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生,劉耀書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國際佤文化研究院,云南 臨滄 677000
阿佤山既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歷史概念。作為地理概念是指以佤族為主、多民族聚居的我國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同時又是我國跨境的邊疆地區之一,這里與緬甸接壤,邊境線長達數百公里,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重要地區之一,在我國對外交往交流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作為歷史概念,阿佤山是一定佤族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阿佤山作為邊疆地區,除了具有地理、歷史概念以外,應還具有政治的概念,以及軍事、經濟、文化方面的含義[1]。
“阿佤山”即“佤山”的親切稱謂和習慣叫法,是佤族主要聚居區,是指“約當東經99 度-100 度,北緯22 度-24 度,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展布的地帶。在這一地帶里,山嶺重疊,平壩極少,故又稱阿佤山”[2]。包括我國臨滄市臨翔、鳳慶、云縣、永德、鎮康、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和滄源佤族自治縣,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等 10 多個縣(區)、20 多個鄉鎮,100 多個村委會,以及與我國以上州、市縣及所轄的鄉鎮村接壤的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即佤邦)和果敢特區。
阿佤山集邊疆、多民族、經濟欠發達為一體。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必將使阿佤山的區位優勢、多民族聚居的特點充分發揮出來,極大地推動阿佤山跨越式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從而與發達地區同步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徹底解決貧困落后面貌,成為文明、富裕、和諧的阿佤山。阿佤山地區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有利條件和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歷史上,阿佤山就發揮著我國與緬甸等東南亞地區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1752 年2 月,緬甸東吁政府使臣希里覺頓為首的使團,前往北京向清王朝政府進貢。6 月抵達北京,乾隆皇帝在太和殿接受緬甸使臣的朝貢。希里覺頓在離京回國的途中不幸患病去世,先葬于貴州安順府毛口驛,后移葬臨滄市云縣,之后,使團經過阿佤山返回緬甸[3]。該使團來回的路線就是緬甸東吁首府勃固——阿佤山——昆明——北京。19 世紀英國人H.R 戴維斯考察興建緬甸到中國西南地區最佳的鐵路線,得出的結論是:“……從臘戌延伸到滾弄,……滾弄到云州(今臨滄市云縣)”[4]。建議路線穿過阿佤山。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的《實業計劃》“第四計劃”中提出,我國西南地區通往緬甸的鐵路線,“列 敘府——孟定線”為其中一條,該路線是:“起自敘府,……橫過廣州——大理線,至景東。復向西南前行,橫過瀾滄江,至云州。然后轉向西南向,循潞江支脈至孟定,以邊界為終點。此線共長約五百英里”[5]。這里所謂的“邊界”即阿佤山,也就是說,這條路線是經過阿佤山出境的。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興建的滇緬鐵路選擇了孫中山提出的線路和H.R 戴維斯的建議線路。英國殖民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圖謀我國的西南地區,阿佤山也是他們選擇的通道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先后最終爆發1934 年的滄源“班洪抗英事件”、1942 年的阿佤山抗日。
以上事實說明,阿佤山是我國西南的重要門戶之一,歷來發揮著我國與東南亞、南亞相互聯系和溝通的橋梁作用,國防建設和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具有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區位優勢。
阿佤山除了佤族以外,還有漢、彝、傣、拉祜、布朗、苗族、哈尼、傈僳、德昂、白、回、景頗等10 多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阿佤山各民族已適應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濡以沫、胼手胝足,共同建設阿佤山,并創造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阿佤山成為我國民族文化資源富集的重要地區之一。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發展動力。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極大地推動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阿佤山與緬甸的邊境線,僅耿馬、滄源、西盟、瀾滄、孟連5 個自治縣的邊境線就有497.722 千米,如果把鎮康(96.358 千米)和勐海(146.556 千米)兩個縣加上,阿佤山地區的邊境線就長達700 多千米。在阿佤山地區,沒有3 000 米以上的高山,地形地貌基本上屬于丘陵地帶;也沒有大江大河。所以,這里與緬甸的通道四通八達,大小通道達上千條。在阿佤山10 多個民族中,除了彝族、白族以外,其他民族都屬于跨境民族,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相互往來密切,他們語言相通、習俗相近、互婚互市。事實上,許多民族跨境而居是從近代歷史開始的,長期以來各民族整體上都屬于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可以使阿佤山的通道優勢進一步得到發揮。一方面邊民相互往來更加頻繁,經濟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更加加強;另一方面也為境外敵對勢力進行破壞活動提供機會,成為我國禁毒防艾和動物疫病防治的重點區。
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的原因,阿佤山經濟文化滯后。以主體民族佤族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當地大多數佤族仍然盛行刀耕火種,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水平低下,貧富懸殊不大,私有制不明顯。基于佤族經濟社會的特殊性,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采取了“直接過渡”政策,幫助佤族人民直接進入到會主義社會,實現千年的歷史巨變。60 多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關心幫助下,佤族和佤族地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起點低、底子薄,目前滄源、西盟等佤族自治縣仍然屬于貧困縣。特別是那些地處偏僻的佤族村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和因各種風險返貧問題仍然存在,精準扶貧任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可以充分發揮阿佤山的區位優勢,擴大對外開放,發展邊境貿易,從而加快決勝扶貧攻堅的步伐,實現阿佤山地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跨越發展、全面發展和科學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國家級頂層戰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建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全人類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云南“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南時作出要把云南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指示,這是對云南“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任務、目標提出的明確要求。阿佤山地處云南的西南邊疆,具有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區位優勢,但是,交通建設滯后、機制體制不活等諸多問題和制約因素仍然存在。為了保證阿佤山地區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取得實效,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建議:
