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麗,徐志亮
1.云南大學國際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2.云南省社會科學院老撾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同老撾“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中國的“十三五”規劃同老撾社會發展“八五”規劃高度契合。中國已經成為老撾第一大投資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目前,中老關系持續向前,政治領域,中老高層交往密切,習近平總書記與老撾國家主席本楊達成一致共識,雙方同意加強中老兩國的政治互信;經濟領域,中老經濟走廊建設和中老鐵路建設進展順利,一大批中老合作的項目即將落戶老撾并開工建設;民生交往領域,中國積極推動醫院、公路、學校等一批民生援助項目落地,助力老撾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從人道主義援助來看,中國“和平列車”“湄公河光明行”醫療服務活動贏得老撾人民廣泛贊譽。中國上海近百名青年志愿者先后赴老撾從事網絡技術、體育教學等工作,其中一名志愿者就任老撾國家男籃主教練。中老合拍的紀錄片《光陰的故事》網絡總播放量達數百萬次,贏得大量網友點贊評論。
當前,中老關系向更深層次更多領域發展,中老關系的進一步深化的要求呼喚著中老命運共同體的建構,這不僅是在中老合作的既有基礎上,如何構建一個中老命運共同體的學術問題,更是一個在全球化背景下,攜手互進、共同應對挑戰的必然舉措。中老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既是中老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指導中老關系向前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近幾年隨著中國以歐亞大陸為主軸、以印度洋—太平洋為東西兩翼的“大周邊”戰略日益成型,云南事實上成為居處“印—亞—太”地理幾何中心、海陸連接四方的坐標原點。長久以來,南亞、東南亞都是中國經略周邊的關鍵環節和重點地帶,而云南則不僅地處南亞、東南亞結合部,還位居亞太海陸板塊與環印度洋區域交界處,在開展接續“兩亞”的外交工作中占據發揮著獨有的地位和作用[1]。自新世紀以來,中國外交便形成以“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外交是舞臺”為基軸的布局架構。老撾作為中南半島的內陸國家,基于老撾獨特的地緣政治價值,是輻射和聯通東南亞國家,云南在國家向西開放戰略中連接“兩洋”和“兩洲”的核心樞紐和關鍵門戶。
云南參與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對于國家發展大局還是外交施政全局都具有極度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獨有價值。從政治層面來看,云南參與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可以率先在邊疆省份中成為構建邊疆省份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樣本,助力中老命運共同體成為東南亞國家中的典范,為進一步在東南亞南亞各國構建命運共同體提供經驗和借鑒。從經濟層面來看,云南參與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可以進一步鞏固中老雙邊關系,為中老經濟走廊建設注入活力,帶動滇中經濟圈為沿邊跨境經濟合作模式和加大科技領域國際合作力度提供動力支撐。從文化層面來看,云南參與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可以在老撾樹立云南形象、傳播云南聲音、拉緊中老文化紐帶,為云南與老撾各族人民文化交流提供平臺和渠道。從社會層面來看,云南參與中老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可以為云南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公司企業、社會組織走入老撾提供平臺。從國家安全層面來看,中國的和平發展需要穩固的周邊環境,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可以向老撾輸出中國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惠鄰富邊、睦鄰興邊政策為中國扎實筑牢周邊藩屏基礎。
老撾共有50 個民族,中老兩國有505 公里的邊境線,跨居中老邊界的少數民族有10 個民族。云南與老撾跨境民族跨界而居,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交往方式。民族交往是不同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內進行的全方位、多層次的互動,它涉及不同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民族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和結果。中老的民心相通,體現在我國黨委和政府主導下中老跨境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互動之中。
