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梅,張翅鵬,劉昌利,張珍林,潘浩宇,蔣文倩,史冬防
(1.皖西學院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安徽六安 237012;2.皖西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六安 237012;3.安徽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4.六安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六安 230036)
茶樹是一種風靡世界的神奇植物,原產地就在中國,并且是中國最早發現及利用茶樹,逐漸地將其由食用、藥用發展為飲用,并在5 000年的文化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性質的茶文化。隨著中國在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茶文化是中華文明鮮明的文化符號,如何向高校學生傳播茶文化、引導他們主動發掘茶文化,是新形勢下高校“茶文化”教學的新課題。
通識教育課程是對大學生引導和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知識具有基礎性、綜合性、整體性、廣博性等特點,旨在通過課程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通過通識選修課來開展“茶文化”的教學,可以將茶文化全面展現給學生,積極引導大學生對茶及茶文化的興趣愛好,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對中華茶文化的喜愛與傳播,真正做到弘揚中華茶文化。
陶行知先生提出建議理論與實踐融合在一起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1],學校在“茶文化”通識選修課上嘗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為主體的形式作為教學的核心,成為“教”與“學”的基礎,使教、學、做相互滲透,增強“茶文化”教學的直觀性。實踐表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是辦出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茶文化”課程的必然,也是其形成特色的關鍵。
在教學中,將“茶文化”的學習內容細分為眾多知識點和技能點,并進行歸納、分類,劃分為茶文化、茶鑒賞、茶技能、茶創新4個不同的教學模塊,如在“茶文化”的教學模塊中將其細分為茶樹的起源與原產地、飲茶的起源與演變、世界茶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世界茶文化的發展形成簡史、世界茶文化發展趨勢等5個知識點。每個模塊把知識和實踐進行整合,以茶文化為主體,茶藝實訓、茶禮學習等為輔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體系,使“教、學、做”一體化,把所講授的茶文化理論知識與茶藝、茶禮等相結合,由淺入深地展現茶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和文人品格,讓學生現學現用,促使其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學習目標性更加明確。教師教授的知識要注重實用性和創新性,引導學生將茶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逐漸體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美感,最終實現茶文化與生活融合度的提高,促進茶文化的傳播與素質教育的升級。在新的教學體系中增加了茶禮的學習,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課件信息及切身教導向學生展示規范的問好禮、鞠躬禮、伸掌禮、叩指禮、奉茶禮、寓意禮及其他禮節。例如,伸掌禮的表示意思及規范動作會被詳細講解與示范,伸掌禮常用在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種物品時,表達了“請”“謝謝”的意思,當主人和客人相對而坐時,均可伸出右手掌對答示意,若兩人并列而坐,右側伸出右手掌,左側伸出左手掌相互示意。行伸掌禮時,四指自然并攏,拇指內收于掌心,不可緊貼于掌心,與掌心之間留有適當的空處,虎口微微分開,手掌略微凹向內側,手腕含蓄用力,整體呈現出一種放松自然的狀態。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在指導下獨立完成鞠躬禮、伸掌禮、叩指禮等基本禮節。
在六大類茶的分類和品鑒相關模塊的教學中,將多媒體教學和實物教學相結合,適當增加表演茶藝的教學,在課件中放入足夠的圖片和視頻,介紹六大類茶的區別和不同的沖泡方法,并帶來部分代表性茶類和茶具向學生示范玻璃杯泡法、蓋碗泡法、紫砂壺泡法3種實用性沖泡方法及“三龍護鼎”“鳳凰三點頭”和“定點高沖”等一些茶藝手法,在教授過程中,詳細演示最常用的玻璃杯泡法,從布具、翻杯、取茶賞茶,到溫杯潔具、投茶、潤茶,再到二次高沖、奉茶、收具,展示出玻璃杯泡法的全部步驟,尤其在二次高沖中用手提水壺并有節奏地高沖低斟反復3次,向學生突出展示名為“鳳凰三點頭”的優美的茶藝手法,“鳳凰三點頭”所展示的動作像是一只向嘉賓們再三點頭致意的鳳凰,有著向來賓三鞠躬以示歡迎的寓意,既是一種獨特的茶藝手法,也是茶禮中的寓意禮,是茶道中一個重要的技能點。采用角色轉換這種方式,通過設定主題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思考能力,結合學習過的茶禮,讓學生體驗不同的茶藝手法和沖泡方法,高度體會莊晚芳先生提出的“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實現一體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2-4]。
第二課堂的建設分為茶藝社團和茶文化創新大賽兩類。第一,在平時的課程中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熱愛、學習茶文化,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校園內組建茶文化社團,倡導學生在大學生活中自行精研茶藝,以茶文化為核心內容組織開辦一系列校園活動及比賽,達到既能鍛煉社團成員能力,又能帶動周圍學生參與此類活動學習茶文化知識的目標,以推動茶文化的傳播和校園茶文化的盛行。第二,引導學生在比賽前夕踴躍組隊,積極報名參加茶文化創新大賽,在比賽中達到對平時所學知識的鍛煉應用,做到以賽促學,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促進他們深入了解茶文化,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展示不同種類茶葉的色、香、味、形,做到茶美、器美、水美、意境美、形態美、動作美,讓學生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洗禮,實現與其他熱愛茶文化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比賽期間,學校會提供所需要的場地和茶具,并有專門的教師對茶藝、禮儀、表演等進行專業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競賽能力。
