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世敏
普洱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
中國古代關于音樂與人體健康兩者之間關系的敘述書籍有很多,比如《黃帝內經》《樂記》《論語》《琴賦》《養生論》《論衡》等,這些古籍都記述了關于音樂與人體健康的學問。在《晉書·律書》中說到:“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又如《禮記·樂記》距今2000 多年寫成,其中的內容就主要談論了音樂的作用以及音樂教學思想,那時的醫者、學者就已發現了音樂與人體的健康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其在開篇中說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司馬遷的通史巨著《史記》一書中就記載有:“音樂者,流通血脈,動蕩精神,以和正心也”。病是每個人所不可避免的,而古人認為,“百病生于氣,止于音”[2]。所以,早在古代世人已經發現音樂對身體是能夠產生療效的[3]。
在人們聆聽音樂的時候,其音是可以深入人的內心世界,在中醫心理學中也這樣認為,音樂可以感染和調試情緒,從而對身體產生作用。在聆聽中,讓音調、意志和心臟的氣血共同互動,可以達到動蕩了血脈和舒暢了精神和心脈的作用。在生理學上就存在這樣的論述:當人們在接受音樂時,如果音樂的頻率與人體內的生理頻率(心率、心律、呼吸、血壓等)相互契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的效果。這就是通過音樂進行治療的物理基礎。
音樂療法,其實就是通過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上來治療疾病。一方面,每種音樂都有自己聲波的頻率和聲壓,頻率和聲壓的變化都會引起人體生理上的反應;另一個方面,音樂的躁動或者靜怡,結合此時聽者的心理狀況,能夠使得聽者產生心靈的滿足感和舒適感。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音樂,不同的音樂都會存在著頻率、節奏以及不同規律的聲波振動,而這些因素,都屬于一種物理方面的能量。人體接收適度的物理能量是有益的,可以讓人體的組織細胞發生和諧共振的物理現象,還可以使得顱腔、胸腔或者某一個組織產生共同的振動,這種因為聲波而引起的共振現象,甚至會對人的腦電波、心率和呼吸節奏等有著直接的影響。像《音樂養心》這套曲目,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而系統性地創作而成的。這一套曲目有著獨特設計的節奏、音色、旋律、強弱感情處理等,以及其依據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效果,使得它能夠與人體生理振動頻率和節奏產生共鳴。因此,其音能夠巧妙地與人體五臟相感應而促進引發五臟的健康運作,但不是說音樂是萬能的,可以完全充當醫生的作用,只是說在人們享受音樂的同時,它能更好的、科學的對人體生理健康進行微調節。因此,五行之音和養生看似無關,一個為音,一個為體,實則從古至今人們已經發現,通過音樂,是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的健康的。音樂甚至對壽命也有影響,外看是心態上的影響,內看則是生理方面的影響。心態決定壽命,“百病生于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可見,音樂對心態和生理狀態是具有很大的影響的。
中國在音樂上的創作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的音樂理論都是基于五個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每一種都對應著不同音樂曲調類型,而不同的音樂,會對人體所以產生的效果是不盡相同的。所以,音樂的治療其實就是通過不同的音樂來達到不同的療效,當然,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有益于身體健康的[4]。
1.木音(角調式音樂)。在古時候是指古蕭、竹笛、木魚等器樂演奏的音樂,其特點是舒適的展開、悠揚而深遠,使人飄逸欲仙,其音高而不亢、綿綿不斷、就好似枯木逢春、春意盎然,水音可以入肝膽之經,從而保肝養目,平和血壓、疏清血質,夜間休息時聽可以有助益安魂入睡,對于心神不寧的人有很好的理療效果。對于如夜晚受到驚嚇,伴有盜汗、心中憂郁的癥狀也相當有益,多聽角調式的音樂,可以轉移不快之事的心理,增強精神力,消除失眠,從而讓身心合一,重新找到原始自然平和的人性。憤怒這一心理在五行中便屬于木,在憤怒萬分,心頭壓抑時,此時應聽角調式音樂,梳理肝氣,古有如《春風得意》《江南好》等類型,近代也有吉林朝鮮民歌《看我一眼》,浙江民歌《蠶歌》,安徽民歌《姐在田里薅豆棵》等符合此類音,無獨有偶,國外也有此音,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艾爾加的《威風堂堂》等。
