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圖南,王延輝,施家威,白福川,金國慶,何艷麗
(1.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 寧波 315100;2. 安吉縣市場監管局,浙江 安吉 313300;3. 紹興市上虞區食安辦,浙江 紹興 312300)
2016 年中央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模式,確保農產品安全高質生產;2017 年中央繼續加深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堅持質量為本,實施標準化戰略,進一步提高國內市場農產品安全和質量水平;2018年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求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對政府綜合治理能力和形象的考驗,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中央高度重視,群眾十分關切。而農產品是食品產業的重要源頭物質,其安全與否關系著食品行業的發展與人民群眾的剛性需求。人民政府、政府下轄有關監管部門、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廣大人民群眾都高度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各方需建立生產鏈全流程監管制度并依托其良好運作來保障市場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1.1.1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繁發生
目前,我國市場上的農產品安全狀況總體態勢保持穩定,但濫用化學用品、產品農殘超標、農業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土壤重金屬污染、農獸藥殘留和水體污染也越發嚴重。同時,農產品生產主體數量多、分布廣,總體散布相當分散,生產者知識水平較低,相關法律意識比較薄弱,產品質量監控難度較大;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整體供應鏈長、流通過程中涉及環節多,每個環節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1]。農產品安全問題日趨嚴峻,多次出現挑戰食品安全底線的事件,這些事件的曝光拉低了消費者對市場銷售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心,甚至部分人群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了的恐慌情緒,影響了同類產品的銷售。
1.1.2 農超對接發展現狀
截至2015 年,采用農超對接模式的規模以上連鎖超市已經超過850 家,拉動當地就業人口超過200 萬人,與大中型連鎖超市對接的農業合作社已經突破15 000 個,參與人數超過100 萬人。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較好的優化,中間環節有效減少,農產品運輸、儲存成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形成了生產、消費主體共贏的局面。全國各地在農超對接的生產銷售模式下取得了較好的效益,但縱向來看,仍存在不少問題[2-8]。
(1) 農超對接發展進程緩慢。農業合作社普遍規模較小、數量較少,同時運營成本偏高。雖然合作社的數量有一定增長和規模,已超過200 萬家。但在農產品品質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絕大多數農業合作社的組建并沒有進行有關制度和流程,部分合作社只是為了獲取政策補貼才建立的,形同虛設,沒有體現其應當具有的功能。
(2) 農超對接的現代化程度和集中程度較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品牌意識和規模意識較低,生產規模不大且過于分散且質量管理意識較低。目前,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是留守農村的老人和家庭婦女。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勞動力大都選擇在外打工,在當地從事農業生產的從業人員年齡普遍偏大,其受教育程度偏低,對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作為一種新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農戶對農超對接的了解不深,加上積極性較低,導致其發展緩慢。
(3) 由于商超的農產品準入政策門檻較高,降低了生產主體對農超對接的積極性,商超經營的基本需求是規模、持續,保證商品不斷檔、不脫銷。但國內農業生產仍以分散為主,再加上農產品生產工業化程度低、產品深加工程度低,影響農超對接的進一步探索和拓展。另外,用于農超對接的農產品經常面對合作社和商超的重復性檢驗,浪費人力物力。部分生產主體認為檢查條件苛刻,所以對農超對接項目沒有很高的積極性。最后是生產經營戶能提供的產品品種過少,不能很好地滿足商超對豐富產品品種的需求。
(4) 農產品生產主體品牌質量意識不強、生產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進一步制約了農超對接的后續發展。
1.2.1 利益驅使
部分生產主體為擴大利益、避開監管,向市場提供劣質農產品。部分生產主體甚至鋌而走險,違反國家有關禁令私自使用禁限用農獸藥,其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證,危及消費者的生命健康。
1.2.2 產地環境
農產品生產依賴于當地的生態環境,產地環境直接影響當地農產品的質量品質和安全性,產地環境受到污染是安全問題的源頭。農產品經營主體在生產過程中過量使用化學投入品已經成為土壤污染的重要來源,這些行為會導致產地環境被污染,影響當地農產品的安全。我國因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問題每年損失糧食1 200 萬t,被污染農田面積達1 000 hm2。在這類被污染環境下種植收獲的農產品很難“出淤泥而不染”,受污染的農田往往還存在修復困難等種種難題。
1.2.3 信息不對稱
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消費者難以驗證市場上的高品質農產品,導致付出額外成本保證農產品質量的生產者無法獲取應得的回報,而劣質農產品因低價而在市場中獲得優勢,從而淘汰市場中的優質農產品,造成市場上充斥著劣質農產品。
1.2.4 農產品標準體系不完善
我國的農產品國家標準仍需完善,且相關體系不夠全面,存在安全標準上的“盲區”,使部分“漏網之魚”得以面向市場,最終危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漏網之魚”的出現與現有標準產生沖突,使農產品生產主體無法確定具體的標準應用,無法準確地遵照標準進行安全生產。
1.2.5 分段監管
