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山
[提要] 為探索目前山東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現狀,本文選取山東省2000~2018年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關部分數據,通過對結構偏離度的計算和灰色關聯度模型的分析對山東省相關數據進行研究,并根據計算分析結果對其得出結論。結果顯示:第一、第二產業的協調性較差,第三產業的協調性一般。由此得出結論:山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整體協調性有待提高。
關鍵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結構偏離度;灰色關聯度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8月27日
一、引言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在某種程度上是經濟資源重新分配的一種方式,只有在二者相互適應、協調的情況下,國民經濟才能健康發展。一方面不同產業作為就業的載體,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比重形成就業結構的差異;另一方面在二者不斷優化的過程中,應該要有與其相對應的就業結構做支撐,否則產業結構的升級必然會遭受阻力。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地區經濟持續發展過程中協調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關系是很重要的。
研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關系時,諸多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景躍軍、張均(2015)采用結構偏離系數和應用相關系數來測算二者的不協調程度,結論表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影響地區經濟的質量和速度。景建軍(2016)通過用國際理論標準模式對中國傳統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進行對比分析,驗證了塞爾奎因和錢納里標準模式理論,結論表明產業結構的發展要快于就業結構的發展。單良、張濤(2018)運用“標準差橢圓”和“協調基數”模型,結論表明在時空變化過程中,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變趨勢“先降再升”,同時東部地區的協調性最高,西部地區的協調性最低,中部地區協調性一般,應該進行結構性調整的區域是中西部地區。夏四友、趙媛、許昕、劉笑杰(2020)運用ESTDA框架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過程做了動態研究,結論表明二者的發展是正相關性。本文主要利用鄧聚龍教授的灰色關聯度模型,對山東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協調性進行分析。
二、山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發展趨勢
(一)產業結構演變趨勢。根據山東省2019年統計年鑒數據繪制了2009~2018年山東省三次產業產值的變化趨勢圖,如圖1所示。三次產業產值的變化趨勢都是上升的,具體變化趨勢為: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由2000年的15.2∶50.0∶34.8變化為2018年的6.5∶44.0∶49.5,其中第三產業結構變化尤為明顯且呈上升趨勢,而一二產業結構變化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山東省在近二十年間的產業結構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由最初的“二、三、一”模式變化為現在的“三、二、一”模式。這種變化趨勢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山東省的發展重心在第三產業。(圖1)
(二)就業結構演變趨勢。根據山東省2019年統計年鑒數據繪制了2009年到2018年山東省三次產業就業比重的變化趨勢圖,通過圖2中的數據,第一產業就業結構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逐年上升。在2000年,山東省三大產業的就業人數分別是2,887.7萬人、1,286.0萬人、1,268.1萬人,三大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是53.1%、23.6%、23.3%,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最多。但是,截止到2018年,三大產業的就業人數分別達到1,718.2萬人、2,181.6萬人、2,280.6萬人,三大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是27.8%、35.3%、36.9%,表現出第一產業的勞動力逐步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圖2)
三、山東省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分析
運用山東省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的計算結果來反映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是否存在協調性。
結構偏離度的計算公式是:某產業占GDP百分比/某產業就業占GDP百分比-1。
結構偏離度比零大時,說明這一產業可以通過提供就業崗位來解決部分勞動力就業的問題;結構偏離度接近零時,說明這一產業對勞動力吸納能力在下降;結構偏離度比零小時,說明這一產業有勞動力剩余現象。
根據計算的結果,繪制出圖3。通過圖3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是負的,反映出勞動力資源過剩的情況;第二產業結構由較高的正偏離逐漸變化為較低的正偏離,說明了目前山東省的第二產業對于勞動力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第三產業結構由較低的正偏離逐漸變化為較高的正偏離,說明第三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在山東省的一、二、三次產業內部分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協調性問題。(圖3)
四、山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灰色關聯分析
灰色關聯理論(GRA)是華中理工大學鄧聚龍教授在1982年提出的一種理論模型,目前該理論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應用于諸多領域?;疑P聯理論描述的是在一個系統變化過程中兩個變量因素的關聯程度。若要具體計算某具體數據的灰色關聯度,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得出關聯度系數,最后按順序排出關聯序。
(一)選定分析序列。設定母序列為Xi(t)(i=1,2,3),i表示的是三次產業,t表示的是年份,Xi(t)表示的是t年三次產業的產值。設定子序列為Yi(t)(i=1,2,3),i表示的是三次產業,t表示的是年份,Yi(t)表示的是t年某產業的就業人數。
(二)對三次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數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母序列處理結果Xi*(t)=(Xi)/Xi1,子序列處理結果為Yi*(t)=(Yi)/Yi1。根據所處理的數據得出表1。(表1)
(三)計算山東省三次產業各年度差序列和關聯度系數
1、計算差序列。在不同時刻母序列與子序列的絕對差為△ij(t)=|Xi*(t)-Yi*(t)|,其中,當t取某一時刻時,△max、△min分別是△ij(t)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計算關聯度系數。母序列Xi*(t)與子序列Yi*(t)的關聯系數公式為:Ri(t)=(p△max+△min)/(p△max+△ij),其中分辨率p為常數,0≤p≤1,一般情況下取p=0.5。山東省三次產業各年度的差序列和關聯度系數如表2所示。(表2)
