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俊芳(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產能過剩是現實經濟活動中普遍發生且存在的一種現象,針對具體行業、市場或領域中產能過剩問題的研究成果比較多。但產能過剩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有很多復雜的、深層次的原因和背景,本文將國內外學者、專家基于不同的視角對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的研究探索從宏觀經濟周期、企業競爭、投資體制以及市場不確定性四個方面進行整理。
該視角的研究者普遍認為,產能過剩是伴隨著經濟增長而存在的正常現象,是企業基于外部不確定性考慮對經濟周期的波動的理性預期的結果。
國外早期的研究中,Fair(1969)最早提出了在周期性的需求波動中,企業將持有產能過剩狀態以保持生產的柔性。Abel(1983)指出,廠商在具有不確定性特點的環境下進行投資,面臨經濟波動低谷時往往并不會因為經濟暫時的不景氣而減少生產要素,因為這時候改變生產要素的組成會給企業帶來調整成本,所以此時企業采取保持過剩要素來降低成本,從而呈現出產能過剩狀態。
國內學者的研究更多地考慮了我國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國情。尚鳴(2006)認為,只要是市場經濟國家,就必定要經歷產能過剩這一過程,這是由經濟周期性波動造成的。從積極的意義上看,產能過剩給了企業創新、重獲競爭優勢的動力。一般而言,產能過剩較多時,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此時,企業才會有提高效率和調整產品結構的內在動力,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也才會起作用。孫巍等(2008)提出并檢驗了產能過剩形成的波動窖藏假說:在經濟擴張時期,經濟越繁榮,產能過剩越嚴重;而在經濟蕭條時期,經濟越收縮,產能過剩越不明顯。何彬(2008)也認為微觀行為主體廠商的窖藏行為是導致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并且窖藏行為造成的產能過剩帶有一定的波動性特征。巴曙松(2011)認為,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國剛開始進入快速工業化階段,我國對工業原材料需求的增長(特別是在經濟擴張時期)會十分迅速,并且難用固定的比率去衡量需求的這種暴發式增長的幅度,生產廠商必須保持相對較多的產能儲備來應對這種情況,所以產能過剩對于保證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有好處。
這種觀點下,產能過剩是企業競爭中的策略性行為,企業可能會選擇持有過剩產能以阻止潛在進入者的進入。
國外學者對于“產能”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企業采取產能過剩策略能否有效阻止潛在競爭者進入,也即產能過剩作為潛在競爭者的進入性壁壘,能否起到有效阻礙的作用。早在20世紀50年代,Bain(1956)利用一個限價模型分析了策略性的進入壁壘的可能性。之后,Modiglianni(1958)、Syloslabini(1962)等學者也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并且提出了著名的貝恩-索羅斯假定:潛在進入者相信在位廠商的產能水平在自己進入的前后是保持不變的。雖然這個假定在以后的學者、專家中間產生了分歧,后來還是有很多研究以這個假定為基礎。Spence(1977)以貝恩-索羅斯假定為基礎,提出了關于生產能力參數的數理模型,他認為,在面對潛在的進入者時,在位廠商完全有可能把生產能力提高到某個很高的位置,并且在潛在廠商進入之前他并不會利用全部的生產能力,以此達到阻止其進入的目的。這種策略性行為具有非常強的承諾作用,是在位廠商捍衛自己市場份額的一種信號。隨后Dikit(1980)通過放寬貝恩-索羅斯假定,得到過度生產能力的投資策略并不能完全阻止潛在競爭者進入的結論。
