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益君
漳州城市職業學院文化藝術創意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城市雕塑是為了城市中的某一公共區域而特別設計的三維空間藝術作品,其中表達著雕塑創作者對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與藝術之間的融合。研究城市雕塑將可以極大的幫助城市建設藝術感和塑造文化內涵,將有利于城市的發展。目前城市雕塑大多以功能性進行劃分,常分為紀念性雕塑、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標志性雕塑等。
城市的進步不僅是經濟的快速發展,更是城市建設的日益成熟。優秀的城市雕塑可以促進城市文化、城市建設的再次發展,成為城市“地標”,為市民和外來旅游者提供一個文化交流的藝術空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
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雕塑承擔著城市文化的“代言人”職能,直接或間接的反映著該城市的人文面貌和文化素養。一個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一方面要能夠吸收城市的歷史、文化精華,成為城市的固定“地標”作品,擔負起傳播城市歷史和文化的責任;另一方面,要有足夠的藝術美感,能夠吸引市民和外來旅游者參觀和鑒賞,從而潛移默化的將文化傳達到觀賞者的腦海中去。
城市雕塑除了可以傳達歷史文化和人文面貌之外,往往還是城市建設中的一枚“種子選手”,具有強大的“吸金能力”。當城市雕塑作品可以完美地將自己融入到城市建設中去的時候,這一城市雕塑作品就不僅僅只有美觀和文化意義,還側面的美化了整個城市建設,為城市建設吸引投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利于城市經濟的增長。此外,作為“地標”的城市雕塑作品,本身在旅游業中就具有經濟效益,更能為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雕塑最重要的原始功能之一就是審美功能,城市雕塑當然也不例外。所以,一般城市雕塑作品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美化城市。一方面,豐富城市建設中的景觀設施;另一方面,提高市民的審美能力,從而提高整座城市的藝術鑒賞能力[2]。
在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審美和文化需求時,愈來愈多的城市雕塑開始關注現代人類的內心情感。工作壓力的遞增、生活壓力的困難等都使得現代人的內心變得越來越空虛。所以,城市雕塑作品在構建時,也吸取了來自多方的意見,更多的呈現出一種關懷現代人類的姿態,期望可以為當下忙碌又艱辛的現代人帶來一絲溫暖,引發群體共鳴。
廈門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豐富文化面貌的旅游城市,具有多樣性的發展特點。廈門人緊跟時代發展的軌跡,創造出了多種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作品,成為人們觀賞的重要景點之一。
雕塑《永銘于心》記載的就是發生于1938 年的5 月10—12 日期間,廈門在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慘狀。這一城市雕塑作品主要分為銘文紀念碑和雕塑作品兩大部分:銘文紀念碑主要鐫刻了廈門當時因為抗戰的死難者姓名和死亡的原因;雕塑作品中的主題雕塑同樣采用鐫刻形式,用高6.4 米的花崗巖展示了廈門人民在1938 年被進攻時的慘象。主題雕塑的底座是四幅一樣大小的深浮雕,描繪了在戰爭中飽受痛苦,渴望和平的廈門人民[3]。
除了戰爭時期的雕塑之外,各大城市都會根據自己的歷史,結合該城市歷來的優秀人物構建人物雕塑。廈門市也不例外,比如說廈門歷史中優秀的鄭成功、林巧稚、孫中山、陳嘉庚、陳化成等人,都紛紛在廈門建立了人物紀念雕塑。在這其中,鄭成功和林巧稚的雕塑都比較吸引人。
《鄭成功》花崗巖雕塑高15.7 米,立于鼓浪嶼皓月園覆鼎巖上,是廈門市最大型的雕像。雕像塑造的是鄭成功從金廈誓師東征大戰前的沉思,顯示出他收復臺灣驅逐荷虜的決心、信念和力量。此外,中國最著名的婦產科醫生林巧稚,是廈門鼓浪嶼的女兒。她逝世后,家鄉人民為紀念緬懷她,在她誕生地鼓浪嶼上專門筑建了風景優雅的“毓園”。她身著白大褂,腳穿布鞋,樸實而慈祥的林大夫如同生前一樣,雙手合抱在肚臍,嘴唇微啟。漢白玉潔白、細膩象征著林巧稚大夫高沽的品質,對人民特別是對嬰兒、母親的赤誠至愛。
(1)閩南文化
廈門是名符其實的閩南文化傳承地,在這里,閩南文化得到了持續的發展、創新和傳承。而廈門市作為閩南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其城市雕塑作品中擁有閩南文化元素的作品自然是必不可少。其中,以環島干道下穿仙岳隧道的《閩南風情》《閩南印象》雕塑,以及環島干道會展下穿隧道的《閩南古膺群》浮雕為代表。“古鷹”代表著閩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對自己實力的期許,是閩南紅磚文化中的一大亮點。所以在上述幾個代表城市雕塑作品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古鷹”元素[4]。
作為閩南文化一部分的博餅文化在廈門城市雕塑里也有著深刻的體現,譬如位于鼓浪嶼日光巖反映鄭成功的將士們中秋博餅的組雕。“博餅”是廈門獨有的習俗,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和月餅文化,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2)海洋文化
閩南是中國海洋文化的發源地,在推動我國甚至世界海洋文化發展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廈門(包括閩南)先民長期與海洋互動中,形成了鮮明的海洋習慣和文化。例如,早期廈門居民大部分靠海為生,他們多數有著媽祖文化信仰,媽祖被奉為海上保護神。所以,在環島路上塑有《媽祖雕像》,以祈求出海平安,在鼓浪嶼鋼琴碼頭廣場有《八爪章魚雕塑》。
(3)鋼琴文化
廈門這座城市有著獨特的藝術氣息,從各種主題雕塑即可感受出。以“音樂之城”而聞名遐邇的廈門,在其城市景觀雕塑里自然少不了音樂的主題。廈門鼓浪嶼被譽為是“琴島”,這個島上的鋼琴密度為世界之最,漫步在鼓浪嶼上,隨時可聽見悅耳的鋼琴聲。鼓浪嶼的一個主要碼頭就是按照鋼琴的塑像來做外觀的,鼓浪嶼上也孕育出了許多鋼琴家和音樂家,例如著名鋼琴家胡友義先生,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門口就有他的雕像。
城市藝術代表了城市的文化水準與精神風貌,一些城市雕塑作品使人們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城市雕塑作為城市的脈搏,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城市雕塑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間相互影響,藝術形式是表現雕塑外在風貌的手段,城市雕塑發展是藝術形式不斷的演變過程。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雕經歷了積累沉淀的過程,一些城雕經歷百年以上依然屹立不倒,一些粗制濫造的雕塑很快被社會發展淘汰。城市在發展,人們對城雕的品味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城雕創作處理好雕塑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