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目標與方向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求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生命觀念、社會責任以及理性思維等。人文教學與思想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探索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關鍵詞:高中生物;人文教育;實踐反思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要求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能夠全面而和諧發展,突破單一對學生進行知識講授的教學方式。人文教育在其中顯露了重要價值。
一、 人文教育理念及學理分析
(一)人文教育理念
人文教育強調人的思想、精神、心靈、自由等,在對教育者進行基本學科知識教學的同時,注重對教育者關于學科層面思想教育方面的引導,促進教育者對生命的感知與感受,從而對社會以及自身能夠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與體會。目前生物教育中將人性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人文教育進行過程中注重推行人性,講求人道主義,注重理想,具有求真的價值追求。同時具有超越性,講求情與理之間的結合,注重精神價值的創造。在高中生物課程中貫徹人文精神,要求注重學生的自由發展,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努力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尊重學生的人格獨立。
(二)生物課堂中人文教育的學理分析
生物課堂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與途徑,在目前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之下,教學過程更為注重學生創造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促進學生想象力的激發。為此目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范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將課堂教學回歸至原本的學生自身的探索過程,弱化生物課程學習的競爭性。目前互聯網的影響下,高中生競爭意識、價值觀念與集體觀念等意識表現上不夠強烈,學生存在著傳統道德素養不強、責任意識不強等現象。由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求不僅對學生進行基礎道德素質的教學,還應當對學生進行人文觀念的培養。目前中學教育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人文教學觀念不強的現象,要求對此充分重視,利用生物課堂等學科教學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
生物課程重點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層面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生命素養。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其中含有大量的人文知識,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方面作用顯著,能夠有效塑造學生人格。基于此應不斷加強高中生物課程中的人文素養教育。
二、 高中生物課堂人文教育精神貫徹策略
(一)堅持潛移默化滲透
將人文理念滲透進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之中,潤物無聲。在生物學科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貫徹人文教育理念,避免出現單純地說教,而與生物課程教學案例有效結合。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通過神態、語言、動作等方式進行,加強與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交流,通過部分案例的進行,引導促進學生對生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內容的理解與體會,從中挖掘生物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并綜合運用活動體驗法、情感教育法、講授說理法等,在潛移默化之中引導學生。
(二)具有一定的導向
生物課程進行過程中,要求具有一定的方向與理想,能夠對學生進行一定引導。告知學生課程學習與生活中應當堅持的態度、方向與技能。通過將生物課程知識與人文素養的融合促進同學們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情感、價值觀與人生觀,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發展顯示有效結合,以此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推進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利用生物學科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價值觀引導。
(三)遵從科學依據
在生物學科人文素養培養過程中,應當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向學生講解科學理論、科學原理以及科學事實,避免出現憑空捏造現象,應當遵從基本的生物學知識與依據。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目前尚未界定的領域向同學們講解,例如是否存在外星人,恐龍是如何消失的等,在生物課程中引導學生從更為理性的態度認識事物。人文教育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形成敢于懷疑與批判的態度,能夠根據已經證明的原理推測相關話題,并敢于提出質疑。同時人文教育過程中,應當注意把握時代發展特征,結合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適當為同學們介紹目前生物學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此激發學生探索與學習欲望,促進學生把握時代脈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 教學案例分析
