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晨(成都工業學院黨委宣傳部)
高校校報是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高校校園內占主導地位的媒體。高校校報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在高等教育事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校報作為紙媒中的一個分支,是以高校校園內發生的事情為主要內容,以文字傳播為主,以圖片為輔,單一線性的報道方式來呈現新聞事件。在工作中筆者發現高校校報的出版時間相對滯后,傳播信息不夠及時;另外,高校校報版面有限,所能刊載的信息較少,除此之外,還面臨很多方面危機。針對這些危機,筆者總結了高校校報創新發展的幾點思考。
新時代,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信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巨大優勢。新媒體憑借其與生俱來的信息傳播迅速性、與大眾的互動性、形式的新穎性、內容的豐富性等特點以披荊斬棘之勢戰勝了傳統媒體。紙媒逐漸衰退、危機頻發、舉步維艱,屬于紙媒的高校校報也同樣出現了危機。
受眾是所有紙媒的第一生產力,是維持紙媒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高校校報與其他類型的紙媒不同,一般來說是對學校內部發行,受眾自然就是高校的全體師生,這樣想來,高校校報的受眾應該不會受到影響。但在大學校園中我們發現,分發下去的校報被閱讀率逐漸下降,也就是說高校校報的受眾在減少。
各種信息傳播工具、新媒體平臺、公賬號地出現,人們的閱讀方式、信息接受方式、信息傳送方式發生了變得多樣化。高校師生為了更高效地進行學習和交流也會選擇與時俱進的媒體形式。一方面,高校校報因為信息搜集、排版印刷而導致出版時間間隔較長、信息傳播速度較慢、傳播條件局限等缺點不能滿足師生對信息獲取的需求,學生和老師開始傾向于選擇兼具文字、動圖、音頻、視頻等融于一體的新媒體平臺來獲取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大多是青年,高校教師都是高知識階層,高校師生對新事物、新現象的接受度很高,加之他們求新、求異、求簡、求變的心理讓他們希望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獲取回應。在新時代,信息的傳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的范圍也在相互重合、交叉,新媒體平臺的無局限性,讓每個信息的接受者也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每個新媒體的使用者有明顯的存在感。而傳統高校校報固有配置使其顯得被動,容易讓師生失去讀報的興趣。
每期的校報內容大致包括學校新聞、學??蒲?、學校師生、校園活動、校園文化、校園風景、師生文章等;校報每年會有固定的版面、欄目設置,包括校慶、學生畢業季、新生開學季、新生軍訓、教師節、國慶節、運動會、學生就業季等。因為校報內容都取自于學校本身,每年內容相對來說較為單一,翻開報紙,每年呈現在師生眼前的新聞主題內容都大同小異,形式也只能是圖文搭配,這也加速了校報的衰落。
每期高校校報的出版都凝聚著校報編輯平時努力工作的縮影。要收集學校的全部信息、征收學生的作品、閱讀老師的教育心得,在此基礎上,對作品進行甄別和篩選,而后對文字內容要把握文字關,要一遍遍、一字字地細心閱讀與修改,不厭其煩的趴在文字堆中挑毛病、找錯誤;稿件的編輯和選擇要揣摩師生心理,采用大家喜聞樂見的作品,選擇有新意、有深度、有分量、有感染力的作品,展示全體師生積極樂觀、砥礪奮進、攻堅克難、奮勇爭先、主動作為的精神豪情;編輯完內容后,對版面內容做總體的構思和預設;然后開始排版和出版印刷事宜,這期間排版工作的繁瑣,與人溝通的耐心,審查工作的細致,不是三言兩語能盡訴其中的甘苦。最后,當校報出版后,還要安排學生記者及時進行發放,讓每位師生都能拿到報紙。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相比,明顯有浪費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資源的現象。
高校校報的創新發展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要加強校報紙媒自身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強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
堅持“內容為王”的鐵律,加強深度報道,將消息內容推向縱深。充分發揮高校校報的輿論導向作用,宣傳學校重大工作,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凝聚全校師生的力量,大力提升校報的辦報質量。
1.明確輿論導向,突顯校報的主陣地作用
高校校報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各項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采用消息報道、專題報道、圖片報道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引導。
2.圍繞學校發展,有效做好輿論宣傳工作
高校校報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做專題報道、深入報道。結合國家大事加強深度報道、原創內容的策劃。為增加校報的可讀性,使校報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師生,校報編輯在校報的報道內容方面,進行整改策劃,以學校的中心工作為基點,以當前師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切入點,及時了解學院師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全方位、多視角的方式報道新聞。
3.服務師生員工,辦報風格更加貼近校園生活
為不斷提高辦報質量,使校報更加貼近師生,校報在內容選擇、版面設計及標題制作方面投入更大精力,以服務師生員工為目標,避免常規老套的會議報道,從師生了解學校發展、理解辦學理念以及學校近期主要工作方面著手,逐步改變辦報風格。在版面設計上,更為追求規范性,讓校報在嚴謹中不失活潑。
“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p>
1.新媒體的優勢
新媒體中信息傳播的迅速性是最為明顯的特點,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即時性”和“全時性”是決定新聞成敗的關鍵因素。新媒體可以在第一時間發布消息,24小時實時更新。
新媒體與大眾的互動性是人們隨著經濟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上的一項需求,受眾可以在評論、互動區暢所欲言,增強了獲得感。
新媒體發布形式的新穎性吸引了大批受眾,不僅僅局限于圖片和文字,添加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動圖、音頻和視頻,并且在圖片的選取上大膽創新,引起讀者的興趣。
新媒體發布內容的豐富性也是一個優勢,新媒體是一個網絡空間,能夠存放的內容量是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
2.傳統紙媒的優勢
傳統紙媒內容具有專業性。新聞業工作者是社會的觀察者、事實的報道者,而不是某一批優秀的專業人員,職業化的新聞工作者們不僅接受了新聞學的專業教育,還接受了與之相關的職業道德規范教育。
傳統紙媒內容具有嚴格性,傳統紙媒信息的采集需要投入人力和時間進行采訪、撰寫、編輯、校對、審核,人們看到的是全面、深刻的新聞報道;傳統紙媒內容具有權威性,是具有公信力的,承擔著“向公眾還原事實、給予社會正能量”的責任;除此之外,傳統紙媒還有雄厚的品牌知名度,如“中國教育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名,已經不是簡單的名字,而是一種品牌的代表。
高校校報要在充分發揮傳統紙媒優勢作用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加強二者的融合,將高校校報通過校園公眾新媒體平臺,將校報發布。既可以獲得更多的受眾,增加閱讀量,增大信息的傳播量,創新傳播形式,擴大校報的影響力;也可以節省時間、人力和物力成本;新媒體平臺共享了紙媒的內容資源,為學校傳遞好了校園聲音、講好了校園故事。另外,除了實現媒體的融合,還要建立一些相應的體制機制。打破高校黨委宣傳部的科室界限,將新聞宣傳人員集中統歸在一起,將宣傳內容生產全過程統管起來;打破媒體平臺界限,集校報、電視臺、官網、微博、微信、櫥窗、電子屏等為一個大整體,集采、寫、編等為一體,加快實現高校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轉變;加快建立“一次采編、多種生成、多元發布”的新聞宣傳工作機制。
從平臺到機制都實現融合,才能形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體,因此,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校報紙媒與校園公眾新媒體融合,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以求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