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歆雯
摘要:創新績效是創新團隊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對社科類創新團隊創新績效予以科學評價目前仍是學術界面臨的一個研究難題。為解決上述難題,文章在總結以往文獻對創新團隊和創新績效內涵界定的基礎上,對社科類創新團隊和創新績效賦予了更具體的含義,并提出具有社科類學科性質的社科類創新團隊創新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社會科學;創新團隊;創新績效;評價指標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而實現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離不開社會科學研究的不斷創新。作為社科研究創新的重要載體,社科類創新團隊在實踐指導和社會服務、國家軟實力建設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然而,鑒于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結構和團隊組織模式的復雜性,學術界對于社科類創新團隊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2018年,教育部聯合其他13個部門提出并實施“新文科”發展建設項目,在此背景下一些學者呼吁應建立符合文科學科特點的新的評價體系,即應考慮不同學科具有獨特的文化而構建不同的價值觀體系。遺憾的是,雖然目前關于高校人文社科團隊的研究已在績效評價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對于研究范圍涵蓋科研院所、高校等各類科研機構的社科類創新團隊的系統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理論缺口。此外,相比通過績效衡量價值創造過程,創新績效更加強調對創新團隊創新活動的能力與成果的評價。因此,開展進行創新績效評價有助于社科類創新團隊進一步明確創新目標,激發團隊的創新活力。
二、社科類創新團隊與創新績效內涵
(一)社科類創新團隊內涵
社科類創新團隊屬于創新團隊的一類,學術界目前對其未形成統一的定義。國外以創新團隊為研究對象展開的研究相對較少,多數認為團隊即為創新團隊。關于團隊概念的界定,學術界所公認的是Katzenbach所提出的“團隊就是由少數有互補技能、愿意為了共同的目的、業績目標和方法而相互承擔責任的人們組成的群體”。我國在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一系列科技創新政策不斷提出與系列科技體制、管理與評價改革的指導性文件的深入實踐下,逐漸深刻了創新團隊這一概念。顧名思義,創新團隊就是以創新為目的而組建的團隊,它明確了團隊的目標就是創新。與創新團隊相近的概念還有科技創新團隊、科研創新團隊,二者均以科技創新為目的而組建,是由少數的技能互補且愿意為共同的創新目標和工作方法而相互依賴、相互承擔責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學術組織。
綜合關于創新團隊概念的界定,本文將社科類創新團隊界定為以一定的將社科類學科作為研究對象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基金會等機構為單位,由參與組團的教授、研究員、博碩士等人員組成,實施對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攻關工作。
(二)創新績效內涵
創新績效是績效的組成部分。國內外學者對創新績效概念的界定和績效的概念往往不作區分。Cohen和Bailey作為早期關注團隊創新績效的學者,將團隊創新績效定義為“在一個正式團隊中,有目的性地對團隊里某些技術、創意或思想進行創新性應用,從而導致團隊創新結果的增加”。這種創新結果代表的應是團隊整體而非個人。在此基礎上,Mumford提出,創新績效不僅是產品和技術的創新,還包括創新過程中新知識的發現、流程的創新以及工作氛圍等其他因素。我國學者高建等基于投入產出理論對企業研發團隊創新績效的概念進行界定,認為創新績效是指創新活動過程的效率、產出的結果和其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程度。劉寧等通過團隊創新活動目標的完成程度來體現團隊在執行創新任務中的有效產出。不同于企業研發團隊,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創新團隊屬于學術研究型團隊,其創新績效是團隊實現其預定目標的實際結果,可通過團隊層面的客觀創新產出以及主觀創新產出的評價結果來衡量。
綜合關于創新績效概念的界定,本文認為創新團隊的創新績效應剔除與團隊創新活動無關的事項,通過有效運用知識改善創新能力、產生創新行為、獲得創新成果多方面的綜合測量,強調完成創新團隊任務和目標的有效產出,以有效衡量產出成果及對組織、社會帶來的效益。
三、社科類創新團隊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為公平、合理、客觀、真實地評價創新績效,評價指標應按以下原則進行選取:(1)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的結構和指標的數量應該符合系統性原則,避免指標重復和結構過于冗雜。綜合運用整體思維和系統觀點對總指標予以逐層分解,以全面反映社科類創新團隊創新績效的相關信息。(2)可操作性原則。各指標在確定明確含義的基礎上,指標數據還要容易獲得,以便于進行定量分析。評價指標的設計應當簡便易于應用,計算方式應當簡化,使評價具有可操作性。(3)代表性原則。指標體系中相關指標的選取應該符合代表性,突出該指標的重點,使評價指標簡練明了,能夠反映創新團隊科研資源績效評價的獨特性。(4)針對性原則。作為人類知識體系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人文社會科學既具有一般科學的共性,又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特殊性,使得選用的評價指標也存在差異,因此應加以區分。
(二)評價指標體系初步構建
根據我國社科類創新團隊的需求,并結合系統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和針對性的評價指標構建原則,將評價創新績效的總目標依照創新活動的運作系統分解為創新成效、創新影響、創新潛力三個分目標,分別代表創新績效的直接體現、創新成效的外延以及創新團隊持續發展創造創新績效的源泉動力,以實現全面評價社科類創新團隊創新績效,具體而言:
