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敬,丁 天,吳君蔚
(南通職業大學,江蘇 南通 226000)
我國是世界上紡織服裝生產量最大的國家,也是紡織服裝產品消費和出口大國。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大規模生產,不斷地消耗資源,我國城鄉居民的衣著消費支出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紡織服裝企業的各類服裝邊角裁切廢料、居民家庭淘汰的各類廢舊紡織服裝與日俱增。對廢舊服裝進行焚燒、亂丟亂放(圖1)、填埋所產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已經嚴重危害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加劇了資源的短缺。有關資料顯示,中國46.5%的家庭存放有30件以上的大件廢舊服裝,其中女性服裝大約為男性服裝的5倍。每個家庭平均每年還要購買10件以上的新衣。我國有13億人口,據業界粗略估計,服裝的更新周期為3年,每3年后就會有價值2 000多億元的廢舊服裝被淘汰[1]。中國再生協會發布的《中國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技術進展》白皮書中,我國每年產生的廢舊紡織品可達2 000萬t,而每年需消耗的紡織纖維達3 500萬t,由于資源短缺,每年仍需要進口大量紡織品及原材料[2]。如果將這些廢舊紡織品全部循環利用,相當于我國的棉花種植面積可減少近1/3,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減少8 000萬t。因此,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減少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創造和帶動更多產業鏈的就業機會,才能找到廢舊衣物的新出路。

圖1 廢棄服裝堆積如山
現代人的著裝觀念不斷與時俱進,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不是那個“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艱難歲月。現今,人們出入不同的場所,搭配不同類型的服裝,早間起床為居家服、上班職業服或休閑服、下班健身運動服、晚上赴宴有可能就是小禮服,同時還會搭配與之相協調的鞋、帽、領帶、包及其他配飾。每年大家都會根據四季的交替而采購服裝,導致有太多的廢舊服裝積壓在衣櫥里,當初購買這些服裝時也是出于真心喜歡,但新的時尚出現時又會怦然心動,控制不住自己的購買欲望。舊的、過時的服裝沒穿幾次,扔掉又有很多的不舍,新的服裝又會不斷填充衣櫥,如此循環反復,會積累大量的廢舊服裝。對于這類服裝,只要在八成新以上,國家有相關二手服裝回收機構或者慈善機構進行回收,然后經過衛生消毒后捐贈給偏遠地區需要幫助的貧困家庭。
破損型服裝通俗講就是指服裝在穿著過程中出現面料破損或磨損,產生破洞、紗線、縫紉線斷裂等現象。這類服裝需要進一步縫補、修復處理才能正常穿著。一般在貧困地區、老年人穿著破損的服裝較多,年輕人穿著比較少(除人為做舊類型服裝)。這類服裝因破損不太適合捐贈,一般情況下是直接丟棄。未經處理直接丟棄的服裝有的被拾荒者拾起再穿著,有的直接被當作垃圾焚燒、填埋,因眾多服裝上有塑料、金屬等制品,不利于分解,會產生有害物質污染環境。所以,折中的辦法就是對這類破損服裝進行再設計、再利用。
眾所周知,在服裝裁剪制作的過程中,會由于不同的版型、面料幅寬、面料的瑕疵等眾多因素,導致面料不能被完全使用,在裁剪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廢料,造成一定的面料耗損。據不完全統計,一般服裝用料的損耗在8%~15%,甚至有的成衣面料損耗達到15%以上。考慮到服裝生產的巨大規模,這種浪費非常驚人。這些邊角型面料由于形狀不規則、面積也有限,無法被再利用,造成很大的浪費。那么,作為設計師應該在設計中做些什么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呢?德國服裝品牌Adidas的做法值得倡導,Adidas事業部總監Craig Vanderoef表示:為了低損耗生產T恤、短褲和運動衫,設計過程中使用布料及圖案能盡量充分利用及創新,使用有限的顏色,并采用“先進、環保的切割技術”,確保95%的布料被使用,創造出高效能、具備流行性的產品。
“再生”在百度漢語中的基本釋義之一為加工廢舊物品,使其恢復原有性能,成為新產品。換言之,再生就是一個以低碳、環保為核心的使舊物重生的概念。瑪蒂爾達·李(Matilda·Lee)在2007年出版的《環保時尚:精明購物者道德時尚指南》一書中對服裝的再生設計進行了定義,即將紡織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紡織廢棄纖維、服裝邊角料以及廢棄衣物等回收再利用,加工生產成新的服裝制品[3]。也就是遵循著名的循環經濟3R原則(圖2):減量化原則(Reduce)即減少原則、再次使用原則(Reuse)即再設計原則、回收加工再利用原則(Recycle)即再循環原則,體現了中國制造2025中綠色制造工程的思想核心。

