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業
【摘要】學習共同體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平臺,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建立一套技術性文化來強化自身的學習,啟迪教師的思維,提升教師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水平。然而,如何構建有效學習共同體,是橫亙在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方面的一道難題。本文從構建備課組學習共同體的角度探討構建有效的共同體學習模式,以達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專業發展;教師
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歸根到底是各國人才的競爭,任正非曾說過:“把教育做好,國家才有未來?!蹦敲矗囵B出高質量人才的關鍵取決于教師的素養和專業能力。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提高教學的專業能力方面,也僅僅局限于教師培訓、專家講座等形式,客觀上造成了教師合作交流精神的缺失和團隊作戰意識的淡薄。概括而言,對于教師專業發展,我們不重視開發教師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重視客觀環境的“輸入”。在彼此相互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內,每位教師都可構建一個“對話場”,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互動交流中完成思想的碰撞與重建。
一、學習共同體的內涵
“共同體”原指人類社會學范疇的概念,其最早應用于教育領域,是在1995年博耶發表的題為《基礎學校:學習共同體》的報告。報告指出“學校是學習的共同體”,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其中包括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習者,如教師、學生、專家等。為了解決教學問題,分享教學體驗和情感,促進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個體的健康成長。
學習共同體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共同體的目的是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發揮群體的動力作用。
(二)優化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學習共同體的目標,是營造歸屬感和認同感。平等和傾聽是學習共同體的核心理念,它說明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團結互助,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促進智力發展。
(三)學習共同體需要具備器材購置、場地配備、人力分配等基本的學習支持環境。
(四)學習共同體是一項團隊合作活動,打破壁壘,重新組合,成員之間通過搭建新平臺,互相啟迪新思維,促進深度學習。
具有共同的學習愿景和學習目標的教師組成的學習型組織,就是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成員之間有一定的依賴關系,圍繞教學問題探討溝通、合作共享,提升成員的專業化水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這是它與普通的教師學習型組織的區別。
二、學習共同體利于教師專業發展
學習共同體既休戚與共,又具有高度的開放性,活動形式多樣化,活動內容多元化,學習者之間的高效、平等的互動,有利于重新組織自己的思路,實現自我的發展。
(一) 教師學習共同體有利于提高教師工作主觀能動性
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師學習都是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與其他教師合作溝通的觀念非常淡薄。教齡越長,面臨的教學問題逐漸增多,并且極其復雜。久而久之,教師忘記了初心與理想,失去了教學興趣,更不會顧忌日后的專業發展。教師學習共同體為教師提供并開拓了一個新的空間,在這個組織里,教師可以找到歸屬感,找到情感的依托,通過平等的溝通交流,進而開展一系列的活動,獲得資源、咨詢、指導和反饋,促進教師對新舊知識的反思和遷移,及時地解決問題,在為教師提供技術與心理支持的同時,找到了自我認同感,舒緩了教學壓力,排除了不利于教學的負面情感。
(二)教師學習共同體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在學習共同體之中,強調關注人的發展,注重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權、發言權、參與權,更強調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教師參與其中,相互借鑒與學習,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并用于教學實踐。通過這個過程,教師會深刻反思教學理念,比如教材內涵是否充分挖掘,教學環節是否精心設計,教學目標是否科學和合理,教學理念是否新穎而恰當等。通過一系列改革與實踐,提升了教師的自我改進與完善。
