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設計是由特定理念指引的有目標有計劃的技術性創作與創意行為。提供實施藍圖、保障實施效果的教學設計就是這樣一種行為。教學設計具有創新、創造的本質要求和特征。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教學設計及其實施過程面臨學生、環境、技術等復雜情況,并由此決定了教學設計及其實施,既應遵循基本原則、落實基本要求,又不宜古板,如固守設定的教學步驟、教學方法;既應設定單位時間內的教學任務,又應留有余地,以讓后進生跟上、先進生“吃飽”;既應追求單位時間內的教學進度,又應具有彈性,以利于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為此,對于教師而言,教學設計既是基本功又是高技能,需要獨運匠心。
教學設計應將課標要求、教材內容落地。這是教學的性質決定了的。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構成的人類特有的活動。作為主體之一的教師,應吃透課標要求、爛熟教材內容,并遵循一般原則、要求、規范和程序進行教學設計;應把握課標和教材留有的教與學的空間,本著相得益彰的原則,鑲嵌相應的教學內容、期待學生的奇思妙想。這既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踐,也是教師揮灑學識儲備的“自由空間”,還是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的沃壤。
教學設計應循學生差異、學生需求布局。這是教學的對象決定了的。教學設計具有期待即時性成效的特點:希望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最多的知識、最大幅度地提高能力,從而獲得良好發展。而教師面對的是個性、學業基礎和需求均不同的學生,因此,教學設計應遵循“學生中心”思想,正視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設計及其實施的各個環節上,既追求教學整體目標的達成,更注重不同學業基礎學生的最大提升。
教學設計應隨環境變化、技術進步完善。這是教學的支撐條件決定了的。教學設計需要設置特定的環境氛圍,需要有特殊而又匹配的技術支持。教學設計受制于環境和技術,同時又面臨環境和技術變化的不確定性。因此,教學設計應強化教師、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動性,明確環境和技術僅僅是輔助和支撐。需要重視的是,伴隨自然界的變化與科技進步,環境和技術的作用已經凸顯出來。疫情期間依靠技術支撐、改變了學習環境的線上教學便是如此。
當然,實施線上教學,技術作用的凸顯和變化了的學習環境,無疑要求教師打破教學設計的常規,基于技術的穩定性及其支撐效能、學生居家學習的身心和物理環境等特點,進行落實課標和教材要求、面向全體同時適合個體的教學設計。這時的教學設計既應追求有效性,還應總結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方法經驗,建立線上與線下教學優勢互補、常態而又相對穩定的教學新模式,開辟教學設計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