隨著中老邊民互市貿易的發展,中國政府在磨憨口岸修建了特定的邊民互市區。當前,中老跨境民族的跨境貿易主要是兩種形式:一種是跨境民族自發的來到中老邊境特定區域將自己生產的日用品、農用品帶到集市進行交易;另一種是邊民互市貿易,每個邊民每人可攜帶50 千克的糧食以及8 000 元的商品來進行交換,中老跨境民族的邊民互市貿易對促進中老兩國經貿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2009 年中國農業銀行云南省分行與老撾發展銀行簽訂了邊境貿易銀行結算合作協議,雙方同意使用中國農業銀行的網上邊貿結算業務功能來傳遞“業務指令”辦理邊貿結算業務,并把老撾發展銀行瑯南塔省分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磨憨支行作為執行行,開通了邊貿網銀結算,為中老邊境經濟貿易發展搭建了銀行結算平臺。富滇銀行與老撾外貿大眾銀行共同合資組建了老中銀行,分別在磨憨、磨丁設立支行。勐臘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與老撾外貿大眾銀行簽署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合作協議。
20 世紀90 年代初,隨著我國實施對外開放的政策,中老邊境一線我方邊民或者企業自發到老撾開展境外農作物種植。2004 年,我國實施境外罌粟替代種植項目,許多替代企業紛紛到老撾北部地區用經濟作物、糧食作物替代老撾境內的罌粟種植,老撾北部地區的罌粟種植得到遏制,為肅清毒源,把毒品堵在國門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截至2017年1 月,西雙版納州共有26 家罌粟替代企業在老撾的瑯南塔、烏多姆賽、豐沙里、瑯勃拉邦、萬象、沙耶武里實施橡膠、稻谷、玉米、甘蔗、香蕉、芝麻、薏仁米、西瓜、南瓜、木薯等作物種植,種植面積達100余萬畝。除了境外罌粟替代種植外,不僅限于中老邊境一線的企業,也有許多來自昆明、玉溪、曲靖的企業赴老撾開展跨境農業種植。截至2015 年底,云南省在老撾設立農業企業58 家,比2014 年增加22家,增長61.11%。其中,種植業企業37 家,林業企業11 家,農、林、牧、漁服務業企業5 家,農副產品加工業企業2 家,養殖業企業1 家,其他涉農行業2 家,聘用當地員工7 798 人。
由于地域、政治等原因使得這些跨境民族在長期的民族遷移過程中形成了較其他普通民族更為復雜的政治與文化屬性,往往會對我國與鄰國間的政治關系產生積極或消極作用[2]。因此,跨境民族教育在促進民心相通和推進國家認同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跨境民族教育是跨境民族地區的教育,既包括跨境民族學生的教育,也包括非跨境民族學生的教育。云南與老撾的跨境民族教育一方面居于中老邊境地區享受我國“兩免一補”政策的跨境民族小留學生;另一方面是通過中國政府獎學金在云南各高校攻讀學位的來自老撾全國各地不同民族的留學生。近年來,云南與老撾的跨境教育合作獨樹一幟,云南招收各個層次的老撾留學生,對老撾跨境民族留學生的培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留學體系,為老撾培養了大批從小學到博士的學歷生。據統計,截至2016 年9 月,在云南省高校學習的老撾留學生已達2 176 人,云南成為老撾留學生在中國最多的省份[3]。此外,在云南與老撾接壤的邊境縣市中,還有來自老撾的跨境民族的小學生、中學生、職高生在我方學習,以西雙版納州孟臘縣為例,2016 年,勐臘縣義務階段各學校接收老撾籍學生31 人,勐臘縣職業高中接收老撾籍學生406 名。
云南與老撾的跨境旅游始于20 世紀90 年代初,2004 年以后,為了打擊黃賭毒,國家停止了異地辦證,跨境旅游(邊境旅游)一度中斷。2013 年重啟了跨境旅游,西雙版納作為對老撾開放的前沿,正在積極打造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建設,力爭通過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把西雙版納與老撾合作區共同建成云南、中國乃至東南亞南亞的旅游勝地和旅游休閑目的地。2017 年,云南省旅發委與老撾新聞文化旅游部旅游宣傳司簽署《旅游文化合作小組會談紀要》,云南和老撾將共同推動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云南與老撾將開展深度務實合作,共同推進環中老緬泰“金四角”旅游環線建設,打造跨國旅游精品線路。雙方還將鼓勵云南旅游企業赴老撾投資興業,共同推進已簽署旅游項目落地建設。此外,云南與老撾還將共同打造文化交流合作品牌,努力提升中老越三國丟包狂歡節、瀾湄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等活動的辦節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促進瀾湄流域國家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研討會機制化、高端化發展[4]。
云南與老撾的跨境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雙方通過舉辦節慶活動來促進了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認同,增加了中老兩國人民的友誼。近年來,云南與老撾跨境民族文化交流活動頻繁,在中老邊境地區舉辦了中老越三國丟包狂歡節、瑤族盤王節等跨境文化活動,諸如此類的跨境民族節慶活動,都邀請老撾的跨境民族參加。舉辦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云南邀請老撾派團參加。舉辦跨境民族節慶活動增進了對分居在中老兩國對同一民族的民族認同,超越了國家的邊界,這種文化的相融相通超越了國家的邊界,增進了民族的認同,締結深厚的民族情誼。
