行情緒智力培訓,結果發現,培訓前兩組護士職業倦怠各維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觀察組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維度得分低于對照組,個人成就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情緒智力培訓可提高護士的情緒智力水平,降低職業倦怠。因此,護理管理者應意識到高水平的情緒智力對降低護士職業倦怠的重要作用,在護理管理過程中注意加強此方面內容的培訓,通過提高護士的情緒智力水平來降低職業倦怠,進而提高整體的護理績效及服務質量。
本研究采用情緒智力培訓,嘗試探索其對護士職業倦怠的影響,但培訓內容和形式上的細節還需不斷規范和完善,進一步提高培訓內容的趣味性、有效性以及培訓形式的多樣性。此外,本研究僅納入情緒智力這一個變量,未來可增加多個變量,從其他角度探索降低護士職業倦怠的綜合干預措施,為臨床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