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主要是通過大數據“互聯網+”的技術促進生態型學校的構建。利用各類移動終端,將信息數據應用在日常的教學教育上,為教育宏觀決策提供數據基礎,從而達到更高效、精準地掌握學生發展情況,增強家校溝通,及時調整學校課堂、課程、德育、環境四大維度的工作方向與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初步實現學習、教學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符合生態型校園需求,并初步形成校園移動信息化的管理思路與成果資料,為日后進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生態;智慧校園;移動信息化;實踐研究
一、 大數據在德育生態維度的應用探究
構建移動終端式智慧平臺,立德樹人,促進家校溝通與學生個性化生涯發展;德育生態其核心理念是凸顯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尊重師生的個性,促進師生的發展,培養陽光教師和陽光青少年。通過學校的各種數據平臺的搭建,可以從日常考勤、海教通的家校溝通、學生選課所顯現出來的積極度與興趣偏好變成可觀可視的數據指標,更好地讓學校從教師配置、家校團建輔導方面有針對性地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效能。
(一)利用移動式家校平臺進行“學生生涯規劃”實踐及應用
課題團隊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引入心理健康預警平臺,在學生入學之初對學生進行100%的心理摸查,建立一生一案。并對系統中反饋有預警提示的學生進行及時的跟蹤與反饋。有效地防范學生因心理問題導致校園安全事故的事件發生。
(二)生涯指導師資(教師專業化)培訓深化探索
設立學生發展指導中心,進行心理大數據摸查的同時,積極地與外界專業機構合作,利用“拇指爸媽”家長學校的基礎,開發“智引通”移動教育線上平臺,制作系列有年級特色的心理德育教育微課,讓學生家長在課余能有更好的學習渠道。
二、 大數據在課堂生態維度的應用探究
探索生態智慧課堂(移動終端)及“走班”新模式,利用大數據增效減負;實驗組在開展實驗前明顯比對照組在學業水平上有一定的差距。但經過1年的對照,最終在區2018年7月統測情況中,實驗組反超對照組,并在合格率與優生(區前100名)上有所突破。
三、 大數據在課程生態維度的應用探究
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貫徹國家課程,組織區域性跨學科實踐,構建特色校本課程,提高核心素養。
1. 通過大數據,比對生態型教學活動與傳統型教學活動的差異效應,提高國家課程教學效能(以地理學科為例)。
地理綜合思維:各抽樣30個同學,對同一地理事物或問題從多角度的設想能力,具體指標為在60秒內回答的不同角度達8項以上為優秀;4項至7項為良;3項以下為差。比對出實踐活動對學生地理綜合思維有所提高。
2. 利用移動信息化環境,有利于實現校本課程跨學科,跨區域進行互聯互通,提高學生學習動力與自主性,并提高學校輻射影響力。
(1)積極利用信息化大數據環境,結合創新實驗室(農業物候實驗室)開展跨學科融合校本類課程(STEM)
通過利用移動信息化環境(氣象自動站),打造跨學科、信息化、可推廣、可復制的項目。結合近年我校所開展的氣象物候觀測,開展了一系列的區域聯動項目。形成日常可執行化的校本部課程及實驗執行手冊。
課題團隊成功申報2018年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示范培育推廣項目。課題組成員共同合作《STEM生態融合課程:生態園管理項目》課例中結合信息化技術、生物地理創客等多學科教學融合成果。獲得媒體關注。(《羊城晚報》2019年4月4日報紙刊登采訪)并獲得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組織的廣州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深入推進STEM課程實施階段性成果征集二等獎、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組織的廣東省STEM教育資源“優秀課程案例”二等獎。
(2)項目過程大量采用信息化技術對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
采用的物聯網傳感器分別有:風速風向傳感器、太陽光照傳感器、空氣溫濕度傳感器、降雨量傳感器、土壤墑情傳感器等。
3. 分析推論
通過采用信息化技術融合教學STEM課程的探究,總結發現對于學生學習產生以下影響。
(1)利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習
秉持廣州市第九十七中學“為學生的健康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緊跟時代步伐,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核心素養,以廣州市海珠區首家國際生態學校、首批智慧校園實驗校的硬件條件為基礎,通過物聯網大數據與生態農業的有機結合邁出實踐的步伐——教學實踐,總結經驗,發現規律,為廣大一線STEM教學同仁形成比較完善的跨學科課程整合的理論和方法,以指導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實踐。其中互聯網+氣象物候實踐活動案例《生態理念下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活動策略初探》在2019年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組織的廣州市特約教研員課題成果一等獎。
(2)利于學生在體驗學習中創新
本項目將物聯網、大數據、農業生態等各種學科知識融入現實生活,通過項目式的教學方法,在過程中學習各種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通過具體的課程實施與內容指導,在多維度的標準與評價下,培養學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領域的相關素養,提高學生的生活與職業技能、學習與創新技能、信息素養與技術技能。
四、 大數據在環境生態維度的應用探究
(一)建立各類創新智慧課室,為學習提供智慧環境
學校組織教師對智慧課堂、翻轉課堂、融合課堂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學校配備一生一PAD智慧課室6間,具備有多媒體數字化平臺的課室56間;配備高清移動錄播系統階梯室3間,生態感知調控階梯室1間;移動微課錄播系統1套。創新實驗室方面,通過資源整合,建立物聯網生態農業實驗室(園)2個,創客機器人實驗室1個,動漫數字繪畫實驗室1個,地理VR虛擬實驗室1個。
(二)構建網絡溝通平臺,促進家校溝通,提高管理效能
日常管理方面,人臉識別落實考勤、疫情防控,智慧自助借閱引導學生有效閱讀。班主任只需要打開手機就可即時了解學生考勤情況。通過遠程設置,各班電子班牌中會滾動播班級文化內容及活動信息。師生和家長都能通過微信平臺查閱課程表,教師不但可發布作業清單和選課任務,還可以把學生的課堂表現公布到微信平臺上,方便和家長的溝通。管理平臺信息化,提高了德育管理效能,并促進了評教評學過程中對學生隱私的保護。
五、 小結
信息化2.0的探索發展過程中,緊密圍繞學校信息化建設的中心,開展一系列信息化教育教學的研討,并利用開放日等專題活動輻射更多學校及單位,近年接待來自全國各地跟崗學習、參觀交流教師1300人次。
一校三區協同管理見成效,提高了管理效能,打破地域上的溝通障礙,加強了信息上的聯系。通過OA管理平臺達到信息共享,數據共享。后勤維護可視化,進度過程實時查詢,減少了重復工作,也加強了部門之間的理解。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減少用紙量,低碳環保。三校區之間的德育、教學均實現數據可視化,為下一步的教學、德育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朱洪波,黃剛,許建真.智慧校園設計方法的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
[3]熊頻,胡小勇.面向智慧校園的學習環境建設研究:案例與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15(4):8-13.
[4]李俊華.基于物聯網的智能數字校園研究與設計[J].梧州學院學報,2010(3).
[5]蔣家傅,鐘勇,王玉龍,李宗培,黃美儀.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園系統構建[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2):109-110.
作者簡介:吳智杰,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第九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