1. 創新成效。社科類創新團隊的創新成果主要涉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前沿問題,在理論創新、實踐指導和社會服務方面起到引領和支撐作用,對于培育優秀科研人才,形成國家社會決策咨詢的重要智庫具有重要影響。對創新成果進行評判存在兩大基本面,一個是創新成果的質量,一個是實現創新成果的進度。根據社科類創新成果的不同表現形式,創新成果的質量可通過代表性論文與專著發表情況兩項指標來反映。實現創新成果的進度評估是對團隊任務完成情況的評估,具體體現在對團隊承擔國家基金課題完成情況以及重大(重要)社會咨詢服務類項目完成情況的判斷。
2. 創新影響。創新成果被學術界、同行或政府認可的程度、傳播的廣度以及繼承的延續性等特征即為創新影響力。根據其影響的領域不同,可分為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學術影響即在學術界內部,通過學術傳播與交流對學術發展產生的影響。評價學術影響的指標可以設計為:論文、專著引文高被引情況;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特邀報告情況;國內外學術機構和專家庫(組)任職情況;科研成果獲獎情況。創新成果帶來的社會影響是指成果的出現對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和貢獻,主要包括社會聲譽和創新團隊層次兩方面。
3. 創新潛力。創新潛力主要表現在創新團隊的運作及人才效應對于創新產出的潛在影響。其中,創新團隊持續和諧的運作水平是團隊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其有效運作對于形成創新績效具有直接促進作用。因此,在評價時需要考慮對團隊創新產生影響的團隊分工機制、團隊創新氛圍以及團隊負責人的領導風格三個主要因素。團隊的分工機制強調團隊在完成任務目標過程中應考慮成員個人的背景與技能的互補性。好的分工既有利于行動的一致性和任務的完成,又有益于個體間的合作與創造性的發揮;團隊創新氛圍是成員對于團隊是否具有創新環境的主觀體驗,如成員的態度、信念、價值觀和動機,進而影響其創新行為;團隊負責人是團隊合作研究中的關鍵性角色。作為團隊中有很高威望的負責人,其個人聲譽、協調團隊成員的組織力以及與外界交流的溝通力,會對團隊成員的創新產生一定激勵作用。人才效應是社科類創新團隊在培養人才和引進人才方面的產出績效,可以從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以及人才輸出三方面反映。創新團隊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為團隊創新注入新鮮血液,是團隊創新的源動力;人才培養通過團隊組織或參與的學術交流會議以及訪學研究情況反映;人才輸出是創新團隊人才培養的反饋,創新團隊培養出的社會各領域優秀的科研人才與團隊的成長有著密切關聯,是團隊創新能力的外延體現。
四、結語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團隊創新是創新團隊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遺憾的是,學術界雖然對創新團隊、團隊績效以及績效評價予以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但對于團隊創新績效的評價仍未見研究報道。為此,本文以社科類創新團隊為研究對象,從創新成效、創新成果和創新潛力三方面設6個具體準則共17個指標考核創新績效。為切實提高社科類創新團隊的效率與效益,根據本文的分析結果,從以下幾方面提出關于社科類創新團隊創新績效改進的建議:
1. 創新團隊要進行目標定位。創新團隊要始終與新形勢、新政策緊密結合,對團隊的發展方向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定位,才能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創新團隊要重點提高團隊科研質量、打造團隊品牌,以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 多元化評價創新團隊。近年來,我國發布了一系列推動教育和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的文件,克服“五唯”傾向。要改變創新評價導向單一,尊重學科差異和特點,更加注重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要建立多元細化分類的激勵機制,推進制定導向明確、分門別類的評價標準和激勵方法,更加注重分類評價,更加注重人才激勵。
3. 加強創新團隊的建設支持。各高校及政府部門應該緊密圍繞創新團隊研究的需要,為團隊的建設提供有利條件,做好團隊建設的配套支持措施,切實保障團隊穩定發展。進一步完善創新平臺運行機制、使創新平臺成為創新團隊開展工作、發揮作用的重要依托和前沿陣地。
4. 保障創新團隊的可持續發展。創新團隊成員應不忘初心,著眼于社會科學的發展,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協同創新、傳承團隊文化,將創新團隊做好做大做強,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晉琳琳,李德煌.科研團隊學科背景特征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以知識交流共享與知識整合為中介變量[J].科學學研究,2012,30(01):111-123.
[2]劉惠琴,張德.團隊層面的高校學科團隊創新績效模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24(03):421-427.
[3]Mumford M D. Managing Creative Peopl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for Innov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0,10(03):313-351.
[4]高建,汪劍飛,魏平.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指標:現狀、問題和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2004,25(z1):14-22.
[5]劉寧,張正堂,張子源.研發團隊多元性、行為整合與創新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12)135-141.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