2.火音(徵調式音樂)。徵調式即為即為古琴、小提琴等絲弦類音樂,可作用于心經,小肥腸,主理心臟和小腸的健康。古琴和古箏彈奏出流蕩的回音,有震撼綿延不斷的背景音樂之感,突出古琴悠揚舒緩的旋律,緩慢加快節奏,清脆而又悅耳的打擊樂的叮咚聲開始出現,展現出長河落日般的遠景。火是萬物運動的動力,其蘊含心臟的含義,有熱量。絲弦的聲音可以撥動人的心弦。在《黃帝內經》內就指出了:“火可通心經,疏導小腸經”,絲弦類音調可用于排理神志,疏導血脈,平穩血壓,疏通小腸。一個人在聆聽火性音樂的過程中,可以使心和小腸處在寧靜和諧的心理狀態之中。除開音樂鑒賞方面來講,人們如果辦事時稍有挫折而易導致灰心喪氣,在平時還未發作時,應引導其積極的一面,多聽一些徵調音樂,如《步步高》《狂歡》《卡門序曲》,還有人們耳熟能詳的《茉莉花》等。
3.土音(宮調式音樂)。宮調式的音色低沉、緩慢、渾實、厚重,好似仿佛來自遙遠的星空,此類音樂是由塤、笙、竽、葫蘆笙等樂器所演奏的音樂。主理胃經、脾經和脾胃的健康,宮調式音樂是由世間萬物所生化成的元音動力,動物植物都是從最小的細胞所組成,代表著新生命誕生的場景,所以說佳音在先,而佳氣隨后,推動著大自然內動植物的生長和蛻化。考古已經證明了:“原始先民吹塤,群民圍篝火而聽”的傳說并非空口無憑,所以,伏羲氏“瑟塤調理百病”的歷史傳說也是具有現實依據的。壓抑在五行當中便屬于“土”,這類人群易多愁善感,平時適宜多聽宮調式的音樂,如《春江花月夜》《月光奏鳴曲》《月兒高》等,其有助于脾臟健康,而心理也從消極中走出。
4.金音(商調式音樂)。它是指金石類材料的樂器:如編鐘、磬、鑼鼓、鈴鈸、長號等演奏的商調式音樂,渾厚、清脆的金石之聲,每一聲都連綿不斷地回蕩在天地之間,氣勢磅礴、斗志高昂,起伏婉轉,震蕩心肺,可幫助人們充實肺腑,加大肺活量,吸納大量氧氣。入肺經,主理肺、腸的健康。金石音樂能夠演奏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磅礴氣勢,此類音樂可達到強化肺和魄,驅除疾病與后患,增強體質的目的。而在人們悲愴欲絕、欲罷不能的情況下,應給予引導和排遣,此時多聽商調式音樂,如《第三交響曲》《嘎達梅林》《悲愴》等,可由此發泄心中的郁悶,振奮精神。
5.水音(羽調式音樂)。這一類音樂在古代主要是由鼓、水聲等音樂交匯而成的,其音可以進入到腎經與膀胱經內,主要管理腎臟與膀胱的生理健康。很多地方都說水是萬物之母,由此可以看出水的必要性,就算是相對于人體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水可主腎,而腎連著生命之根,腎氣蒸發,有曰:“天地合而生命誕生也”。羽調式音樂聽多了可以增強人的腎臟功能,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疏理下腹的正常運作,治疾去患并泄毒,從而平衡人的免疫系統,提高生命的品質。人們在敲鑼打鼓,樂聲震撼的過程中,綜合了軒轅鼓、宮廷鼓、手鼓、鈴鼓、架子鼓、非洲鼓等十幾種鼓聲音樂的能量交替震蕩,澎湃的鼓聲可以振奮激蕩腎臟之氣,能量的不斷延綿,可以起到疏通腎經,促使泌尿系統與性功能的健康合理。羽調式音樂的接受能夠起到壯腎、旺肝,肝木和諧共鳴,水火協調相融的作用,使人心情通暢,身體舒適。而屬于明朗的羽調式音樂有《輕騎兵進行曲》《喜洋洋》,中國的吹打樂等,使人振奮而明朗,對未來充滿斗志。
利用音樂來養生這一方面也是中醫養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眾所周知,音樂可能是調整情緒和心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唐代詩人白居易就在他的《清夜琴興》這一詩中寫道“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境閑,可以彈素琴”,這首詩就側面反映了音樂養生的可行性。我們知道,音樂是各有各的曲調,都有著不用的類型,再相似都有其細微之處的不同之處,或快或慢,或抒情或激烈,都有各種不同的節拍、音速、節奏,而人體也具有各種生理節奏,如脈搏、呼吸等,它們之間如果配合好了,音樂是能夠調節人的生理狀況的。因為人體會對于音樂節奏、旋律等出于本能的進行跟隨,其在播放過程中的音樂旋律的變換還可以帶動肢體動作的節奏,民歌中的“號子”就能夠體現出這種作用。因此,音樂其實就是通過音調、音色、速度等因素來影響人的情緒的。這種現象在古希臘就早已經被注意到了。現代科學研究就指出,人的情緒活動不僅與大腦皮質有密切的關系,而且與人的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系統、下丘腦和大腦邊緣系統都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在生活中,總有很多突發事件,比如導致殘疾的例子不在少數。而在人體中,最重要的部位就是大腦,沒有之一,大腦的邊緣系統是調整和支配人內臟器官活動的最高中樞,能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和想法,而輕松、快樂、舒適和歡快的精神體驗的音樂,就能改善和加強大腦皮質、大腦邊緣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更好地控制和增進人體各種內臟器官系統的正常工作活動。
