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佳瑋
(四川音樂學院藝術學理論與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戲劇情境是作者在戲劇中所預設的規定環境,是劇作中產生、爆發以及推進沖突的基礎。通過對情境的設置可以達到體現戲劇主題、增強戲劇效果、激發觀眾審美欲望與審美期待的目的。戲劇情境中的矛盾沖突是塑造人物性格、增強戲劇性的決定因素。早在18世紀狄德羅就在戲劇情境中提到了沖突的概念,黑格爾更是提出了“沖突論”認為沖突是戲劇的中心問題。沖突伴隨著戲劇理論中情境概念的發展,不僅對于戲劇創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在戲劇作品中發揮著巨大的功用。
狄德羅將戲劇情境視為由“家庭關系、職業關系和友敵關系等等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環境”。他認為戲劇情境如果要讓觀眾信以為真,除了舞臺布局結構合理之外,逼真的來自于生活的戲劇情境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打動觀眾的情感,從而產生道德教化效果。他強調情境與人物性格之間的沖突。提出“對比說”的觀點,在劇作中通過戲劇沖突達到事件本身矛盾的顯現。從而來實現人物性格的明晰化和典型化,并且與情境產生對比,在這樣的“對比”下促使劇作的戲劇性更加飽滿和深刻,對人物性格的進一步展開起到了良性作用,從而強化戲劇沖突。
黑格爾在其戲劇理論中對情境這一概念做了系統地闡述,認為“情境”是“一般世界情況”具體化成的推動人物行動的客觀環境,也可以說是人物行動的“外因”。并且指出人物性格的發展起于矛盾沖突。他將情境與沖突、動作之間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完整的內容體系。在黑格爾的美學體系中,他把戲劇情境歸納成三個層次,即無定性的情境、平板狀態的情境和沖突的情境。他首推沖突的情境是適合于戲劇的最佳情境,從而把情境中的沖突又分了三個層次,即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沖突或人自身的沖突,人與人精神倫理關系的沖突,其中第三種沖突是理想的沖突。在沖突情境這一“外因”的推動下,劇中人物憑借倫理道德力量生發行動,從而展示出所刻畫人物在其道德觀世界觀下的性格,把劇作的戲劇性與沖突更好的聯系在一起。劇作中的人物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所作出的選擇構成了戲劇中的行動或者說是事件,這樣的事件在劇中可以從側面強化人物的性格。沖突的情境具有固定性而且包含著事件雙方矛盾的對立,成為代表戲劇本質的情境。在有沖突的情境中,通過不同的人物性格之間的矛盾對立來構成情節,從而發展出新的人物關系,關系的一層層推進促使劇情向結局發展。
所以,沖突是戲劇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戲劇動作的最終體現。戲劇情境與沖突兩者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戲劇情境為矛盾沖突提供大的時空環境與展示空間,矛盾沖突也在戲劇情境中展開情節并產生事件。
在劇作中,人與自然的沖突是戲劇發生的誘因。人物活動在某一具體的時空環境中展開,這種時空環境不單是指具象的活動場景以及自然環境,更包括抽象下影響人物行為和心理的歷史背景、風俗倫理、民族心理等,此幾者應當是多元統一的關系。劇中人物活動的具體時空環境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空環境,它包含著預設好的具體歷史風貌和具體時間下的倫理道德觀念,從而構成一個與觀眾間的“審美距離”。外部環境是戲劇情境產生的基礎和前提,催化著作品的戲劇性。從而構成情節的發展,強化作品的戲劇沖突以及戲劇表現張力。