國內對產能過剩是廠商的生產策略這一問題的研究也比較多。周業樑等(2007)指出我國出現多行業產能過剩現象的原因之一是部分行業的在位企業選擇保持產能過剩以對潛在的進入者形成一種威懾力量,潛在進入者若要想進入就需要進行大量的投資,如果只進行小規模投資,他們將長期處于成本劣勢。唐吉洪(2007)分析了使用產能過剩策略作為進入壁壘在阻礙潛在競爭者進入中的作用,以及廠商采用該策略的時機和后果。孫巍等(2009)分析了壟斷企業保持過剩生產能力的可置信威脅行為,論證了閑置部分生產能力,是企業的理性選擇,是在某種特定條件(比如特定的技術、市場條件)下各利益關聯主體最大化其效用時出現的一種相對穩定狀態。李何(2011)在對我國汽車產業的在位廠商運用過剩產能策略的實證研究中發現,投資過剩產能是一種瞬時的、不連續的策略性行為,采取這種短期有效的競爭策略,廠商能提高市場的壟斷程度。
不完善的投資體制下,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遠遠大于市場需求的生產能力,最終導致產能過剩。
劉西順(2007)認為,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緊縮力度不夠,所以廠商對未來的需求和利潤預期太過樂觀,強化了廠商的要素窖藏行為,加劇了我國產能過剩的形成。羅蓉(2011)認為,中央政府某些投資體制、財政機制的改革滯后,促使許多地方政府、企業盲目投資,這也是導致我國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林毅夫(2007、2010)提出的“潮涌理論”中指出,產能過剩是一種“市場失靈”現象,是發展中國家特有的。他認為,潮涌現象所導致的產能過剩的結果的嚴重程度可能和這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金融結構以及金融監管體制有關。以“投資潮涌”理論為基礎,王立國(2012)認為一國的技術水平基本國情與產能過剩問題之間存在聯系,他從產能過剩的形成和治理兩個層面分析了中國產能過剩的現狀和我國技術水平的現狀之間的聯系。皮建才、卜京(2019)主要聚焦于體制性產能過剩,即在現有體制下由政策性補貼引起的產能過剩,他們發現,政府的補貼行為會產生體制性產能過剩,然而需求不確定性的上升以及經濟下行都會降低體制性產能過剩。
行業準入標準不完善、資本密集、低市場集中度、產品供給彈性低以及流動性過剩等行業特征構成了產能過剩形成的原因。王小廣(2006)認為大多數的過剩都集中在低技術行業,這些行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不發達并且集中度很低,同時,房地產等一些以資源密集為特征的暴力行業,更容易形成產能的過度擴張。周枝田(2006)認為在以固定成本占比高、邊際成本極其小、退出成本相當高這樣的成本結構為特征的資本密集型行業中,產能過剩出現的概率更高,而恰恰是這些成本特點導致了產能過剩。曹建海和江飛濤(2010)通過與國外相同行業比較企業規模和集中度,認為我國企業規模相對過小、集中度過低、不能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并以此為依據說明這些行業產業組織不合理、存在重復建設的結論并不合理,不能將低集中度和逆集中化趨勢作為判斷我國鋼鐵行業重復建設的依據。巴曙松(2013)表示當前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中上游行業,而同時,這些產能嚴重過剩的鋼鐵等重化工工業等中上游行業均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其特點是產能的閑置成本高,而產成品的庫存積壓成本小。韓國高(2013)基于我國鋼鐵行業對市場結構與過剩產能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鋼鐵行業屬于非常典型的非集中型市場結構,產品差異化程度較低,同時進入壁壘低、退出壁壘高,這些特點都造成了鋼鐵行業大量企業的過度進入,企業之間欠缺兼并動力,企業數量過多、產業供給過度和生產能力過剩的現象進一步加劇。徐朝陽和周念利(2015)發現,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越大,市場中低效率的企業越多,這些企業產能利用率較低,進而導致整個市場的產能過剩變得較為嚴重;而當市場需求不確定性降低,低效率企業被淘汰,產能過剩的程度也會減輕。
綜合來看,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集中在四個方面:經濟增長、策略性行為、投資體制和行業特征。四個方面中,經濟增長是產能過剩形成的根源,策略性行為、投資體制和行業特征都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對產能的形成發揮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