(三)教師學習共同體有利于促進校園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美國教學專家帕克·帕爾默曾經寫過一本書:《教學勇氣》,里面提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兩個途徑,一是營造優質教學環境,二是教師之間創建學習共同體,相互提攜與共勉。因此,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是一個永遠開放交流的平臺,成員之間相互頻繁地溝通,分享各種學習資源,相互鼓勵與探討、商議教學中的得與失,學會反思與積累,開闊自己的視野,迅速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共享經驗與成功,有利于形成一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團隊精神。與此同時,教師之間的關系不再囿于績效待遇等物質方面,而是升華至個人成長與學校發展雙贏的層次,有利于校園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三、構建備課組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边@是構建備課組學習共同體的初心,通過組內成員的相互學習,可以聆聽他人真誠的心聲以及忠告和批評,從而達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目的,促進自我的專業化發展。
(一)構建備課組學習共同體之構建交流平臺
1.營造學習氛圍
強調學習的效果,激發學習的動機,這就不得不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沒有氛圍,學習的過程只能流于形式。我校每周四下午各年級語文備課組在“悅山齋”的集備活動就是構建學習共同體活動的好平臺。“悅山齋”的環境優美,且有相當數量的教育教學期刊,教師可以隨時翻閱。
在固定的學習時間里,備課組所有成員通過合作分享,將個人智慧轉化成集體智慧。這個過程是各取所需、取長補短的過程,更是一個將思想碰撞、頭腦風暴發揮到極致的過程。
2.確立合作意識
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持續發展,基于教師之間的一種“合作”理念,“溝通、合作、進步”是共同體的核心與實質。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說過,“如果不組織合作學習,每個人的學習就不能成立;要提高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合作學習是不可或缺的?!蓖ㄟ^合作,結成共同體式的學習才是有效的,教師才能夠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相互促進的和諧的人際聯系,構建自身的研究能力、交流能力、引領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建設,這個與其說是現實所需,不如說是未來所需、教育所需,從而形成共同體的內在價值。
(二)構建備課組學習共同體之構建學習內容
枯燥的學習內容是學習者的天敵,要想激動和帶動學習者的興趣和動力,那學習內容的多樣化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啟用新教材以后,更需要通過教師學習共同體來解讀新教材,因為新教材帶來了很多新的變化,如單元式教學設計。為此,教師學習共同體除了要學習新教材以外,更要學習其他內容,如,名師課堂教學實錄;本校、本區的公開課、優秀教案研討:課題的研討;教學熱點的研討等。這樣廣泛地接觸各類教學理論、教學案例、教學熱點,共同體的教師就能有所啟發,有所收獲。
(三)構建備課組學習共同體之構建任務驅動
為了使教師把學習當成自覺主動,甚至是迫切的行動,我們需要建立有效的任務驅動機制。積極鼓勵成員參與各級論文、教學設計、公開課等比賽。只要確定一個目標,圍繞這個目標產生的動力是巨大的,所有困難在這動力面前都不值一提。然后再確立一個集體目標,把大家凝聚在這個目標的周圍,激勵大家努力向前。近些年,我校語文科組有了明顯的進步,跟任務驅動機制有極大的關系,每個老師都積極在不同層次的比賽中展現自我,在實現自我發展目標的同時,又推動了整個科組的發展。
(四)構建備課組學習共同體之構建創新學習模式
檢驗教師能否在學習共同體之內提升教學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學習模式是關鍵。學習共同體作為一個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平臺,學習模式的改革是一項重點工作,應該通過不同的途徑,積極吸收適合初中的學習模式來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學習共同體的成員之間應注重協作與交流,形成積極合作、彼此信任的學習心態,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在學習模式上除了一般的共同學習模式外,還可采用以下模式:
1.結對合作模式
結對合作模式的范圍小于同行交流模式,精準性強,效果明顯,通過一起學習、互相聽課、評課等形式的活動,共同探討、研究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改進與完善自身的課堂教學方式,強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研究,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共同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結對合作可以以老帶新,實現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經驗的直接傳承,也可以是同學科的教師之間的切磋性合作;形式自由,可以自發組合,也可以是學校建議組合的結對。
2.骨干專家引領模式
教師學習共同體雖然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但離不開學校的教師骨干給予的必要指引,圍繞“共同學習,一起進步”的理念,在協作和溝通中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促進教學理念的更新,實現教育優質資源共享,從而加快教師的成長??梢匝垖<襾碇笇W習。教師個體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和模式化傾向,因此,沒有校外專家的引領和指導,勢必造成低水平的重復。只有通過專家講座、專家評課、名師導學等形式,促使教師學習共同體及時調整與跟進,才能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
“交換一個蘋果,我們還是一只蘋果,交換一種思想,我們就擁有最少兩種思想”,英國戲劇學家喬治·蕭伯納道出了學習共同體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