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根竹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我國的高等教育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規模、質量及結構取得了顯著成果。自1999 年高等院校擴招后,高等學校的在校人數、教師比例、毛入學率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增長。近幾年受世界經濟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挑戰,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性人才匱乏等問題顯現。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的數量與社會需求量相比剩余過多,就業難對大學生來說成了問題。合理的就業方向對社會及整個國家來說都是十分嚴峻的問題,這就引出了關于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學生的數量多顯然不是他們無法就業的根本原因,而是這些高校培養出的所謂的大學生質量并不過關,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術對社會發展來說遠遠不夠。針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政府也在積極地尋求解決措施,大學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能否迎合當代社會下的產業結構,成為當前就業的關鍵問題所在。
產業結構在許多方面都與高等教育結構掛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結構及產業結構劇烈的變動,這種不穩定性對高等教育結構來說影響巨大。高等教育結構需要根據產業結構的變動來及時調整對人才的培養計劃以及人數,產業結構的細化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在各高校中專業也越來越細化。產業結構與高等教育結構之間的聯系關乎整個社會是否能夠快速穩定地發展,因此,兩者直接的協調是很必要的。
從一方面來說,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對高等教育結構來說,起著指向標的作用。社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缺少什么樣的人才,高等教育就要培養出相契合的高素質人才,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來說,是強大有力的高質量高素質的人才后備軍。
從全國各大高校的分布來看,經濟越是發達、人口素質普遍較高的地區,優秀的院校就越集中于這個區域,這對當地的教育來說將是一種良性的循環。優秀的院校往往有著良好的高等教育結構,往往能培養出社會最需要的尖端精英式人才。這些高校對大學生的要求更加嚴格,因此,一流的高等院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是一流的,進而帶動整個地區的產業發展。北京的中關村、美國的硅谷這些高科技高新技術產業區都不乏世界一流的高校存在。
從另一方面來說,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結構發展的方向。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必須緊跟經濟、社會結構發展的步伐,這樣高校對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才會更加敏感,才能培養出更多社會真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產業結構是經濟機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產業結構的改變會帶來社會勞動力結構的改變,高等教育結構也要適應這種改變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世界產業結構中的第三產業產值占據了主要地位,這也就要求我國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做出相應努力,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例減少,對第三產業的發展加以重視。因此,我國高等教育在進行人才培養時必須關注社會上產業結構的變化。
依據我國人才的需要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要求,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向培養高等科研型人才轉變,高等科技人才的培養需要增強本科以上的學歷教育,擴大研究生的招生和培養,特別是培養高新技術產業和國家重點發展產業。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層次不完善,高層次、高技術和高素質的人才缺乏,高等院校的自主創新意識亟待加強,總之,我國一方面應加強研究生的招生,發展研究生學歷教育,充分發揮高等院校作為科學研究前沿這一職責。逐漸加強高等院校中對應用性學科的培養,帶動研究生學歷的人才形成自主創新的觀念。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優化企業內部結構,合理安排勞動力,從而能夠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國家針對區域化差異巨大的這個問題,應該加以重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縮小區域間的差異,擴寬大學生就業的選擇范圍,加速經濟的全方面發展。
在提供就業崗位這方面,政府應該出臺更多扶持幫襯中小企業的資助計劃,讓這些中小型企業發展起來,進而帶動經濟的發展,就業機會增加,緩解大學生就業緊張的問題。政府在扶持中小企業方面,那些對大學生提供工作機會的中小型企業給予優惠政策,在提升大學生工作技能方面,政府也應該拿出一部分資金對大學生進行上崗培訓以及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讓大學生在進入中小企業后能真正地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國家在縮小區域間的差異時,要注重對中小城市以及經濟、教育落后地區加以扶持,大力開發偏遠落后地區,給予這些地區特殊的優惠政策,政府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時,要更加鼓勵大學生像各行各業發展,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在那些基層行業,要提高對基層服務者的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規范基層行業的發展,讓基層行業變得有序,有保障。
我國現有的創業教育機制還處于初級階段,一方面,對大學生創業培訓的內容和形式還不夠充實,在加強創業政策系統化的基礎便是健全大學生創業教育機制和培訓體制,創業教育在理論上增強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創業培訓在實踐上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技能。另一方面,規范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多元化的創業投資體系。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政策的相關法律還處在起步階段,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大學生的創業需求。完善創業宣傳、監督和評估機制。完善創業宣傳機制,宣傳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內容,以傳統及新興的媒體媒介為宣傳手段,從而形成濃厚的、積極性高的創業環境為目標,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一個企業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研發出科技含量更高的產品,在市場中才能占有領先地位。企業的生產結構、管理結構的優化,技術的改進,使企業在用人方面就有了更加謹慎的選擇,企業所選擇的高質量的人才對企業將來進一步的發展十分有利,企業的良好發展也能增加就業機會,進一步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了路徑。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企業必須有良好的信譽,才能在市場中存活下來,進一步才是對企業發展的建設問題,不光要學習發達國家的技術、管理方法,更要有自主創新意識,在保證企業資金流通正常的情況下進行企業文化及創新活動的建設,在員工的管理方面更要花心思,員工的活力可以帶動整個企業的發展。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越來越多,企業在制定基本工資時,不能對高學歷人才進行偏倚,工資收入的懸殊過大也會影響企業員工的發展。企業在招聘時,不能只片面的招聘高學歷人才,而是應該招聘到適合自己的,適合這個崗位的人才。
企業用人應該實行公平公開競爭的選拔制度,讓真正有才的優秀的應聘者加入到自己的企業中來,共同創建一個發展良好的企業。建立健全用人制度對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企業對于員工的管理上,在工作方面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讓他們明白每一個人對于企業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應嚴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對員工要進行定期的培訓,讓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更加了解,企業在招聘時,不能太過于強調實踐經驗,對于大學生來說,有著非常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實踐可以在就職后的工作培訓中進行系統地培訓,如果企業局限于經驗這個東西,會減少企業人員中優質人才的比例,企業在對大學生的培育方面也應負一定的責任,針對大學生開展一定的技能培訓,吸引優秀人才加入企業,也能優化企業勞動力的構成,讓企業得到進一步地發展。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的發展在每個時期的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表現在規模和質量等方面,高等教育結構變化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倡導企業和機構對高等教育進行投入,政府負責監督的職責,通過各自的發展優勢尋找可以共同合作的領域,在合作的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的效應產生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能。同時要注重于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教育指導,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