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蓉
普洱學院科技處,云南 普洱 665000
普洱近年來舉辦了大大小小的旅游文化節,如思茅區六順鎮炮掌山“白花節”,文旅融合的普洱“綠三角”原生態之旅、普洱咖啡之旅、中國寧洱溫泉“紅蛋節”以及孟連“神魚節”等這些頗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養生旅游。2018 年,普洱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2.46 億元。普洱獨特文化稟賦印證了自2016 年以來普洱市深入實施民族文化“珍珠鏈”工程,以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優先保護與傳承,把多彩文化旅游資源連在一起,意在用文化帶動產業的發展。普洱依靠其良好的氣候條件與優良的自然資源為群眾調養身心提供了“怡養”“康養”“調養”的舒適環境。普洱特有的傳統民族藥膳養生文化將加快推進“養在普洱”建設工程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說過:“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上?!痹诮洕l展新常態下,大健康時代呼之欲出,在普洱以較為有特色的藥膳養生保健、健身休閑等為依托的大健康醫藥產業生產和服務領域快速得到發展。養生休閑旅游未來有著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結合市場需求, 現階段普洱的養生休閑旅游其類型大致可分為以下6 種:居住養生、游樂養生、文化養生、食療養生、運動養生和生態養生。本文主要是以普洱食療養生作為研究對象。
藥膳為我國中醫藥食療養生文化之瑰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藥膳文化博大精深。繼承和發展現代藥膳行業,對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弘揚中華食療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八幧拧笔且活悓⒅兴幣c食物經過特殊“炮制”后,具有藥效養生作用的膳食,用以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特殊食品。經過時代變遷不斷發掘、實踐與完善,而演繹成一門涵蓋藥學、營養學、烹飪學、美學及藝術學的科學。
普洱市山地面積高達98.3%,森林覆蓋率為67%。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兼有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山林原生態植被物種繁多,森林茂盛,一直流傳著“一屁股坐下三棵藥”的俗語。據《思茅縣志》中記載:“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古代普洱端午節前后,正值熱雨季交替,疾病叢生,瘴氣肆虐,容易滋生病菌,是各種傳染病、地方病的多發季節。在當時的情況下,人們根據自然優勢,以其多樣的藥用植物混合熬制的肉湯來抵御疾病蔓延。既有強壯身體的作用,又有拒濕防疾、防病祛邪、滋補養生的功效。
現如今端午節吃“百草根”的實際藥用價值已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普洱人民鐘情于傳統民族藥膳養生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每年端午,在普洱中心城區的大街小巷和農貿市場,擺滿了多種形態和顏色各異的藥根。藥膳是當地主要特色,如將小紅參、牛蒡子根、小紅蒜、雞翅根等各種端午常規藥根與火腿、雞肉熬制出來的肉湯可祛病強身。原生態民族文化和民風民俗帶有古樸原始風韻,各民族節日各有不同特點。在長期雜居的生活過程種,各種文化相互滲透,最終互相影響而形成了當代普洱獨有民族藥膳養生飲食文化。這也是中華藥膳養生文化的縮影,無疑將推動普洱健康養生文化產業走向全國,也進一步為弘揚民族藥膳文化、科學保健養生、發展綠色健康產業打下良好基礎。
普洱近年來在健康養老、休閑養生、健康旅游等領域增長迅速。每到端午節都會舉辦“百草根”美食文化旅游節,從 2017 年開始加大對“百草根”文化節的宣傳力度,并同期舉辦端午民族藥膳養生國際論壇。論壇以“養在普洱·健康生活”為主題,論壇的舉辦對推進普洱市民族醫藥傳承創新與發展,促進民族醫藥與健康養生相融合,打造普洱大健康品牌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在開展民族醫藥基礎研究中,及時搶救、挖掘、整理民族醫藥古籍文獻及民族民間診療技術,能夠吸引大批科技人才和相關資源的集中,能快速形成產業發展的區域優勢和比較優勢。
近年來,《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云南省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及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 年)的通知》,將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作為全省8 個重點產業之一,發展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為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特色優勢產業,具有較強帶動力和輻射力。而“一帶一路”倡議則可充分發揮云南獨特的區位、資源和開放優勢,探索民族地區健康產業“走出去”的特色之路,促進傳統醫藥文化傳播,同時增進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互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的通知》則明確提出要實施特色產業扶貧等重點工程。