跨境婚姻作為穩固邊疆的主要載體,在推進民心相通和民族認同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在中老邊境地區,由于受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背景的影響,長期以來就有著跨境通婚的傳統。然而,我國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整體社會經濟的水平提高以及中老兩國國家關系穩定發展,越來越多的老撾女子嫁入中國,打破了原先中老邊境跨國相互流動的格局,并呈現“一邊倒”趨勢,出現女方入境通婚多,男方出境通婚少的局面。在我國文革時期,中老邊境沿線的跨境民族通婚,嫁出去、娶進來的均有,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老撾女子嫁入我國。
中老跨境民族由于語言、生活習俗等相近,為其跨國婚姻提供了便利,云南西雙版納與老撾接壤,是多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人口占75%,與老撾的多個民族同宗同源。近年來,跨境民族通婚現象日益頻繁,2008 年8 月西雙版納州對全州的邊民通婚生育情況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全州共有1 495對邊民通婚(其中:中老邊民通婚706 對,中緬邊民通婚 789 對),家庭人口為 7 633 人,其中有 1 942 人已加入中國國籍,占家庭人口的25.49%。
2014 年6 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啟動“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西雙版納州醫療單位—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北部5 省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項目”。2014 年11 月,簽訂了《中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北部5 省醫療合作協議書》,并為老撾醫護人員開展了相關的培訓。從2015 年開始舉辦“中國云南西雙版納—老撾北部地區醫院管理論壇”。通過在醫院管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對5 省的省醫院進行幫扶工作,提高了州人民醫院在老撾北部及附近國家的知名度。每年接診來自老撾的患者上千人次。此外還開展了一系列學術交流以及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涉及醫院醫務管理、護理管理、臨床適宜技術規范化培訓以及急診急救能力培訓等內容,使受援醫院醫療技術水平在短期內得到提高,老撾邊民因此享受到了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這為民族團結、邊疆穩定以及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面向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1.設置民心相通的機構和制定民心相通的政策。機構作為管理民心相通的常設部門是發揮政府統籌協調功能的重要單元。設置民心相通領導小組辦公室,充分聚合和整合社會資源和力量,能夠有效解決民心相通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保障民心相通的項目和規劃有序實施,實現民心相通政策效能的有效發揮。
2.確立了民心相通的總體目標。根據《中國社會組織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行動計劃(2017—2020)》所發布的民心相通計劃,在中央確立的上述框架內,滇老相關黨和政府各有關部門、各社會組織、人民團體、科研機構、企業、媒體、智庫等,結合自身資源、人脈優勢和特點,制定了具體的專項合作規劃和工作方案,為確保民心相通工作的方向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提供了政策支撐。
3.明確了民心相通的重點領域。從重點領域看,隨著民心相通理念的廣泛傳播,一系列貼近民眾精神和物質需求的民心相通合作項目要深入開展和實施。一是要重點推進中老磨憨口岸-磨丁經濟開發區的合作與交流,推進跨境教育、實現邊貿金融現代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二是要重點推進人文和社會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比如在中老跨境實施從幼兒教育、義務教育與職業教育為教育體系的教育交流。加大中老跨境旅游品牌建設,開展跨境地區基層政府的交流與互動。三是基于跨境地區民族身份的同一性,通過搭建平臺創設交流網絡,為跨境民間交往提供條件。
4.搭建起民心相通的交流網絡和工作平臺。滇老雙方依托政黨、社會組織、媒體、智庫、專家學者、普通民眾等多類主體開展人文交流,積極宣講中老命運共同體建設,在交流中建立中老民心相通的交流網絡和平臺,為機制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1.加大滇老政府間的交流與互動