優美的音樂聲波作用于大腦,可以提高神經的興奮性,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促使人體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與乙酰膽堿等物質,有著可以調節血液流量,促進血液循環和胃腸的蠕動以及唾液分泌,還能加強新陳代謝等作用,從而使得人精力充沛,充滿朝氣活力。因此,隨著樂曲的節奏、旋律、速度、協調等的不同,可以引發相應的鎮靜作用、興奮作用、鎮痛作用、降壓作用和情緒調節作用等不同的效果[6]。由于音樂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心理活動等,特別是情緒方面的活動,所以,人們能夠用音樂來改善和調節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疾病、養生健身和心理健康的目的,并輔助于人們擁有一個健康干凈的心靈、擁有一個強大的體魄。
根據古人的觀察結論,以及現代的科學研究得出。音樂是可以對人體健康產生保持甚至促進的作用的。那么如何使用音樂來對人們的人體進行服務,來使得音樂對人體產生實際的醫療效果,這也是一門學問。
眾所周知,亢奮的音樂可以使人體下意識的“亢奮”,同步地跟著音樂節奏產生共鳴,而快速的音樂可以使得人們的思維和注意力更為集中。所以,在人們工作時、做一件事情時,如果太過于辛苦勞累,不如休息一會時聽幾首熱烈的音樂,說不定頗有效果,使人們瞬間又充滿了斗志。慢節奏的音樂也具有療效,平靜的音樂,緩慢的節拍,適合人們靜坐著,躺著的時候欣賞,此時心中無事,無牽無掛,對大腦的舒張很有效果。而音樂無論激烈還是安靜,都可以提升人們自身在不同活動水平的切換速度,通過音樂,能為大腦帶來積極的影響。
音樂可作用于大腦,而大腦活動狀態可以改變人體自主神經支配的機能,呼吸、心率的改變都可以通過音樂的改變而改變。所以,通過音樂可以對人的呼吸和心率都產生影響,激活一些身體組織放松的反應。人在長期壓力的環境下,音樂能夠增加人體的放松程度,從而促進人體的健康。
在音樂平臺的歌單上,經常會有一些歌單打上了失眠癥,抑郁癥的標簽,歌單的收藏者、聽眾未必不是隱藏的患者,這些音樂使他們聽到了自己最深的“心聲”,從而慢慢的從陰暗中走出,重新養成陽光積極的健康心態。人在不被大眾理解的情況下,倘若被某一事情刺激到了,就如同被觸碰到了逆鱗,從而發生了過激反應造成巨大傷害。所以,音樂能夠影響到人的思維狀態,或者說是服務于人的思維層面。
音樂能夠降低血壓,通過音樂的接受,可以減少人體患上中風,發生其它健康問題的風險,還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緩解人體肌肉的緊張程度等等功效。在當下社會人們十分注重人體健康問題,吃的追求純天然健康、用的追求無化學污染,而此時再通過耳朵這一人體器官來進行適當的治療,其實是具有很好的療效的。
健康無外乎兩個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從上述可知,音樂對人們的生理狀態,心理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但創作者創作出這樣的音樂不都是完全的天馬行空,畢竟音樂來自生活,其大都與當下創作者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像當下被很多人喜歡的黑人音樂,人們可能只從音律方面去評價,但你如果從歷史上來看,黑人音樂的產生是有原因的。他們地位低下,很多時候都生活中在擔憂和郁悶中,但只能承受,所以他們都會聚集在一起,用臟話,用不滿去發泄,但是他們不會傳統音樂,所以產生了黑人說唱。而相反,社會上層人們生活優越,豐衣足食,經常聚在一起欣賞爵士樂。所以,音樂和創作者的心理是息息相關的,人們在聽每種類型的音樂時,倘若你的心理恰好接近創作者,無論是非常歡快,還是特別憂郁,你就會聽到創作者的心聲,感覺音樂聽到內心深處了,因此而感動[7]。
每種音樂類型都有喜歡它的觀眾而存在,人們都不能妄自去評價它的好壞,不可能每個人的心理活動都是一模一樣的,人們喜歡的音樂,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最接近的也只是相似。但人們的目的都會達到的,去聽屬于自己心聲的音樂。人都生活在地球上,但心靈是不被束縛的,不要讓它在地上奄奄一息,插上音樂翅膀騰飛,可以讓自己的心靈不被束縛,從而讓音樂在人們接受的它同時,也使得人的生理和心理也得到救贖[8]。
人們在接受音樂的時候,對人的身體健康是有益的,有這么多的好處可以列舉出來,在身體獲得健康的好處同時,心靈得以釋放,或說心靈的明悟。成長是最珍貴的,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待音樂也是如此,有個好的習慣,要科學的去聽、理智的去思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