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英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云南 臨滄 677000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突飛猛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與黨在高校的領導核心作用直接相關,從現有研究看,對高校黨建工作存有問題及解決對策關注的實用研究成果較多,但對高校黨建工作本身進行理論探索者較少。基于此,下文對改革開放40 多年來高校黨建工作歷程折射出的高校黨建本體——“是什么”、認識——“為什么”、方法——“怎么辦”三個問題展開探討。
本體作為一個描述事物本質的概念,用于對客觀存在事物的解釋和說明,關注事物的抽象本質。從簡單意義上講,解釋的是客觀事物“是什么”的問題。“知者行之始”,高校黨建工作實效推進以高校黨建工作本質的系統把握為前提基礎;“行者知之成”,高校黨建工作本質的系統把握又來源于工作實踐的摸索積累。改革開放40 多年的高校發展史證明,來源于實踐又經實踐檢驗的高校黨建工作本體——“是什么”問題,可從如下兩個方面理解:
首先,高校黨建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指導下,進行的領導國家、社會和提高自身生機與活力的理論和實踐活動,工作的總目標和總任務是要“把黨建設成為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總體而言,高校黨建隸屬國家黨建大格局,它以國家總體要求為出發點,在國家黨建總體背景下進行;它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指針,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要求進行;它緊扣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等具體要求,始終與國家黨建目標、要求保持一致。
其次,高校黨建是中國共產黨為確保黨在高校的領導地位、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落實、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實施的理論和實踐活動,工作的目的和任務是為又快又好辦好社會主義大學提供政治、思想和組織保證。總體而言,高校黨建立足教育領域進行,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校黨建的特殊性。高校作為傳播文化知識、傳承人類文明成果、創新科技成果的場所,教學科研是其主要工作,學生是其主要工作對象。“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高校黨建工作必須與學校教學科研活動融為一體,必須緊緊圍繞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必須立足于青年大學生的群體特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好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重要思想陣地。
與上述本質相關,高校黨建工作實施具有如下本質特征:首先,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政治建設是黨建的根本,關系著黨建的方向和效果。高校黨建與其它領域黨建工作一樣,將政治建設置于首位,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尊崇黨章,嚴格執行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其次,以思想建設為基礎。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關系黨的生死存亡。“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高校黨建工作與其它領域黨建工作一樣,必須重點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推動全黨同志不斷增強學習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信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信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取得最終勝利。
認識作為主體與客體在交互作用過程中,主體針對客體的特性、客體對主體的意義與作用等問題進行的思維活動,其最終形成的結論事關主體后續采取的方法,客觀公正與否至關重要。回顧改革開放40 多年高校黨建工作發展史,客觀分析認識高校黨建工作須把握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性。高校黨建工作對于高等教育事業乃至全國政局穩定而言,意義重大。中國高等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它所培養出來的人只能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以將學校全面置于黨的領導為前提。高校黨建工作得到加強之日,便是高等教育事業受到重視、知識分子受尊重且大有作為之時;高校黨建工作受削弱之日,也便是高等教育事業遭受損失之時。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確保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如,1978 年10 月,教育部頒布《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正式規定“高等學校的領導體制,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黨委“對學校工作實行統一領導”。高校黨建工作事關黨在高校的領導地位、事關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落實、事關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控、事關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沒有黨的領導,高校事業發展極有可能迷失方向。教育事業中的高校黨建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其二,高校黨建工作的復雜性。中國特色社會事業格局中的高校黨建工作,是一種極具復雜性的活動。一方面,它沒有先例和現成經驗,需要突破前人、突破陳規、突破現狀、突破慣例、突破思維定勢,根據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與時俱進作出針對性的調適。同時要結合教育規律敢于創新、敢于踐行,敢于回答前人沒有答出的問題、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規律,服從國家發展、教育改革穩定大局,服務人才培養、知識創新,使高校黨的建設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緊密結合、協調推進。另一方面,它需要立足形態各異的工作背景與主體,選擇殊途同歸的適用工作路徑。國力之爭乃人才之爭。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前沿陣地,歷來是國際國內勢力爭奪的重要陣地。在日趨復雜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堅守好這一陣地、切實發揮輿論陣地作用、用馬克思主義引領青年大學生思想成長,鞏固推進“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絕非簡易之事。
