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金鳳
我們雨花臺區實驗幼兒園一直致力于共生式教研,即以反思性教研為基點,以課例為載體,將案例剖析、診斷對話、理論研究相結合,開展片段剖析式教研、互助結伴式小團隊教研、連環跟進式教研,實現教、研、培一體化,使教師在人人參與、個個主動、群體成長中享受專業幸福。
“打招呼”對一線教師而言是一項常態活動,但很少有教師關注這個細節所蘊含的育人價值。十年前,我有幸參加了一次教學觀摩活動,現場執教教師祝曉雋對“打招呼”的藝術處理讓我深深地折服,我突然發現“打招呼”其實就是在構建朋友關系,具有培養幼兒表達能力的課程價值。于是,我們以“打招呼”為主題進行了一次深度的、長程的共生式教研。
當時作為教研組長的我,首先提出了本次研討的主題:你怎么與兒童打招呼?劉老師說:“打招呼就是相互問個好。”陳老師立刻補充說:“如有客人老師來聽課,我會讓孩子向客人老師問個好”……一番交流發言后,我故意賣了個關子:“只有這些打招呼方式嗎?讓我們來欣賞一個教學片段,看看片段中是如何與兒童打招呼的,其中又隱含哪些教育價值。”
在播放的視頻中,教師們看到了豐富的“打招呼”的樣態。“小朋友們好,你們認識我嗎?我叫祝曉雋,初次見面,很高興認識你們!”“今天我們互相認識了,你們就是我的朋友了!”“你們看,我們班還來了好多的客人老師,他們是我請來的好朋友,他們和你們也是第一次見面哦,請用你們的眼睛找到一位客人老師,和他打個招呼吧!”“你們還可以把眼睛當成照相機,給你找到的客人老師拍張照!”……
視頻到此戛然而止,教師們卻意猶未盡,教學細節的處理引發了他們深度的思考。教師們開始自由地交流研討,發掘“打招呼”的各種細節背后的教育意蘊與育人價值。這時,我拋出一個新的問題:“這是一個新教師和兒童的第一次見面,看似簡單的打招呼環節,卻引起了我們這么多的共鳴與思考。你從中讀懂了什么?”秦老師回答:“首先吸引我的是她對兒童的關注和尊重。”陳老師從“我希望能聽到每一個朋友跟我打招呼的聲音”中,讀到了執教者對內向兒童的激勵。王老師從執教者的神態動作等中讀到了在打招呼的時候要真正地放下身段,把兒童當朋友……經過一番研討之后,大家達成了共識:“打招呼”首先要回到“兒童”,教師與幼兒是平等的。每一個教師包括客人教師都是很好的朋友,充滿熱情、欣賞、尊重的招呼更能贏得孩子的“會心一笑”。
深度的、多維的片段剖析,讓教師們看到“打招呼”細節處理上整體的思維景觀,觸發了教師們對話自我實踐、反思經驗價值、尋找生長方向等一系列的思考,為后續教研夯實了基礎。
在深度交流與對話的基礎上,我們提出根據小、中、大班幼兒的成長特點和言語素養要求,分成三組進行實踐探索,并就實踐探索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痛點”進行實時的交流研討。通過一些主題式的教研活動,大家共同挖掘值得推廣的有價值的做法,共同研討瓶頸性的難題。有的小組甚至以微課題的形式進行深度的、系統的研究。經過結伴教研,大家發現“打招呼”除了有語言上的溝通,其實還有肢體動作的輔助、眼神的交流等。在經驗分享時任老師介紹:“教師在與兒童打招呼的時候,身體前傾的體態語一下子就拉近了教師與兒童的心理距離。”李老師提出:“教師詼諧幽默的語言更能讓幼兒感受到人與人交流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張老師認為:“在打招呼的過程中寬松氛圍的營造非常重要。”……教研組內大家積極實踐、深刻反思,并在教研活動中相互觀摩、相互啟發,發現問題、發掘資源、發展能力。互助結伴改進了教學,提高了教師的教研能力,彰顯了共生共長的團隊文化。
在多次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聚焦才能聚力,于是,教師們把在實踐探索過程中最為自信、最具價值的細節錄制成小視頻,在教研活動中進行交流分享。小班組郝老師興奮地介紹道:“我開始語言比較平淡,現在因為愛幼兒、懂幼兒而內心柔軟、語言溫柔。”中班組楊老師分享道:“原本認為打招呼就是純粹的日常生活形式,但在探索過程中,我逐漸讀懂兒童,進而能夠尊重兒童、鼓勵兒童。”大班組章老師總結道:“打招呼是人與人之間愛的貫通,關注每一個幼兒,從充滿愛心和善意的打招呼開始,進而建構平等的師幼關系。”……大家的經驗分享把教師們對“打招呼”的理解和實踐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大家在關注、尊重的基礎上開始探索智慧實踐和幼兒語言素養的進階等更為深刻的地帶。而這樣的連環跟進式的教研,讓教師們在不斷觀課、研課、分析、反思中走向讀、寫、教、研一體化。比如,陳老師在讀到麗蓮·凱茲《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中的“專業教師運用可靠的專業知識及見解來判斷,其目的著眼于幼兒長遠的發展利益,根據個人或園所的教育,采取適當的技巧及反應來教導幼兒”后,自覺主動地學習了解幼兒發展的特點,解讀幼兒語用的表現和成長,探究語言發展的因素,用各種理論和方法謹慎地實踐和研究,并與同行進行經驗分享。
《兒童的一百種語言》一書中提到,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說話、游戲的方式。我們倡導教師要去探索兒童、發現兒童、教育兒童以及向兒童學習,要關注兒童成長的每一個精彩時刻,在片段剖析、互助結伴、連環跟進式的團隊教研中,不斷鍛造幸福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