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涉及生產、加工、貯運、銷售和消費等多個環節,主要由農業部門監管源頭農產品安全,市場監管部門負責生產、流通、經營環節安全監管。各監管部門沒有納入統一的體系進行監管,職責劃分不清、執行效率低下、管理存在重疊和缺位的問題,難以有效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不同環節的管理部門對接需要時間,信息共享不全面,農產品生產流通全過程追溯體系有待建立和完善。因此,必須設立農產品的準出制度,強化農產品種養殖的過程性監管,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切實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收入,為健康中國作出重要貢獻,然而目前浙江省尚未有規范的農產品準出制度。
農超對接是指大型商超跳過中間商直接和農產品生產主體對接。這種全新的流通方式,優化了農產品產業供應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了多方共贏。傳統農產品銷售方式全過程產業鏈太長,涉及環節過多,導致全程監管具有很大難度,很難保證終端市場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無法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農產品安全高質的印象。而農超對接是一種扁平化的模式,農產品供應鏈縮短,流通環節減少,相關損耗降低,有效地節省流通成本,能夠更高效地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農產品準出是依照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對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打造品牌農產品、建立品牌農業、打造農產品“從田頭到市場”全程管理、追溯體系完善、開展農產品生產環節質量安全監管等各項工作的綜合體現。目前僅遼寧、浙江、江蘇、湖南、甘肅等部分省份進行探索嘗試[9-16]。
但是,目前農超對接較多關注物流、供應鏈、經濟效益等,沒有從監管制度、食品安全性層面做更多研究,因此提出了基于農超對接的農產品準出機制研究項目,旨在從政府監管宏觀層面、頂層設計出發,研究農超對接情境下的使用農產品準出機制建設,以期為食品安全示范縣市建設提供良好的決策參考。
探討了農超對接環境下農產品準出機制的研究。聯合市場監管、商超、行業專家制定出一套農產品準出標準,制定相關作業規范,建立建設農業生產的過程監控,開發基于互聯網的現代化農業種養殖。
在農業合作社、農戶和商超廣泛協商的基礎上,在較大規模或有一定基礎的農業合作社,實施良好的農業生產規范,加強土壤、育種、施水、施肥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留存相關記錄,便于農超對接核驗及行業監督。
實施良好農業生產規范后,可以改變以往的抽樣檢測這樣一種事后監督模式,風險防范前置。無論是農產品安全風險還是農產品的食用品質,都可以進行有效預防,最大限度降低總成本,提高綜合效益,同時可以降低農產品折損率。
上虞市按照《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規定》的規定,規范各個形式的農產品合格證。全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標簽采用“一證一碼”形式,完成“二維碼”追溯建設的主體,可以登錄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開具。對其他的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農業農村局印制了統一的農產品合格證樣張,明確合格證包含生產者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開具日期等信息,通過鄉鎮(街道) 發放給主體,為農產品追溯管理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實施農產品良好生產規范的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生產的農產品,提供生產記錄并經質量安全抽檢或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開展的自律性檢測合格后,由生產單位或村民委員會、鎮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指定的機構出具產地證明。檢驗結果應得到商超認可,通過檢驗的農產品可不經商超檢驗直接進入超市進行銷售。同時,商超保留一定的抽檢頻次,一旦發現有食品安全風險,將采取重罰措施,或者取消相應供貨資格。對使用違禁投入品或其他違禁物質、施藥間隔期未滿或質量安全檢驗不合格的農產品,不得采收上市,不得出具產地證明。
安吉縣通過動態化管理生產主體,建立主體信息庫;以全省統一的二維碼追溯體系為主,多元化實現追溯覆蓋;堅持區域覆蓋、產業覆蓋、主體覆蓋、產品覆蓋、產量覆蓋的序列先易后難,從局部追溯向全縣、全產業、全過程追溯,全面推進規范化追溯管理,全面推行產地準出制度。
實施農超對接的過程中,商超首先要對本年、本季度要銷售的農產品品種和數量有初步預估,再按照市場需求,優先向實施農產品良好生產規范和農產品準出制度的生產企業、農業合作社下訂單確定所需產品質量等級和數量。農業合作社接到訂單后,按照訂單要求進行生產和交貨,商超對其高質量產品的收益做出一定的保證,進一步提高生產主體的生產積極性。
要求農業合作社在農產品生產期間從保證質量安全的角度出發,利用技術手段,如農藥噴灑周期與果實采摘期的合理規劃,減少或取消使用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風險的農藥,或在采摘期將其殘留量控制在安全值內。通過提升質量安全來獲得消費者心目中的口碑,提高廣大消費者對優秀農產品回頭消費的意愿,提高優質農村合作社的銷售規模與收益。
開展農產品農超對接、產銷銜接,暢通老百姓購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渠道,提升認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的市場價值,利用農貿市場和大型商超自身渠道銷售,有利于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采購費用,節省農產品流通成本,提高市場上農產品產品品質和安全性,使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建立放心攤位的分配和退出機制,強化農產品種植主體的利益約束,激勵種養植單位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有利于農超對接經營模式的發展進入良性軌道,對農產品流通體制現代化、農產品生產主體收入增加和農產品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試點可視化農業、訂單農業。依托5G 萬物互聯技術,無論是商超還是企業采購方,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實時監控農業生產,做到全方位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控。這也是產值、效益最高的一種生產方式,對于有一定技術條件的企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基于農超對接的食品安全準出制度對于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對增加農民收入、國家的鄉村振興、健康中國戰略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也有助于農產品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增加人民群眾的消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