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鳳
(滄州渤海新區中捷產業園區鹽場小學 河北 滄州 061000)
我們申請立項的《構建小學低年級數學生動課堂的實踐研究》 市級課題,主要是針對小學一、二年級學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目的,有組織的半獨立或獨立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知數學知識。本課題的選題很有現實意義,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在生動的數學課堂環境下,把課堂變成數學樂園,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數學學習中享受生活,徹底改變學校課堂缺乏生命力的教學現狀。
我們的創新做法主要表現在,通過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上運用故事創設情境、學生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創設教學矛盾后學生辯論學習等多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并將學習延展到課下,利用“樂教樂學”平臺進行交流互動。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研究,形成一套針對低年級數學生動課堂的系統性研究理論和課堂教學模式。
2.1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適合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模式和課堂評價體系。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讓數學學習不在是簡單的模仿和記憶。使學生能把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2.2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去探求知識,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主動思考的習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2.3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增強教師的教研意識,促進教師之間的學習和交流,打造一支愛學習、愛教研的教師隊伍。
2.4 在研究過程中舉辦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促進樂學型校園的創建和積極向上的校園人文氛圍的形成。組織集體備課、集體評課,共同提煉出教師在平日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再合作設計突破的方案,并從教學實踐中得到提升。
3.1 對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的調查。調查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聽講、不愛思考的原因。座談低年級任課教師,了解他們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和策略。走訪各個層次的學生家長,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習慣及方法。
3.2 對低年級數學生動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中,運用故事創設情境、學生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創設教學矛盾后學生辯論學習等多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課下利用“樂教樂學”的平臺,讓學生在網上和老師、同學互動交流,達到師生、生生的多渠道合作交流學習。
3.3 低年級數學生動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經過實踐研究,形成一套構建低年級數學生動課堂的系統性研究理論,包括學生主動學習、教師課上及時評價、點撥和家長信息及時反饋三個板塊。
4.1 課題組張英老師在進行 《認識圖形》 教學中,通過運用紙片就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堂開始,張老師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引導學生把正方形的紙先上下對折,邊要對齊,上下兩部分要完全重合在一起;再左右對折,方法同上;然后把兩個斜對角對齊,折后觀察折痕兩旁的部分是否完全重合在一起,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結論。緊接著再用長方形紙折一折,看一看結果怎么樣?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折長方形的紙,就能使分成的兩部分完全合在一起?讓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最后進行核對。
4.2 課題組劉紅玲老師在《推理》 教學中,讓學生從亂猜,到有條件地猜想,再到推理,使學生充分經歷推理的過程。讓學生初步領悟到簡單邏輯推理中條件與結果的密切聯系。這一課是二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在教學中,劉老師利用學生喜歡的“小豬佩奇”營造了濃厚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解決問題。在討論和引導中,讓學生根據已知的信息,先確定能確定的,再根據信息作出新的判斷。
4.3 課題組楊紅妲老師在 《10 以內數的認識》 的教學中,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來到操場,組織學生通過踢毽子、拍皮球、種樹游戲、投球比賽等趣味游戲來認識1 ~10 每個數所表示的意思,從而掌握要學的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寓教于樂,讓學生玩得開心,學得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