圖2 循環經濟3R原則
設計引領時代潮流,信息科技的發展在使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全球環境的惡化。服裝行業在廣泛運用各種新材料、新技術、新手法創造時尚的同時,也在每個環節不斷消耗著地球資源。所以,在設計時應該倡導“節約型”生活方式,遵循循環經濟3R原則,樹立“綠色先導”的設計觀,實現資源的再生循環、低成本設計,體現可持續性的生態經濟價值觀。
3.2.1 廢舊服裝的再生設計
(1)附加設計。附加:①附帶加上,額外加上;②附帶的,額外的(百度漢語)。近年來,附加設計在服裝設計中比較常見,可以對服裝材料進行附加設計,也可以對服裝成衣進行附加設計,本質上是一次再設計的過程,能夠使設計師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廢舊服裝的附加設計是針對完整型以及微小破損型廢舊服裝而言。完整型以及微小破損型服裝一般7~9成新,有點過時跟不上時尚,棄之可惜,捐之不舍,穿之不適。可以針對此類廢舊服裝進行附加設計,運用貼、補、繡、綴等技法,在視覺效果上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如圖3所示,僅在廢舊服裝的領口裝飾了白色的花邊,時尚感就增添了不少。對牛仔褲磨損部位進行緞帶繡加釘珠的裝飾,時尚個性,如圖4所示。在白襯衫里面附加一層黑色廢舊衣領,并在兩層衣領上繡綴上珠片,一改原有質樸田園的風格,增加個性、都市感,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解構設計。解構,顧名思義,分解與構成。一般理解為對原有結構的拆分、破壞與重組。“解構主義”作為哲學理念在1967年被法國哲學家Jacques Derrid首次提出。服裝中的解構設計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流行于20世紀80年代。最具代表的設計師是日本的三宅一生、川久保玲等。他們對傳統服裝結構進行拆分、重組,設計出新的結構形態,迅速在歐美服裝圈引起巨大反響。廢舊服裝的解構設計,就是對廢舊服裝的結構進行重新設計,對成衣進行拆分、破壞、重組,形成新的設計風格與設計主題。筆者指導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系列作品如圖5所示。學生在對圖5右下角一堆回收回來的廢舊牛仔褲進行拆分、破壞、消毒處理等,然后在統一設計主題下進行系列創意設計,在設計中注重對服裝構成元素的分解與重組,最終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用自己設計的智慧來消化過剩的面料產品、過時的服裝產品,使之獲得再生,不僅體驗當中的設計樂趣,還深刻理解了我國所倡導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涵。

圖3 廢舊服裝的附加設計貼

圖4 廢舊服裝的附加設計——繡綴珠片

圖5 廢舊服裝的解構設計
(3)變形設計。是指改變廢舊服裝的外形與內結構,對廢舊服裝進行分割,選取可用的面料進行拼接,設計制作出各具形態的家居用品、服飾配件等生活用品。變形設計不僅賦予了廢舊服裝的新價值,同時增添了生活情趣。筆者指導的家紡專業學生畢業設計系列作品如圖6所示,該系列從節約、環保、再生等設計理念出發,所有作品用廢舊服裝(牛仔)制作而成,產品涉及靠墊、沙發巾、沙發墊、蒲墊、卷紙收納盒、桌旗、杯墊、若干布藝裝飾畫等。設計風格上保留了廢舊服裝(牛仔)原有的特征,手法上有拼接、充填、絎縫、撕裂、拉毛、拼貼、扎染等,整體系列質樸、懷舊,向人們傳播了綠色制造理念。

圖6 廢舊服裝的變形設計
另外,廢舊服裝的再生設計不僅指服裝材料,還包括服裝上拆解下來的金屬紐扣、拉鏈、扣袢等材料,都可以作為藝術再創作的設計元素。
3.2.2 廢舊面料的再生設計
服裝企業在裁剪制作的過程中,會由于不同的版型、面料幅寬、面料的瑕疵等眾多因素,在裁剪過程中產生邊邊角角的廢料。廢舊服裝在再生過程中也會產生零零碎碎的邊角材料,這些邊角料一般呈現不規則形狀且面積小,很難進行再生設計。針對這些廢舊面料,可以請專門的回收機構回收用來焚燒發電;運用現代纖維材料分離技術,在廢舊面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再生纖維,如再生棉,可以加工做成毛氈、保溫被等;通過熔鹽法處理,將其制成能吸附一定環境污染物的活性炭材料或超級電容器材料;采用其他科學技術,將廢舊面料制成具有抗紫外線、阻燃、調溫能力的智能材料,如板材、壁紙等。總之,通過對廢舊面料回收再生設計,可以有效減少固廢污染,變廢為寶,真正實現資源的有效循環,使廢棄衣物成為可再生資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再生設計作為可持續設計研究,涉及面廣,也是服裝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作為有社會責任感的服裝設計師,應不遺余力地堅持走可循環再生設計之路,倡導綠色、環保、健康、節能的設計理念,引導消費者增強資源意識、節能意識與環境意識,使得再生設計成為時尚的新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