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建設龐大的交通網是它的重要前提條件。但從目前看,阿佤山地區沒有高速公路、鐵路;鎮康、耿馬、滄源、瀾滄、西盟、孟連阿佤山幾個邊境縣之間,也沒有通達的邊境線公路。交通網建設滯后是制約阿佤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也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大制約因素。所以,為了使“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取得實效,阿佤山地區要實施以下交通建設項目:一是爭取高速公路立項,即阿佤山地區縣與縣之間、阿佤山各縣與周邊的經濟文化中心區之間要通高速路,從而結束阿佤山目前相對閉塞和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二是爭取通過阿佤山的滇緬鐵路立項,使阿佤山通往國內和緬甸的鐵路暢通,加強對內對外多邊經濟文化聯系;三是爭取邊境線公路立項。阿佤山邊境線公路既可以富民,同時又具有國防建設的重要意義;四是要重點建設口岸與內地連接的交通干線的高速路。即滄源永和、耿馬清水河、孟連勐阿、西盟娜妥壩等口岸至內地的高速路要爭取立項建設。
通關便利化是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前提條件,也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在要求。一是要爭取實現口岸對等開放。由于與阿佤山接壤的地區主要是撣邦第二特區即佤邦控制的范圍,造成了口岸的不對等開放,這是“有邊不活”的主要癥結之一,嚴重影響了通關便利化的推進及對外貿易的發展。所以,要通過外交形式、談判協商等手段,實現口岸對等開放,徹底解決“一邊活、一邊死”的現象。二是要健全機制,加強協調,形成合力。通關便利化遇到的難題之一,是“一關兩檢”與地方黨委政府之間沒有形成條塊協調機制,存在聯系協調不夠,各行其是的不良現象。針對這種現象,要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和完善條塊協調機制,形成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合力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格局。三是要進一步理順職能部門的管理體制,提高干部隊伍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放權,激發基層海關領導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基層海關領導有職有權,做到責權統一;另一方面增加人員編制,加強人員素質和業務水平培訓,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四是要健全制度,簡化辦事程序,積極推進口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同時適當下放邊民出境證等證的辦證權,方便邊民、旅客和商人出入境,促進阿佤山旅游業和外貿經濟的蓬勃發展。五是要正確處理口岸開放與禁毒、禁賭之間的關系。既要開放、搞活口岸,又要搞好禁毒、禁賭工作,不能因為口岸開放而忽視禁毒禁賭工作,也不能因為禁毒工作而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6]。
阿佤山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發展永遠是歷史和社會的主題,同樣也是民族關系的主題。所以,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幫助和推動阿佤山地區實現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跨越發展。一是要加大二、三產業扶持。阿佤山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二、三產業發展上不去,缺乏龍頭企業。所以,一方面要結合地方資源,幫助阿佤山地區選擇二、三產業,培育一批骨干產業;二是提高住房等項目扶持的力度。三是執行教育、衛生特殊政策。教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阿佤山落后究其根本原因是群眾文化科技素質低下,適應不了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一方面要繼續完善全免費的教育機制,辦好學前教育和十二年制義務教育,提高廣大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另一方面,強化農村職業技術職業教育,開展多方面的科技培訓。這里要特別指出,阿佤山地區的教育一定要因地制宜,決不能照抄照搬內地的做法,比如,學校的撤并問題,一定程度脫離了阿佤山的實際,造成許多適齡兒童就學困難甚至就不了學的狀況。這是目前阿佤山各族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之一。阿佤山是各種疾病多發區,要健全鄉村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群眾合作醫療的扶持額度,使群眾看病看得起、治病治得了,讓各民族有一種安全感。通過高度關注民生,做到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的目標。四是抓好文化扶貧、精神扶貧,把現代生活理念、消費觀念注入阿佤山,引導各族人民處理好消費、積累、擴大再生產的關系,鞏固好脫貧成果,最終打好決勝扶貧攻堅仗。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就充分說明做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實現“兩個共同”的重要前提。阿佤山作為多民族聚集區,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建設中,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宣傳教育活動,使“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深入漢族在內的各個民族的心中,筑牢民族團結的堅實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阿佤山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宣傳教育活動,做到進課堂、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目前,要把“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實踐活動推向深入,把阿佤山各族人民的心凝聚到全面建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凝聚到同心共筑中國夢里,就象1951年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上的盟誓一樣“一心一德,團結到底”跟黨走。但是,有些地方卻認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學習宣傳教育活動,是少數民族領導干部的任務,往往把漢族干部撇在一邊,這是片面的認識和錯誤的做法。我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大家庭,在我國民族關系中起主導和左右作用其實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毛澤東主席在1956 年4 月25 日的《論十大關系》中的《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一文中就指出:“我們著重反對大漢族主義。地方民族主義也要反對,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點。”專家也指出:“這里所說的民族團結,主要是指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團結,這是民族團結的關鍵”[7]。所以,高度重視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團結,是我國民族團結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阿佤山各級黨委、政府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和放松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活動。
在歷史的長河中,阿佤山各民族適應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創造了自己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充分說明民族文化、文化自信在國家、民族的發展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阿佤山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并且,由于這些民族大多數同根同源,具有共同的文化認同,所以,以民族文化交流為引領,促進邊民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融,無疑是阿佤山各級黨委、政府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工作。從滄源佤族自治縣多年的實踐來看,開展節日活動是一個成功的做法和模式,具體表現就是2004 年以來該縣組織開展的一年一度的“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吸引了緬甸周邊的地方政府、各族群眾的參與,增強了滄源與緬甸之間的交往與合作,發揮了十九大報告所要求的“使不同文明、不同國家文化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才能達到彼此尊重,民心相通”的積極作用,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