《雷雨》作為中國話劇史上首部用“三一律”結構形式寫成的多幕劇,被稱為 “中國話劇現實主義的基石。”全劇沖突貫穿始終,戲劇結構構思巧妙,情節高潮迭起。通過八個人物、四幕話劇、兩個場景,圍繞周樸園一家兩代人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描述了兩個家庭短短一晝夜之間發生的悲劇故事。家庭作為《雷雨》中的關鍵元素,在其背景的設置中就產生了人物和家庭的矛盾沖突。劇中蘩漪受到了家庭繁重背景的影響,并在服從與對抗中爆發了沖突。例如在第一幕中,周仆園堅持讓蘩漪喝藥的行為表現出他的冷酷專橫,并且對蘩漪說到要給孩子們做一個“服從的榜樣”,象征出蘩漪在這個封建的家庭所受到的壓迫。蘩漪在劇中抗拒喝藥,以及對周沖的挽留,都體現出她為了掙脫這種封建體制下的束縛而作出的反抗。劇中雷雨前低氣壓下的燥熱,以及雷雨爆發時的激烈,都從側面暗示劇中人物此時的心態的變化。人物之間縱橫交錯的糾葛通過作品中所體現的現實主義風格被提升到了倫理道德高度,喚起觀眾對自己生活的思考。在這部劇中,把兩個家庭的矛盾沖突集中在一天之內展現,所有隱藏在矛盾沖突下的秘密都在雷雨之夜爆發,雷雨既是環境的描述,又具有象征性的表達意義。在劇情的推進中,背景下雷雨之夜即將爆發的風聲,以及隨著劇情起伏下雷雨的電閃雷鳴,都對故事的發展起到了烘托作用。在《雷雨》第四幕,最終真相暴露后,劇情進一步激化。四鳳在得知真相之后無法承受,沖出花園,碰到漏電的電線,觸電而死。雷電作為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成為了這個矛盾爆發之夜最后的沖突點,造就了最后的悲劇結局。劇中通過雷雨天氣的壓抑和沉悶,預示著這個家庭背后沉重的秘密,隱喻著人物的命運以及隨機而來的“災難”,在外部環境與家庭關系背景雙重意蘊的渲染下,劇情產生了預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變化。作者將社會問題通過在這個封建腐朽的家庭所映射出來,通過家庭矛盾展現出當時的社會矛盾沖突,呈現出作者所理解的“人”生存處境的反思。
《雷雨》中所規定的時間設定將舊中國家庭背景下前后30年的矛盾沖突和現在的社會矛盾沖突集中在一個晝夜展開。隨著秘密的公布,人物關系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推動事件的發展,從而促使人物一系列行動的產生,導致一系列悲劇的發生。具體的時空環境表現、強化和宣泄著劇中的每一個人物的心境,而他們所展現出的不同的個性和情緒,也賦予了生活環境不一樣的感覺。所以,人物活動的具體時空環境對表現人物動機、催發動機生成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戲劇作品通過展現生活來敘述故事,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構成戲劇發生的事件,事件的出現打破生活中的平靜狀態,沖突就基于這種不平衡的狀態下顯現。在事件中人物的態度、行為,以及對事件的解決構成戲劇情境中的沖突,使事件具有了戲劇性。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沖突又分為三類:分別是是由親屬關系或繼承權引發的沖突、家庭出身所帶來的沖突以及個人自身情欲引發的沖突。在《雷雨》中,周樸園在其社會地位的變化中,表現出了對侍萍不同的態度。第二幕中,曾經溫情脈脈、緬懷往事的周樸園馬上轉化為聲色俱厲、維護自己尊嚴和地位的資本家。周樸園的冷漠態度以及前后情緒和行為的變化,暴露了他偽善的假面以及其冷酷自私的本性。顯然他對于侍萍的懷念是建立在侍萍已經去世的基礎上,但當侍萍真正出現,可能會危及到他所維護的封建家庭秩序時,他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追求愛情的少年,而變成了一位典型的資產階級式的人物,所以現實中的利益就成為了他最先考慮的問題。在這一事件的發生中體現了周樸園的人格在理性和人性之間的對立,他的社會地位變化導致了他無法像三十年前一樣無所顧忌的對待侍萍。人在社會生活中始終存在于一段關系之中,戲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展現人。所以“人性”的概念就具有了雙重性,既有作為社會人的本質屬性即共性,也有作為個體人的性格即特殊性。在《雷雨》中周仆園重新見到侍萍這一事件的發生,導致劇作中人物的行為突然發生變化,產生矛盾沖突從而進一步推動劇情的發展。