其三,高校黨建工作的系統性。高校黨建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一方面,高校黨建工作要協調高校系統內部各要素關系,整體推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統籌兼顧黨建與業務、教師與學生、課內與課外,優化資源配置,系統布局,聚焦整體,注重實效。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既要要注重思政大格局,營造良好氛圍,著力提升思政工作廣度;又要聚焦關鍵少數,推進全員育人,著力提升思政工作深度;又要聚焦關鍵環節,推進全過程育人,著力提升思政工作效度;還要要聚焦關鍵領域,推進全方位育人,著力提升思政工作“信度”。另一方面,高校黨建工作還要協調好高校與社會系統的關系。遵從系統論觀點,用系統思維和方法開展工作,在大局觀和協調意識的引領下,接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帶來的挑戰,以開放的胸懷面對社會、融入社會、吸納一切優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根據時勢發展與時俱進,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
本體決定認識、認識決定方法。回顧改革開放40 多年來的高校黨建發展史,高校黨建工作方法可借鑒1949 年3 月13 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的《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相關說法,總結歸納如下:
其一,當好班長。高校黨建以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體制保障前提,學校黨委須當好“班長”。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有利于牢牢掌握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管理權和領導權,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確保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確保高校成為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能形成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為核心治理元素的具體制度;能實現堅持黨的領導和師生主體地位的有機統一,使廣大師生員工成為行為共同體,成為高校治理的主體;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能確保重大問題由學校黨委集體討論決定的民主集中制實施,有利于保證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并保證決策迅速有效地貫徹執行。
其二,心中有數。高校黨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青年大學生為主要工作對象。作為高校黨建工作的主體,他們政治上趨于成熟、理性,關心國內外大事,但在一些深層次問題上仍存有模糊、錯誤認識,極易被誤導;他們思想活躍,求新意識較強,善于通過多種方式特別是信息化途徑多方面獲取信息,但由于年齡、閱歷和分析問題能力欠缺,鑒別力和控制力還較弱;他們求知成才愿望強烈,但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和個別極端問題,容易產生急躁情緒,甚至過激行動;他們關心教育改革,對高校的辦學質量、教學條件、生活環境有高要求。基于上述主體特征,高校黨建必須切實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制定政策措施之時以抓主體、服務主體為基本原則,牢牢抓住青年大學生這個主體,出絕招、出實招,以求招招制勝。
其三,彈好鋼琴。高校黨建工作以立德樹人為任務指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以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為著力點,從宏觀到微觀工作路徑必須以組織建設為基礎。高校黨建工作須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明確主體責任,依次強化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三個層面的組織建設工作。第一,強化黨總支。院(系)黨總支是黨在高校的基層組織,是教師和學生的政治核心,是把堅持正確辦學方向的要求落實到院(系)工作中的支柱。高校黨建工作,以健全院(系)集體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提升班子整體功能和議事決策水平為重點,把握好教學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項中的政治原則、政治立場、政治方向。第二,優化黨支部。高校黨支部是黨聯系和團結師生、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依托,也是做好廣大師生的思想引導、政治信仰、組織協調以及服務指導的“戰斗堡壘”。高校黨建工作須充分認識黨支部作為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切實發揮黨支部組織教育管理黨員和宣傳引導凝聚師生的主體作用。第三,細化黨小組。高校黨建工作要以專業、年級為分類依據成立黨小組,將黨員先鋒、示范發揮到實處。通過小組的團結凝聚作用,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堅持更高標準、更高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增強“四個意識”,努力走在前列、干在實處、做好表率。
綜上所述,高校黨建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指導下進行的領導國家、社會和提高自身生機與活力的理論和實踐活動,其根本目的在于確保黨在高校的領導地位、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的落實、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為又快又好辦好社會主義大學提供政治、思想和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