(一)《分子與細胞》
在《分子與細胞》教學課程中,教師從生命個體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引導學生從生活之中能夠較為熟悉的細胞、組織、器官以及社會組織中的個體、種群、群落以及生態系統中的群落以及生物圈等層面逐漸加深認知。并舉出相應的生物學案例,例如系統體系有循環系統,器官如心臟。種群,例如某一區域內同種龜所組成的全部個體。
從人文教育的角度出發,從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引導,引導同學們進行思考。例如病毒的生存方式是寄生在人體或者動物的體內,在人體與動物的活細胞中完成自身的生活與繁殖。
SARS病毒是2003年對中國社會產生極大危害的病毒,導致患者由于呼吸衰竭而死亡,侵害了人體的肺部以及呼吸道細胞等,同時對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害。
為了加深同學們對細胞的認知,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從實際生活角度出發引導同學們進行相關思考與分析。
例如草履蟲在進行生命維持所必需的生命活動如生長、應激性反應、呼吸等,均需要通過細胞來進行,在其運動與分裂過程中均需要有細胞組織的參與。
通過細胞組織教學促進同學們對生命的認知,引導同學們關注父母與子女之間遺傳問題,子女在外貌上往往長得較為相似于父母,這是由于卵細胞與精子之間所承擔的遺傳作用而導致的,卵細胞在受精作用之下形成受精卵,在母體子宮中發育成胚胎,繼而逐漸發育為胎兒,在胎兒形成、發育與成長的過程中即包含了大量的細胞分裂以及分化活動。教師通過這一講解促進同學們對生命的認知。
(二)生物圈中微生物
教師在對同學們進行生物學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人文教育的學理分析與實踐反思進行,以此培養同學們的生物學觀念。例如在對真菌、病毒、細菌等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同學們的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發酵食品的制作與真菌、細菌等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向同學們講解發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指導同學們制作米酒、泡菜、酸奶等發酵食品,引導同學們關注身邊的微生物,舉行關于微生物的課題班會。與同學們的具體生活結合在一起,引導同學們就“紅樓夢之林黛玉結核病”“后會無期細菌版”“日本731部隊的細菌戰”、禽流感之歌“我不想說我是雞”等話題展開討論,以此培養同學們良好的科學態度,促進同學們關注健康,關愛生命,促進同學們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同學們的辯證唯物主義人文關懷,激發同學們的人文情懷,對同學們進行人文教育的學理分析。例如在“病毒”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像同學們講解“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科學奮斗史,巴斯德經過不懈努力研制出了預防狂犬病的疫苗,并在人體進行實驗,取得了成功。
(三)DNA分子的結構
例如,在關于DNA分子的結構課程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同學們講解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促進同學們對DNA分子結構的科學認知,促進同學們對生命與細胞有更進一步的認知,如此培養同學們的人文素養與人文精神。
引導同學們思考:
例如在DNA的分子復制過程中,遺傳信息能夠從DNA流向RNA、蛋白質,也能夠在DNA之間進行遺傳,實現DNA的自我復制,在生物物質代謝過程中大量運用到了酶的合成,以此能夠實現遺傳信息從RNA傳輸至RNA。因此可見在生物體的性狀控制中基因起著重要作用,主要是通過對蛋白質結構的控制來實現的。
RNA既自我復制,也能夠實現從RNA流向DNA的逆轉錄,在生物體中蛋白質能夠實現自我控制與復制,例如在瘋牛病病毒之中出現了蛋白質大量增加的現象,在達到相應的能量、模板、原料、酶等條件之下才能夠實現DNA復制。DNA復制中能夠實現非連續性的半保留復制,這一特征的直接表現之一是使得兩代之間能夠具有相像的生物形狀。
教師引導同學們思考,若一條鏈中(A+C)/(G+T)=b,則另外一條鏈中比值是否是1/b?DNA在哪些條件之下才能夠構成遺傳物質?在DNA堿基總數的50%中是否具有兩個非互補堿基?通過這一思考的引導,促進同學們對生物遺傳知識的了解與掌握,教師可以對同學們演示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的過程,從合成、組裝、釋放度、吸附、注入等角度進行解讀,由此使得同學們能夠充分了解世代遺傳、連續遺傳等顯性遺傳知識,加深同學們對生命的體驗與感受,從而培養同學們對生物學知識的感受,促進同學們對生命的感知,提升同學們的人文素養。
在這一基礎之上,促進同學們對常、性染色體遺傳的理解與判斷。
若有一對無病的父母,其女兒有病,則屬于常、隱性遺傳。現已知有一隱性遺傳,母親有病,兒子無病,則屬于常、隱性遺傳。已知具有顯性遺傳,父親有病,女兒無病,則屬于常、顯性遺傳。
在生物遺傳學中具有一種交叉遺傳現象,主要表現為男性遺傳給女性,再由女性遺傳給男性。后期生物學遺傳表現為:染色單體逐漸分裂為兩組染色體(2n)以及后期(2n)。
如此促進同學們對DNA與遺傳學知識的學習與認知。通過DNA知識的系統性學習促進同學們對生命有更加科學、確切的認知,促進同學們更加尊重并熱愛生命,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四、 結語
人文素養的培養是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的重要要求之一,在生物學科中具有大量可以用于人文教育的模塊知識,包括細胞以及遺傳學知識等,教師可以對此充分利用,將知識教學與人文素養的培養有效結合,以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理念,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體現生命教育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吳舉宏.生物課程中科學史教育的學理分析及實踐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7(1):43-45.
作者簡介:謝璐,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同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