戲劇中的事件之所以對人物產生影響,是因為通過事件的發展,各種矛盾也在不斷的生發。劇中所有的人物之間就像一張細密交織的網,伴隨著不同人物之間矛盾沖突的出現,使劇作充滿著盤根錯節的人物關系。正是由于這些復雜的關系,導致了劇情沖突一波又一波的展開。在沖突的推動中,產生了新的關系,進而達到推動戲劇情節發展、塑造人物性格,增加劇作戲劇性的效果。
黑格爾所論述的沖突的三個層次中,其中前兩個層次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都是引發沖突的誘因。而第三層次人與人之間精神倫理的關系是人物塑造之中最理想的沖突。《雷雨》全劇中有多重戲劇沖突線,主要與次要的矛盾沖突縱橫交錯、相互影響著向前發展,精神倫理之間的沖突不斷展現出人物復雜的性格,同時也推動著劇情的發展。劇中導致悲劇結局的罪惡根源始于30年前周樸園對侍萍的殘忍拋棄所引發的矛盾沖突,造成了沖突中動機與效果的間接聯系,從而在之后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全劇以周樸園和繁漪夫妻之間精神倫理的對抗,以及周樸園與周萍父子之間精神倫理的對抗所產生的沖突貫穿始終。愛情糾纏所構成的人物關系在劇中多次出現,繁漪與周萍三年前的相戀構成了在家庭倫理的挑戰,在家庭中蘩漪作為一名妻子對丈夫沒有愛情,而對于周萍而言她又是一個勇敢追求愛情的女人,她可以為了愛情無視倫理關系讓周萍帶著她私奔,同時又扮演著溫柔端莊的周家太太的角色。在第二幕周萍與蘩漪的對話中,兩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推卸責任,充分體現出兩個人之間的精神倫理對抗。而在第一幕中,蘩漪一再抗拒喝藥這件事上,也體現出了周樸園和繁漪他們兩人之間的精神對抗。作者巧妙的從這種對抗產生的沖突來加強人物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是劇中人物在動機與效果之間,為了維護一種倫理關系而造成的倫理破壞。在這種倫理破壞與維護中,又形成了一個理想的沖突模式。
在《雷雨》這部悲劇中,精神倫理關系沖突下塑造出了例如蘩漪這樣的悲劇人物。沖突之下矛盾的雙方都代表著普遍力量,例如家庭、名譽、社會地位、愛情等,如在周家與魯家這兩個家庭中,社會地位的不同,對劇中幾個人物之間的愛情糾葛產生了沖擊。蘩漪與周萍的愛情、侍萍與周仆園的愛情、四鳳與周萍的愛情,甚至周沖對于四鳳的愛情在《雷雨》的設置中都充滿著矛盾。這種普遍力量構成的倫理關系是藝術的偉大動力。戲劇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典型人物形象和典型環境的塑造,來揭示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和人性的復雜。劇作家在人物關系設置中,通過人物之間的糾葛,產生豐富多彩的關系。使得在情境中,人物的形象與個性得到更好的展示,變得更加立體。在矛盾沖突中人物飽滿的性格將會增加劇作的戲劇性。一部優秀的戲劇作品總是要通過沖突來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在劇作中不同的人在面對同一事件時,可能因為性格的不同,以及與此事件中心人物的關系不同,所表現出的行動也大不相同。人物之間關系的描寫為人物個性的塑造作了鋪墊,通過錯綜復雜關系的層層推進,表現出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性格,從而塑造更加完整豐滿的形象。
綜上所述,一部戲劇是否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否吸引觀眾的興趣。首先就在于戲劇情境的設置。在黑格爾的戲劇情境觀點中,沖突的情境作為最佳情境,在戲劇情境的構建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另一方面來說,戲劇具有沖突,能夠更好的推動情節的發展,吸引觀眾的興趣,從而更具戲劇性,而沖突就是這種戲劇性在戲劇中的外化形式。戲劇情境在劇作中能夠表現其主題的情節及境況,是戲劇作品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