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選高
普洱學院東盟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
近年來,國際化程度、中外合作辦學規模、留學生數量等這些指標已經成為高校辦學水平評估中的重要考核內容,這使得國內高校越來越重視國際交流。尤其是對于規模、資金、師資等相對薄弱的地方院校來說,大力發展留學生招生和教育工作,能夠為學校的國際化發展打開突破口,實現彎道超車[1]。為確保高校外國來華留學生的培養質量,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要改進來華留學教學和管理,提升來華留學人才培養質量,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增強來華留學吸引力,擴大來華留學規模,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化和現代化水平。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沿邊地區國門大學建設試點高校的留學生人數逐年增加,但各高等院校的留學生教育管理水平與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本文以普洱學院為例,結合留學生教育管理實踐,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提升外國留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助推國門大學建設與發展。
普洱學院是云南省重點建設的國門大學之一,所在地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學校堅持走開放辦學之路,不斷深化與周邊國家的教育合作與交流,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特別是老撾的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水平層次不斷提升。早在2006 年,學校就與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合作,開始招收培養專科層次的老撾留學生。根據普洱市人民政府與老撾豐沙里省政府雙方簽訂的合作備忘錄,由普洱市人民政府設立地方政府獎學金支持老撾留學生到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習漢語,在2006-2011 年6 年間,學校依托普洱市地方政府獎學金先后招收和培養了80 名專科層次的老撾留學生。2012 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以后,積極尋求地方政府、社會力量的支持,不斷加大外國留學生招生的力度,本科層次的老撾留學生規模逐年擴大,2013-2017 年5 年間累計招收全日制老撾留學生386 名。2018 年軟科發布的《2018 年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按學生國際排名)》,普洱學院位居第54 位[2]。
為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普洱學院積極探索和完善外國留學生管理體制,創新外國留學生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外國留學生培養質量。
大多數高校對來華留學生管理都是剛剛起步,各高校都把來華教育劃入學校發展規劃中,但在實際發展中,對其認識度不高,并未將其劃入日常教育管理當中,關于來華留學的認識僅僅劃入外事交流范圍當中[3]。普洱學院開始接受外國留學生時,大多部門認為留學生無論是日常管理還是教學管理都應當歸屬于招收留學生的部門或外事部門,與其他學院或部門沒有直接關系。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對留學生工作的職責分工不清,加之留學生事務的涉外、敏感等特性,導致職能部門與各學院之間遇到問題相互推諉的現象時有發生。
首先,各學院缺乏留學生培養經驗,擔心留學生管理工作處理不當,造成不良影響。其次,各二級學院把留學生管理工作視作招生部門強加的工作,不能積極主動開展留學生管理,正式列入學院工作日程。此外,隨著留學生這一群體的加入,使學院學生管理工作復雜化,管理壓力加大。第三,各二級學院無專職留學生管理人員,只能依托輔導員承擔留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而輔導員對外國留學生的管理業務不熟悉,普遍存在語言能力、跨文化適應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差異,只能參照國內學生的管理模式對外國留學生實施管理,給留學生管理工作帶來諸多問題。
隨著教育國際化的不斷發展,教育學科的設置必然發生根本變革,符合自身興趣與職業規劃的專業設置是國際學生選擇學校的重要考慮因素[4]。普洱學院升本時間較短,本科專業少,部分專業設置尚未與國際并軌,不能滿足東南亞留學生的專業及學習層次需求。此外,專業課程教學國際化程度不高,各專業課程授課教師外語水平參差不齊,留學生難于適應全中文授課環境,留學生進入本科專業學習階段,各專業學院采取插班教學或獨立開班教學兩種教學模式,由于受到漢語水平限制普遍無法適應專業課程教學進度,教師在組織專業課程教學時也難以兼顧留學生的接受能力,導致插班留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困難,獨立開班教學效果相對較好。
隨著國門大學建設的不斷深入,留學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各高校的留學生的招生、學籍、日常管理、教學等工作通常由留學生管理部門負責,專門從事留學生管理工作的部門結構單一,管理人員數量較少,普遍存在留學生輔導員的配備與留學生人數不相匹配的現象。另外,留學生輔導員的外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足,多數留學生輔導員在留學生管理工作中由于語言障礙無法與留學生進行交流,留學生的真實想法未能得到及時反饋,出現的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導致留學生輔導員未能為留學生提供有效服務與管理。
