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璐
[提要] 近兩年來,在中國保險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環境下,保險業務加快向外資開放的步伐,中國保險業發展即將進入一個全面深入開放的新時代。本文以中國金融市場提升對外開放速度為背景,對保險行業的發展以及深化對外開放給我國保險業帶來的全新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并據此為發揮外資優勢、避免外資進入后的不利影響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深化開放;外資;保險業;機遇與挑戰
中圖分類號:F84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9月4日
從2018年開始,銀保監會持續推進保險業對外開放,一方面豐富了我國保險市場主體,激發市場活力;另一方面由于外資保險公司市場準入逐步放開,使得其發展規模和經營范圍逐步擴大,我國保險行業也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中資保險機構能否在和外資保險機構的競爭中保持優勢,盡快提升自身的競爭水平顯得尤為關鍵。
一、我國保險行業發展分析
(一)中國保險市場發展現狀及問題。自2015年以來,我國保險行業處于平穩增長期,保險業市場的發展已達到了一定水平。當前,我國保險市場規模超過了德日等發達國家,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二,在全球新興保險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9年,我國保險行業資產總額為641億元,較2018年增長15.08%,整體增長速度較快,保險公司資產規模高速擴張。從保費收入上看,我國保險行業保費收入逐年增長,但整體增速呈現波動變化。2019年,我國保險行業保費收入為4.26萬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12.17%,增速也出現了顯著提升。2020年,受疫情影響,人們對于保險的重視程度或有提高,保險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保費的高速增長。在健康和人壽保險領域,人口結構變遷使得養老保險及健康保險受到極大的重視。這也意味著商業養老保險及健康保險將成為重視程度、發展速度大幅度增長的險種。
1980年至今,我國保險行業的發展時間并不算長久,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與較為完善的發達國家市場相比較,我國保險市場仍然存在明顯的問題亟待解決。一方面保險行業發展不平衡。保險行業的發展不僅受到社會環境發展狀態的影響,還會受到不同經濟水平的限制,所以對于保險市場來說,不同地區發展態勢有所不同。如原保險保費收入常年居于我國首位的是沿海發達省份,將一兩個發達省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與欠發達地區的總和數據相比較,后者甚至低于前者。與此同時,產業結構也存在不均衡帶來的問題,其中主要表現在車險這一板塊。在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保險深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市場壟斷較為嚴重。就目前而言,5家保險公司占據保險市場大約六成的份額,雖然當前仍有上百家保險公司還在等待審批,大型保險公司所占據的地位始終無法動搖。
(二)中國保險市場對外開放政策。從1980年準許外國銀行組建代表處算起,外資保險在中國發展的時間已經長達40年。從美國國際集團公司自1980年在上海的代表處成立,到1992年國務院將上海作為我國首個保險業務擴大開放試點的工作城市;從2004年結束“入世”3年過渡期之后,我國保險業基本完成全面對外開放。近幾年,保險業對于對外開放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開放的步伐也越來越快。
2018年起,我國保險業開始了新一輪的對外開放。習近平宣布增加擴大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重視程度,增大其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快其發展的步伐。對于對外開放的詳細工作,中國銀保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在不斷地推進和落實中,包括擴展外資保險中介業務范圍、加大人身險外資股比、縮小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寬松外資險企準入條件等。國務院為了使保險業加速對外開放有更加完善、健全的法制基礎和保障,同時也為了支持和鼓勵擁有經營特長、特色的保險機構加入中國保險市場,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的部分條款進行修改。
雖然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速度正在加快,但從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的市場占有率來看,尤其是壽險市場,一般僅徘徊于5%~6%;可見其在我國市場中并未完全占據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在于股權限制,這不僅使外資股東的優勢無法發揮,在經營管理方面,由于國內股東與外資股東無法達成共識,進一步造成了經營效率低的現象。