以云南-老北聯合工作組會議為重要平臺,充分發揮云南與老撾各級政府的互動和交流。一是充分發揮省委省政府在推進中老民心相通的統籌領導的核心功能,通過總領全局和協調四方,做好民心相通的政策決策和政策制定。二是深度拓展滇老干部培訓,提升老撾干部培訓質量,為老撾各級政府和部門提供堅實人才儲備。充分利用云南省委黨校和省各大高校的培訓資源,推動老撾干部培訓合作向縱深發展。三是鼓勵并支持中老跨境地區基層政府間的交流,探索跨境地區政府間領導交流任職和職員互派模式,提高滇老基層政府的治理能力。
2.提升滇老的人文交流與互動的質量
全方位、多領域的人文交流與合作是推進滇老民眾相親相知和相互交融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在體育旅游領域,要搭建滇老體育交流互動平臺,鼓勵滇老的體育部門、體育精英、體育企業、民間體育團體開展競技體育、健身體育、體育產業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打造滇老國際精品旅游品牌、旅游產品和旅游線路,發揮“中老旅游年”的聚合效應,推動滇老旅游與體育融合發展,豐富跨境旅游產品內涵,增強滇老旅游的趣味性、觀賞性和體驗性。
3.深化滇老教育合作的領域和范圍
通過實施“云南-老撾職校強強合作計劃”,舉辦“云南-老撾職業教育特色合作項目成果展示”,力求推動云南-老撾職教人員流動、能力建設、合作辦學等全方位務實合作。鼓勵并支持雙方高等職業教育領域機制化、深層次、多形式、實質性合作。有計劃評選出特色鮮明、示范引領的教育合作項目。鼓勵云南各大高校聚焦老撾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需求,內容涵蓋境外辦學、來滇留學、人才培養、師生交流等。推進滇老雙方教育學合作和學歷互認工作。鼓勵老撾學生來滇留學。鼓勵滇老高校開展職業教育合作辦學,服務滇老大項目建設。依托云南省各類教育資源,加強中老語言文化教學合作,促進文化交流和語言人才培養。加強滇老雙方高校、智庫合作,推動成立中老命運共同體合作研究中心。
4.強化滇老醫療衛生合作內容和框架
實施“滇老醫療衛生服務合作體建設項目”,提升老方醫療水平及醫院管理能力。強化與老撾在婦幼健康、殘疾人康復、傳染病防控、傳統醫藥等領域的務實合作,為老撾提供醫療援助和應急醫療救助。一是向老撾山區和農村捐贈醫療儀器設備,改善老撾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條件。二是向跨境地區的建造醫療衛生診所,增加醫療衛生救治診所的數量。三是培訓老撾農村和山區的醫療工作人員,幫助老方培養更多專科醫生,提高醫療救治的專業水平。四是向老撾農村和山區組建醫療服務志愿隊,提供人道主義式的救助服務。五是開展公共衛生交流與信息合作,推動滇老雙方醫院開展遠程醫療合作,推進疫情疫病聯防聯控合作。
5.優化滇老經濟合作的內容和環境
第一,加強合作區口岸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聯檢查驗通關設施建設,不斷優化經濟投資環境。第二,加快磨憨經濟開發區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對金融資金的吸引力。第三,加快培育多層次金融市場積極構建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增強金融支持服務邊境地區經濟開發區建設的功能。第四,加快推進金融產品創新,大力發揮表外融資及直接融資功能,拓展邊境地區經濟開發區融資渠道。第五,加快滇中經濟圈與中老經濟走廊的銜接與互動,充分發揮中老經濟走廊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推動滇中經濟圈的發展壯大。第六,積極爭取國家金融政策扶持,提升滇老邊境地區經濟開發區建設的融資能力,促進中老邊境地區跨境經濟金融合作與發展。
6.加大滇老生態保護與安全合作的力度
在生態合作發面,一是依托中老合作建立的中國尚勇-南木哈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幫助老撾培訓生態環保人才,積極宣傳普及環境保護知識。二是加大對中老邊境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提升對亞洲象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力度和范圍。在安全合作方面,鼓勵支持滇老雙方積極參與湄公河聯合巡邏和聯合執法行動,共同打擊湄公河流域涉恐、走私、偷渡、販毒、販槍、拐賣人口等跨境違法犯罪活動,共同守衛中老邊境安全。
中老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是一個多領域、多層次、多要素的有機配合和有機互動的過程,云南參與中老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既要在宏觀層面的總體框架上實現既定的目標,又要以具體的民生項目配合中老經濟走廊等大型項目的有力推進,著力增強滇老人民的獲得感、尊重感和幸福感。同時,要找準滇老政府與民間的角色定位,發揮兩者的功能和作用。一是點面兼顧。需要把握好全面統籌和重點推進的關系。二是官民配合。既要發揮雙方政府主導和引領作用,又要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構建“官民一體、官民并舉”的人文交流大格局。三是把握好政府引領與社會主體參與的關系。進一步發揮思想庫、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等“第三部門”的功能。四是虛實并舉。把握好理念引領與務實合作的關系。既要在價值觀上引領和塑造命運共同體共同價值,又要在實踐中具體配套一系列的項目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生態領域的民心相通項目。五是主動作為。把握好正面宣傳與主動批駁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