在實行一體化教學模式中,建立一種全新的綜合考核機制及考核體系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考核,改變傳統模式中只有期末理論考試或者課程論文寫作的考核方式,將只注重分數的傳統模式改變為學生的期末總成績由理論考試、課堂出勤、實踐表現及課堂設計4個部分的成績共同構成[5]。理論考試以考查茶文化基礎知識為主,出題更加靈活,題型主要為選擇題和判斷題,占期末總成績的30%。課堂考勤更加嚴格,在每學期開課的首節課即強調課堂出勤的重要性及其占期末總成績的30%,打消學生懶惰的念頭,在每節課不定時進行點名,學期缺課3次及以上者總成績視為0分。實踐表現根據學生在平時課堂體驗式學習中所呈現的效果進行加分。課堂設計內容靈活多變,占期末總成績40%,可從茶藝文案寫作、茶席設計、課程論文寫作、茶藝視頻拍攝和課件制作匯報中任選其一作為課堂設計作業,在課下以組為單位收集整理資料,完成課堂設計作業,并在最后一堂課上選取組員進行5 min的匯報展示,課堂設計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擴大知識面及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6]。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缺陷相當明顯,往往形成一種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這種局面容易消磨學生的主動性,而學生作為認知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成為被壓抑的一方,總是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削弱到了極低的層次,使學生難以融入課堂教學中[7]。顯而易見,這樣的課堂是枯燥無味的,也與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不相符合。“茶文化”教學應當是生動而有趣的,它不僅包括理論知識講解,還有更多的“做”的內容,一體化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擔負起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擔,讓學生結合學習到的茶文化知識,通過踐行在“做”中規范自己的行為,理解為什么向奉茶者行叩指禮,向不同的奉茶者行不同的叩指禮,斟茶量代表的美好寓意等,體會平和有禮的茶道精神,并將其踐行于生活中。
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將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實時轉變為實實在在的實物訓練,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在講解理論知識之后通過實踐體驗使記憶更加深刻,在實踐體驗的同時把理論知識靈活的運用,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在介紹六大類茶時,通過實踐,讓學生理解為什么用不同方法控制水溫沖泡不同的茶類,采用玻璃杯泡法沖泡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碧螺春等綠茶,并用水溫85℃左右的水注水高沖,這樣不僅能使茶葉在透明的杯中回旋,滋味更好,還不會使茶葉因沸水過燙而變黃變老,失去茶葉的香氣,而在對鳳凰單樅、東方美人、大紅袍、鐵觀音等烏龍茶進行沖泡時,最好使用沸水,因為只有在高溫條件下,烏龍茶才能揮發出其所蘊含的某些特殊的芳香物質,所以適用95℃左右的水溫及紫砂壺泡法去沖泡,紫砂壺則具有散熱慢的特性,能較好地保持茶水的溫度,保證烏龍茶出湯后茶水的滋味,最后讓學生品嘗不同水溫泡出的不同茶類的茶,體驗不同的滋味。而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只能被動接受知識,不知道為什么水溫不同會導致茶水的滋味不同,難以掌握及理解這些知識。
傳統教學模式的考核機制較為單一,以理論考試或是編寫課程論文為主,對學生的培養而言,期末理論考試及編寫論文顯得更加單一死板,導致學生平時學習不認真,期末考核抱有僥幸心理的情況,大部分學生對于這種考核機制已逐漸感到厭煩,這會影響他們對“茶文化”課程的學習程度和喜愛程度,而且對茶文化的學習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僅僅憑理論考試和論文難以評判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相對而言,一體化教學模式實現了綜合的考核機制,平時的課堂考勤可以檢查出平時課程學生的出勤率,對他們的學習態度進行考核;期末理論考試可以考核學生對于“茶文化”理論知識的掌握,靈活出題更能一改傳統的死板題型,激起學生對“茶文化”考試的興趣,喚醒課堂上學習的內容,使考試不再流于形式;課堂設計則注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茶藝文案寫作、茶席設計、課程論文寫作、茶藝視頻拍攝和課件制作匯報等的創新創作,有效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學以致用,并可以通過不同的作品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最后以所有學生的打分為成績,更加民主和公平公正。
中華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擁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在本質上依然是飲茶文化,是茶在品飲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各種文化現象的凝結體[8]。“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是目前高校“茶文化”課程改革的一種趨勢,學校將茶文化理論知識、實踐應用等教學內容一體化,形成了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茶文化”特色課程,能有效促進學生對飲茶文化的了解,進一步促使校園茶文化的形成及其廣泛傳播,強化了大學生的高素質教育,進一步完善了“茶文化”課程的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