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娟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00)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保屈h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鄉風文明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帶有深深的時代烙印,新時代下鄉風文明具有新的內涵,也有其獨特的價值,在建設美麗宜居的文明鄉村中,對于助力鄉村振興發揮著獨有的作用。
對于鄉風文明概念,學術界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做出了闡釋,筆者比較贊同張秀梅[1]的觀點,認為鄉風文明是由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共同作用形成,是鄉村良好社會風氣、生活習俗、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等的總和,并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被人們接受、仿效、傳播和流行。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從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和移風易俗等四方面建設“鄉風文明”,這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指導方向,也從側面說明了新時代鄉風文明的內涵,包括完善的文化基礎設施、健康的精神風貌、良好的鄉村風氣。
2.1 完善的文化基礎設施。完善的文化基礎設施是鄉風文明的體現。首先,鄉村的文化基礎設施是宣傳優秀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通過文化基礎設施,如文化廣場、農村圖書館等,可以宣傳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文化基礎設施是傳承鄉村文化的載體。文化基礎設施可以有效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如通過櫥窗展示傳統文化,文化廣場為民俗活動提供表演的場地。再次,文化基礎設施可以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前農民在僅有的空閑時間只是打牌搓麻將,而文化基礎設施則可以大大改善這種局面,它可以為群眾提供讀書、健身等活動。
2.2 健康的精神風貌。當地農民的精神風貌是農村社會風氣的風向標,它彰顯著一個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程度。首先,健康的精神風貌要求農民要有主人翁意識,要發揮自己的創新創造精神,靠自己的勞動創造美好幸福生活,而不是等靠要。其次,健康的精神風貌要求農民要有信仰,不能因為經濟水平提高了,錢袋子鼓了,就沒有了信仰,沒有了追求。再次,農民要對自己的村莊有歸屬感,村莊是村民共同的家,只有村民對這個共同的家有歸屬感,才會自覺主動的發揮主人翁意識,積極的用心去建設它。
2.3 良好的社會風氣。社會風氣是鄉風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風文明最直接的體現。由于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精神文化水平卻沒有和經濟水平同步發展,導致一些農村賭博成風,等靠要現象嚴重,鄉風文明無從談起。一個鄉風文明的村莊必然是鄉風淳樸、鄰里相望,在這里人們有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適宜的節慶典禮、消費習慣,富有特色又雅俗共賞的當地文化,共同遵守的鄉規民約等,所有社區要素處于一個和諧的運作狀態。
3.1 有利于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食糧。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已經是我國的主要矛盾,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滿足農民的物質需要,更要滿足農民精神上的需要。鄉風是一個村莊經年累月形成的共同的風俗,并被人們傳承下來,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文明的鄉風是精神食糧,它宣傳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可以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幫助農民改變原有的舊思想、舊觀念,形成正確的三觀;它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農民生活的物質環境。
3.2 有利于助力鄉村產業經濟發展。產業興旺與鄉風文明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輔相成。鄉風文明,產業就會興旺;產業興旺,鄉風就會更加文明。加快建設鄉風文明,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創業意識,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創業、發展經濟的良好風氣。鄉風文明產生的是思想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無限的,具有持久性,它能凝聚廣大農民的力量,增強廣大農民發展當地經濟的積極性,帶動整個農村地區的農民自發行動起來,這必然會形成一種充滿活力的精神氛圍。文明的鄉風亦是一種產業,可以延長當地農村的產業鏈,促進就業,這必然會加快鄉村產業經濟的發展。
3.3 有利于推進和諧美麗新農村的建設。鄉風文明是村莊有效治理的體現,也是實現有效治理的手段。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交通也更加便利,廣大農民為尋求更好的生活開始涌向城市,廣大農村地區人口流失,勞動力不足,農田荒廢嚴重,出現頹敗局面;許多農民的思想發生改變,行為發生變化,出現了聚眾賭博等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穩定。鄉風文明是村民的根,它能喚起大家的鄉愁,吸引外流人才回鄉建設家鄉。鄉風文明注重宣揚積極健康的文化,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法制,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完善農村基層制度,推進和諧美麗鄉村建設。
鄉風文明,就是要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農村精神家園,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2],因此,要深入探究鄉風文明的時代內涵與價值,更好地推動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