值得期待的是,外資股權比例門檻帶來的經營難題有望破解。2019年5月,中國銀保監會從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寬松市場準入條件以及擴大業務范圍等方面,推出12條新開放政策。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在對市場深入研究分析基礎之上,再次提出包括放寬外資保險公司準入限制在內的11條開放政策措施。安聯保險控股有限公司于2020年1月在滬舉行開業典禮,作為中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其開業與我國政府近期出臺的一系列鼓勵外資險企加大在華投資措施息息相關,是我國金融業加快對外開放進程的積極成果。
二、深化對外開放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
2019年上半年,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1,722.12億元,市場占比為6.74%,同比提高44.79%,中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合計為23,814.96億元,市場占比93.26%,同比增長12.44%,近一年間中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在增長速度方面不及外資保險公司。深化對外開放不僅促進了外資保險公司的迅速發展,對中國保險業也產生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一)深化開放為國內保險業帶來的機遇
1、有利于提升我國保險深度及保險密度。隨著國外保險公司不斷加速開拓中國市場,逐步將潛在的保險市場轉化為現實中可交易的市場,使得中國保險業獲得了更多發展空間。中國市場由于被外資保險公司深入挖掘,進一步擴大了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及保險密度都有顯著提高,保險的“蛋糕”越做越大,潛力巨大的保險市場發展成為真正的市場,中國保險公司也得到更多的實惠,這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的作用。
2、有利于推動我國保險行業的創新。近年來,國外誕生了一批創新型的保險公司,雖然這些公司成立時間不長,他們借助科技力量,切入傳統保險業務,推進保險市場改革,將這些新型保險公司經驗引入中國,并結合國內保險技術的應用,有利于促進國內保險產品和業務模式的創新。國外保險公司不僅在近年快速發展的健康保險領域,在責任保險、工程保險、農業保險等領域都有經驗和模式值得借鑒。為了使本土保險公司產生危險意識,加快轉型升級的速度,我國引進具有先進經驗的保險公司,對國內保險業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3、有利于增強保險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保險業的對外開放對市場分工專業化及深化經營水平的提高有益,可創造滿足市場邏輯的分工局面,達到在社會管理中充分發揮作用、實現穩定的目標。開放能夠使改革進一步推進,并發揮災害救助體系、社會保障體系中保險機制的功能,在市場主體中,為不同形式的“專業化保險經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中國保險市場中匯入優秀的外資保險企業,使得保險市場的主體結構得以完善,管理水平以及產品研發水平不斷提高,市場活力得到激發,維護了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4、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在中國保險市場中,外資發展規模、投資業務不斷增加,覆蓋地區以及業務范圍也不斷擴大,尤其以中西部地區以及冷門的細分市場為主。在此基礎上,業務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同時,人力資源的需求量就會大大增加,這將帶來更多的工作崗位。高校畢業生和社會人才就業機會的增加必將吸引各大學和教育機構的關注,這對于保險學科的建設和解決就業問題都有積極的幫助。
(二)深化開放下國內保險業面臨的挑戰。加速開放對外資保險公司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肯定會給中國保險機構帶來壓力,并在公司治理結構、運營和產品設計方面帶來挑戰。
1、市場競爭加劇。由于中國保險市場將被更多的外資提供商搶占,深化對外開放會導致市場競爭水平不斷擴大。在這種大背景下,若增加保險供給但市場容量不變,保險市場的競爭局面將進一步加劇,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其人口集中、經濟發達,業務趨向于飽和狀態,保險市場的供求結構將發生變化,逐漸趨向于買方市場,且部分地區可能供過于求。然而,外資保險公司采用其優秀的營銷理念及管理經驗,可以改變國內行業的競爭格局,其在資金充足、市場準入放開的前提下提升市場競爭力,并使國內保險公司受到更大壓力。