在對普洱綠色食品、藥材加工加強管制的同時,積極引進外地先進的加工企業,加大力度扶持本地的綠色食品、藥膳、土特產加工企業的發展,是端午藥市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新時代下的“新農戶”需要不斷學習,不僅學習種植技術,更需要搭上“互聯網+”快車,利用電商平臺、私人訂制等線上線下多元手段鼓勵農民創業,多渠道促進他們學會營銷,這樣一來收入增加了,對基層廣大農民群眾的傳統種植思維方式也得到了改變。在助力經濟發展和健康產業扶貧方面發揮了強大帶動作用。
一是保護稀缺藥用植物資源,建議有關機構和單位開展端午藥市稀有珍貴藥材的人工種植研究,推廣發展規模種植,形成可持續發展藥用植物資源的態勢,比如滇黃精、重樓、當歸、鐵皮石斛、茯苓種植等,形成普洱新的特色藥材產業。立足于發展實際需求,結合現有渠道,加大對珍貴藥材種植資金的支持力度,不斷壯大民族特色醫藥主導產業,促進貧困地區藥材傳統采挖方式升級,提高農戶保護野生藥材的意識。二是增強新型農業經營戶適度的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戶生產的積極性。關鍵是政府要積極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以增強產業帶動扶貧,推進健康扶貧,幫助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的順利進行。借助“定制藥園”開發百草根民族藥材種植產業,打造精準扶貧對象增收脫貧的新舉措。
在國際競爭環境中,即使大健康產業日益得到重視,但普洱藥膳健康產業還未完全的進入到能促進經濟增長、激發經濟活力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階段。普洱市民族醫藥、健康養老養生和發展戰略上重復度高,產品同質化競爭現象不容忽視,在各省區地州市內部之間競爭激烈。發展規劃與策略中的理念與思路相似度高,而藥膳健康產業附加值并不高、競爭力不足,主要依靠資源和勞動力價格優勢來增加生產。
普通游客,尤其是散客只能在特定的端午節逛逛藥市,得不到其他的旅游延伸服務。文化旅游產品有待完善,參與度僅限于地方,缺乏對藥膳主題產品的深層次的文化展示,不能充分滿足游客的求知、求娛、求體驗的需求,因而游客停留時間較短。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民族醫藥傳承人才、藥農人才匱乏,民間醫生青黃不接,對于民間的診療技術有所保留,一些重要的民族醫藥療法將面臨失傳。由于普洱民族民間醫藥藥材種類多,藥材地道性強,就更需要加強對其進行深入挖掘研究。針對其傳統民間醫藥人才匱乏的問題提出參考性對策,有利于發揮普洱地區醫藥資源優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當前,以地區資源優勢培育壯大各地的特色產業, 確實有效解決了區域發展中的產業同構帶來的資源浪費和效率損失問題。但認真研究就會發現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創新與發展還不足以趕超東部發達地區。僅僅是基于當地特殊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歷史基礎而產生的產業形式。
第一,加大政府扶持政策。普洱藥膳健康產業發展在區域基礎與特色優勢上,應著眼全球健康產業的格局,充分發揮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政策優勢,在普洱大健康產業發展扶持上,政府需要大力支持普洱地區對藥膳食材土特產的重視。對重點民族醫藥產業領域需重視引進與培育藥材、完善健康服務體系,推動民族地區健康產業發展走出一條特色突出、綠色惠民、集約高效的健康產業發展道路。
第二,堅持傳統產業升級,注重精準施策,形成個性化、差異化發展之路。在普洱民族藥膳產品推廣上注重研發創新與產品創意設計,支持企業做專業配比、藥廠標準制作的藥膳食材煲湯材料包,如膳食調理養生包,全家養生湯料包,膳食養生煲湯底料,秋季潤燥、女性保養、兒童成長湯料等養生包,以作為普洱土特產民族藥膳養生煲的城市品牌,從而提高民族特色藥膳文化的創新能力與附加值,提升其產品競爭力。
第三,加強民族地區健康產業多樣化、“互聯網+”等平臺載體建設,靈活選擇特色村鎮、創新聯盟網絡等多種形式,根據普洱藥膳健康產業自身特點確定合適的發展方式。健康文化產品制造傳播增長潛力大、引領帶動性強,通過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和創業孵化培育,能夠有效推動普洱在民族藥膳養生產業形成優勢企業,有助于帶動并影響相關區域產業的持續發展。
第四,借力國家戰略開放發展,充分發揮民族地區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重視發掘健康領域民間交往優勢,以特色民族醫藥服務、援外醫療、健康服務貿易等為抓手,積極面向沿線國家和地區擴展有關藥膳健康養生產業和服務的影響力。
第五,發揮民族地區在產業資源中內引外聯的作用。通過發展跨境多方合作,打造服務境內外健康產業要素資源互動交流的良好環境。轉變傳統觀念,著眼于普洱當地推動健康產業發展與健康扶貧、健康文化建設,以產業扶貧促進個人收入的提高,使健康養生產業發展帶動普洱城鄉文化提升。在發展文化旅游的同時更需要將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轉化為具有經濟價值的經營性開發文化產業來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