(四)計算灰色關聯度系數。為了計算結果便于比較,通過求平均值的方法來計算母序列和子序列的灰色關聯度,計算結果如表3、表4所示。(表3、表4)
(五)山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分析。通過以上的分析和計算,山東省三次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灰色關聯度系數分別是0.568、0.587、0.678。第一、第二產業的灰色關聯度系數小于0.6,第三產業的灰色關聯度系數大于0.6。根據表4中列明的灰色關聯度等級表得出結論,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協調性較差,第三產業的協調性相對較一般?;谝陨蠈ι綎|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可能存在的不協調性進行分析。
1、第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分析。第一產業產值在三大產業中最低,就業人數相對較多。隨著山東省對第二、第三產業越來越重視,使得第一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越來越低,2018年第一產業產值大約占比為6.5%,但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約為27.8%,可以看出山東省將近1/3的勞動力都在從事第一產業,不能合理分配勞動力資源,這也是導致第一產業產值和就業結構的關聯度系數只有0.568的原因之一。
2、第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分析。第二產業發展遭受阻力,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有待提高。從改革開放發展至今,山東省通過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來促進經濟發展,這就吸引大量的勞動力集中于此。由于勞動者缺乏專業技術使得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和戰略性新興行業變得緩慢。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專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能力方面并沒有處于領先地位。2018年,第二產業產值占比約為44.0%,而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約為35.3%,二者的關聯度系數只有0.587,說明山東省的第二產業內部存在較多空余就業崗位。
3、第三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分析。第三產業比重偏低,未能擴大就業規模帶動就業。產業結構的發展模式應該首先是以發展第一產業為主的時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過渡到以發展第二產業為主的時期,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形成以第三產業為主的時期,“三、二、一”的產業模式應該是最終形成的產業模式。山東省在2018年第三產業產值約為49.5%,就業比重約為36.9%,其灰色關聯系數為0.678,灰色關聯等級為一般,這就能夠說明山東省的第三產業發展遭遇了阻力。由于產業內的傳統產業吸引了大部分資源,導致高成長性產業發展受阻。2010~2018年近二十年期間,山東省對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部分傳統固定資產的投資高于金融、文化等新興行業的投資比重。
五、山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對策建議
(一)加快產業升級,促進第一產業發展。山東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經濟對整體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可以解決勞動力資源浪費的問題。比如,在山東省有著“蔬菜之鄉”的壽光市已經形成規模龐大的專業農貿市場,這種專業農貿市場的存在成為了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一種重要途徑,這種就業模式的推廣將會推動山東省城鎮經濟的快速發展。還可以通過培養農業種植養殖大戶、成立農民合作社、建設具有規模的家庭農場等大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山東省的特色農業,這樣做不僅可以發展本省的農業經濟,還可以為其他省份發展經濟做出典范。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第二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高效發揮產業集群的優勢促進經濟發展。逐步加強對產業集群的重視,開發區域發展潛力和形成競爭優勢,依靠傳統產業基礎、強化支柱產業優勢以及半島制造業潛力,按照產業帶動、資源共享的發展理念,逐步加快特色鮮明和具有競爭力產業聚集區的建設,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可以促進產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還可以吸引大批優秀技術人才,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
(三)提升第三產業比重,擴大勞動力就業規模。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第三產業應該是重點發展的產業。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就業模式,在解決就業問題方面的效率要遠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首先,面對當前消費結構逐漸升級的重大機遇,應重點發展信息、文化、旅游等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行業,讓這些行業成為山東省未來的支柱性行業。其次,要有針對性的政府扶持政策以及規范的行業發展準則。最后,應加快資金流動,成立政府專項引導資金,積極引導社會對發展新興行業的熱情。
主要參考文獻:
[1]景躍軍,張昀.我國勞動力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關性及協調性分析[J].人口學刊,2015.37(05).
[2]景建軍.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研究[J].經濟問題,2016.6(01).
[3]單良,張濤.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時空演變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8.12(02).
[4]夏四友,趙媛,許昕,等.中國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性的時空格局演化[J].華東經濟管理,2020.34(05).
[5]王琪,齊爽.山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8.2(18).
[6]陳琦嘉,董春.河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時空灰色關聯分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0.43(04).
[7]陳菡彬,馮雪镕.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聯分析[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4).
[8]景建軍.山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