2、行業風險增加。在防控保險業風險方面我國已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但在外資不斷涌入之下,我國在保險風險防控上的形勢極其嚴峻。我國將外資進入保險業的標準降低,加強與其他國家間的聯系,這樣會加大我國保險業發展受到國際金融業發展的影響程度。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低迷會造成對我國保險業的負面影響。一些國際資本為了轉移自身的金融風險,可能會利用我國保險業市場,產生交叉領域的風險傳導,因此應該警惕跨市場、跨行業的風險。
3、人才流失危機。2019年以來,我國開始籌建首家外資養老保險公司,迄今獲批增資的外資保險公司11家,總金額達到46.66億元;15家外資保險公司的20家省級分支機構獲準開業及建設,在數量及規模上遠遠超過以前。短期內,市場主體大幅增加,本就稀缺的保險專業人才競爭將更加激烈。許多外資保險公司在待遇上比國內保險公司更加優越,因此一些國內保險公司優秀的專業人才將會流失。如果新公司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新的創意,或者老公司的重要人才被挖掘、跳槽,則在經營管理方面可能出現危機,無法健康持續發展。
三、中國保險行業應對措施
面對上述問題與挑戰,擁有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對策勢在必行,這決定了未來國內保險業能否平穩健康發展。
(一)加強保險創新,提高競爭力。深入市場調研,加大引進滿足客戶需求的新型保險品種的力度,創造新型保險品種,將落后市場的產品一一替換,這是發展新型保險的必經之路。同時,要大力發展保險技術,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具體可以基于消費行為和偏好大數據進行需求挖掘、產品創新和精確定價,根據人們不同的需求類型形成差異化的產品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可以全面識別保險和理賠環節中的欺詐行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有助于保險公司降低理賠費用,減少運營支出。在競爭中不斷創新,優化結構,使各類保險產品更快更好地送達至客戶手中。
(二)深層挖掘市場需求。建立新的保險產銷模式,如研發創新、產品推廣、市場研究及人力資源配置集為一體的模式,使其替代以特定地區銷售特定險種的保險業經營體系。我國的保險業產品種類不如外資豐富,沒有外資擁有國內外資本市場的強大背景。因此,我國在保險業領域應加強國外經驗的學習,對于調整措施上也應因地制宜。中資保險公司應及時做好農業保險人力資源及生產產品研發的準備,對農村保險的市場需求要深入挖掘,尤其要加大拓展保險中介的業務,加快向縣及縣以下推廣。
(三)加強保險監管制度。要加強對外資保險公司的監管,使監管水平與開放程度相適應,進一步保障國家金融安全。為使行業運行做到規范、透明,可以建立基于大數據的信息共享平臺,不斷加強并完善企業內部的治理,為防止風險集中爆發,應在不同階段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置。在加速開放的環境下,進一步加大保險保障職能及推進保險監管體系的現代化。
(四)加大保險專業人才培養力度。作為典型的人力資源密集型產業,人才是保險業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加快保險業對外開放下的行業人才不僅要了解保險專業,而且要對具體的險種有相應領域的專業知識。為增強民族保險業在國際保險市場競爭中的競爭力,保險業人力資源管理需要朝著培養復合型保險人才的方向發展,大力探索和培養一大批高素質人才,建立具有高專業水平的人才隊伍。同時,國內保險公司還應提高各部門相關人才的待遇,防止優秀人才流失。
四、結論
加入WTO以來,為了滿足國內保險市場的發展需要,我國保險業的開放程度逐步擴大。中國保險公司在借鑒國外保險公司的先進經驗和技術的同時,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的發展受限程度不斷降低,公司占有的市場份額及數量不斷擴大,且擁有良好的發展趨勢。這既有利于我國提升保險深度及保險密度,加快行業轉型升級,也能夠增強保險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與此同時,中資保險公司也將面臨更多挑戰。在此背景下,放寬外資準入后的中國保險市場需要采取一些強有力的措施,如加強保險創新、完善健全政策體系、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及深層挖掘市場需求等,發揮深化對外開放對中國保險市場的積極作用,實現中國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許閑.保險科技融入對外開放新格局[N].中國銀行保險報,2019.10.17.
[2]劉凌汐.再開放格局下中外資保險機構業務競爭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8.
[3]錢林浩.保險市場有望迎來新一輪外資潮[J].中國外資,2019(11).
[4]馬倩.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成果、問題與建議[J].中國保險,2018(6).
[5]魏卓.國內保險業風險管理問題分析與完善實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
[6]黃洪,梁濤.開創保險行業改革開放新局面[J].中國金融,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