為使留學生教學培養工作規范化,進一步明確留學生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各部門或學院的職責分工,普洱學院根據《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和《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文件,制定了《普洱學院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把留學生培養工作納入學校整體管理體系中,明確國際交流處作為學校外事歸口管理部門,對留學生工作進行宏觀管理、指導與協調。教務處統籌管理學歷留學生的教學工作,負責組織制定學歷生的教學計劃、培養方案。東盟學院和各二級學院負責留學生的具體管理工作。同時出臺相關留學生教學管理工作量認定辦法,并將留學生工作納入績效考核范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教職員工參與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為切實解決各專業學院管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可以采取專門管理部門和輔助管理部門相互協作的雙管模式開展工作,細化管理人員的責任分工。專門管理人員以行政管理和服務為主,依據教育部門頒布的《高等學校接收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文件制定校內留學生管理相關制度,并提供必要的生活和證件辦理服務;輔助管理人員則配合專門管理人員,積極教育指導留學生學業,針對管理過程出現的違紀違規問題及時報告,由專門管理人員根據學生管理條例、違紀處分條例等對學生違紀問題作出相應處分。以普洱學院為例,學校專門成立東盟學院負責留學生招生、管理與服務工作,從學校層面專門出臺了《普洱學院外國留學生管理辦法》《普洱學院外國留學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普洱學院外國留學生違紀處理辦法》,為外國學生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由專管人員與輔助管理人員參照學校的管理制度處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做到有章可循,將管理服務、教育工作不斷細化,使管理人員各司其職,共同抓好老撾留學生管理、教育與服務工作。
推進高校留學生教學培養趨同化管理,既可以依托高校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教學培養管理模式對留學生進行規范管理,優化教學資源;又可以使留學生接受同等質量的教學培養管理水平,保證培養質量;也可以使得留學生更好地融入學校生活,增加信心,提高留學生對學校的認同度和歸屬感[5]。以普洱學院為例,在教學和住宿管理上采用“求同存異”的趨同化培養與管理模式,留學生在專業課學習階段采取與國內學生相同的教學培養模式,留學生完成語言預備階段的學習后將被分配到校內學生班級學習專業課程,統一實行學分制管理,各專業學院根據學校教務處制定出臺的《外國留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外國留學生學士學位授予實施細則》等相關文件重新修訂本專業的外國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對部分不適宜留學生開設的課程進行調整。在專業課程學習初期,為解決留學生與國內學生專業學習中的語言差異問題,學校采取差異化教學模式,留學生除了按照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織課程教學外,增設提升漢語水平的專業基礎漢語培訓課,強化專業漢語能力,以便盡快適應專業課程學習,這種強化學習一直從大一持續到大三結束。此外,在留學生住宿方面,普洱學院國內外學生宿舍的住宿標準一致,留學生宿舍與校內學生宿舍的內部設施和外部環境沒有任何差別,同時鼓勵留學生與國內學生混住,為中外學生文化互通創造條件,促進留學生語言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增加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使留學生的語言、社會交際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加強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和交際能力培養。
隨著留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應提供留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平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組織成立屬于外國留學生自己的學生管理委員會或其他團體組織,輔助學校完成基本的日常管理服務工作。留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留學生管理委員會向學校反映訴求,還能夠鍛煉其管理與交際能力。學校通過學生留學生管理委員會能夠全面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實際困難,并圍繞學生實際開展服務和管理工作,做到精準決策。此外,鼓勵學校社團積極向留學生開放,讓留學生全面融入學校的學習生活中。以普洱學院為例,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搭建留學生學習互動交流平臺,為提高留學生漢語水平和學習興趣,在全校范圍內招募志愿者,幫助留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難題,促進留學生溝通交流。為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東南亞語言角活動,為他們提供相互學習的平臺,增進理解,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堅持開展一年一度的東南亞美食品鑒活動,留學生們制作極具本國特色的美食并伴以本國民俗展演,展示其特色文化,促進校園文化國際化的同時,增進中外各國學生的友誼和促進團結。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以云南省政府大力推進國門大學建設為契機,作為國門大學建設試點高校,應順應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新要求,不斷創新留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以改革促發展,實現留學生教育管理規范化,提高留學生管理服務水平和教學質量,對增強國門大學在區域性國際化教育市場中的競爭力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