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蕾
(建平縣設施農業發展中心 遼寧 建平 122400)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繼化肥、農藥之后,又一項重要的農業生產產品。植物整個生育過程中受自身遺傳基因的特性控制,也受植物自身體內產生的植物激素的調節和控制。植物的發芽、生根、生長、器官分化、開花、結果、成熟、落葉、休眠等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調節和控制。缺少了植物激素,植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甚至死亡。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領域之廣、作用之大,是其它任何物質和措施所不能比擬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在促進和調控作物生長、增強植物抗逆性、提高產量、改善品質、解決技術難題、促進植物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1.1 赤霉素類激素。目前已知的赤霉素類激素總共有120多種,常用的主要有赤霉酸、GA3、GA4、GA7等幾種。其中市場最常見的是GA3,也被稱作920,功能是促進種子發芽、器官發育、果實生長、葉片變大、莖節伸長、打破休眠等。
1.2 生長素類激素。生長素類激素是最早被應用到農業上的,常見的種類有:萘乙酸、2,4-D、吲哚丁酸等。功能:對作物植株器官生長發育、花芽分化、提高坐果、果實膨大、減少落花落果、蛋白質合成等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生長素低濃度使用具有促長效果,高濃度使用具有抑制性功能。
1.3 細胞分裂素類激素。常見的細胞分裂素主要有:激動素、6-芐基腺嘌呤、氯吡脲、噻苯隆、三十烷醇等。功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擴大、誘導芽的分化發育、延緩植株衰老、消除頂端優勢、提高坐果率等。
1.4 脫落酸類激素。市場上常見的脫落酸類激素有矮壯素、多效唑、縮節胺、S-誘抗素、比久等。功能:促使作物休眠、調節種胚發育、促進地下塊莖膨大發育、加快作物脫葉和果實成熟、控制作物旺長、增強作物抗寒抗旱性、增加果實糖分積累等。
1.5 乙烯類激素。植物體內的乙烯是一種氣體激素,在即將成熟的果實中含量比較多。因為乙烯是氣體,不方便使用,所以市場上一般使用的是乙烯制劑。主要產品有:乙烯劑、環已亞胺、氨基氧乙酸、硫代硫酸銀、硝酸銀等。功能:促進開花、誘導雌花分化、加快果實成熟、促進作物器官脫落等。
1.6 蕓苔素內酯類激素。目前已發現的天然蕓苔素內酯種類有70多種,人工合成有4種,主要是:蕓苔素內酯、高油菜素內酯、長效蕓苔素內酯,其中以蕓苔素內酯的活性最高,天然蕓苔素內酯使用效果最好,屬于植物內源激素。功能:增加肥效藥效、緩解肥害藥害、修復受傷組織、促進或抑制生長、促進分蘗、促進養分吸收運轉、增強作物抗寒抗旱抗鹽堿性、健壯植株、促進花芽分化、保花保果、提高產量和品質等。
有些消費者將植物生長調劑誤解為激素,認為會對人體有傷害或不良影響,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正確使用,不會給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2.1 植物生長調節劑多數是生物制劑,毒性很小。如三十烷醇是從蜂蠟中提取的有機物質,蕓苔素內酯是從油菜花等有機物質中發酵提取的。也有些是化學合成的,但是毒性很低,在發達國家的綠色食品中都是允許使用的。
2.2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生產中用量極少,有的達到了百萬分之一。它和化肥農藥用量相比,微乎其微,被植物吸收分解之后,不會給人體帶來危害。一旦使用生長調節劑過量,就會生產出不合格的農產品,人們要禁止食用。
2.3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用在植物上的,植物激素不能應用于動物,我們對植物生長調節劑要有正確認識。
3.1 植物生長調節劑用量極少,嚴禁超標使用。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必須嚴格按濃度標準用藥,嚴禁隨意加大濃度。濃度高了會產生藥害,濃度低了達不到效果。
3.2 不能隨意擴大使用作物范圍。不同作物對調節劑的敏感度不同,需要試驗成功后再推廣應用,否則會給作物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減產或絕收。
3.3 不能隨意混配使用。在調節劑使用過程中,不能將調節劑之間,調節劑和化肥、農藥之間隨意混合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或藥害。
3.4 不能以調節劑代替肥料。調節劑不能代替肥料,農作物使用調節劑之后,更應該加強水肥管理。
3.5 使用調節劑也需要注意安全。在調節劑使用中要做好相應的安全防護,特別是在噴霧作業中,不要飲酒和吃東西,因為許多調節劑對酒精敏感,容易給人體造成危害。使用調節劑時要注意溫度,高溫時段嚴禁用藥。另外,噴霧器使用前后要認真清洗,防止藥物間混用造成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