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曦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與發展,舊式的教學方法逐漸被具備素質教育思想的教師所摒棄,這使得教育教學的趨勢又進了一步。基于此,作為一名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學教師,應懂得有針對性地創新教學方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優化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目標。
【關鍵詞】 新課改? 高中化學? 教學方法
新課改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對教師教學提供了一些優質的教育理念,而教學方法若是仍舊按照傳統時期一般落實在課堂上,便會違背新課改的初衷,也不利于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高中化學教師,理應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出發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從而達到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的創新作以下幾方面論述。
一、開展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參與度
合作學習在新課改的教育環境下能夠充分踐行生本教育理念,非常符合以素質教育為主的新時代。基于此,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內心要有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而開展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以濃厚的學習熱情主動獲取化學知識和技能,力求在新課改背景下呈現出精彩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元素周期表》這一節時,首先,我對學生說道:“你們知道門捷列夫嗎?”于是我對學生介紹了關于門捷列夫的事跡,將學生分成了學習小組,讓學生交流所了解的關于元素周期表的知識,奠定了后續的教學基礎。然后,我引導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幫助學生認識了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并對學生提出了合作探究原子結構與性質的關系。之后,我詢問了學生的學習成果,重點對學生講述了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對學生強調了學好元素周期表對化學學習的幫助,由此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進而組織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開展合作學習,于課堂實踐中落實了新課改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創建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充分呈現了出了精彩的高中化學課堂。
二、導入直觀畫面,提高學生自信心
當科學技術在二十一世紀不斷地進步與發展,國家也認識到了科技對教育教學的幫助,在教育領域中大量投入了以多媒體技術為主的優質資源。基于此,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要懂得利用多媒體技術導入直觀畫面,在降低化學學習難度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更有動力地去參與課堂獲取知識,達到在新課改背景下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化學能與電能》這一節時,首先,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了我國發電總量構成圖和火電站工作的原理示意圖,進而從教材入手引導學生分析了火力發電的利弊,引出了原電池的相關內容,導入了新課。然后,我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探究了原電池及其工作原理,讓學生對原電池的結構有了初步的直觀認識,并了解了其應用原理。之后,我結合動畫引導學生分析了原電池裝置中電子轉移情況,幫助學生從電子轉移的角度理解了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導入直觀畫面,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帶著自信留下本節知識的深刻印象,切實達到了提升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加強生活教學,展示化學應用性
化學在現實生活中具有極強的應用性,而以“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并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在生活中的存在價值。基于此,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要懂得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加強生活教學,展示化學的應用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習的化學知識是有價值的,如此必定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水平,在新課改背景下綻放出精彩的高中化學課堂。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物質的分類》這一節時,首先,我以現實生活中商場里多樣性的商品擺放導入了新課。然后,我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對化學物質的所屬類別進行分類,幫助學生了解了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兩種簡單的分類方法,又通過一些物質的組成和性質檢驗了學生對物質進行分類的能力;之后,我為學生介紹了分散系、液體分散系的分類、膠體及其主要性質,引導學生根據分散質的大小區分溶液、膠體和濁液,豐富了學生的化學知識;最后,我幫助學生歸納了學習內容,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加強生活教學,展示了化學應用性,使學生認識了分類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切實在新課改背景下綻放出了精彩的高中化學課堂。
總而言之,唯有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方能保持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態度。基于此,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要在心中長期存有創新教學方法的思想,從而發揮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最優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娜.試析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模式創新與實踐[J].學周刊,2019(07):55-56.
[2] 高金娥,董希毅.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方法創新分析[J].名師在線,2018(1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