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英語課堂是建立在學生為主自覺探究基礎上的一種互動與升華,是師生有機配合的重要載體。圍繞“讓學生學會學習,給學生足夠探究”活化英語教學,利于學生在主動融入課堂語境中豐富感官體驗,聚焦問題自學、合作探究、形成評價和自由表演,由此活化教學與方法,有助于挖掘學生內生動力與潛能,讓課堂變得富有深度和廣度。
關鍵詞:初中英語;深度;學生;自學;合作
授生漁法是教師的教學目標追求,也是學生獲得豐富課程知識的必然需求。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需求,英語課程標準將“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終身發展”作為首條教學建議,要求教師活化教學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自學和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真正站在課堂中盡情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這樣的英語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的必然需要,更是學生主動融入課堂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技能的重要陣地。可以這么說,深度英語課堂是學生運用英語做事的舞臺,更是釋放自己青春活力的必然途徑。
一、 帶著問題自學:讓學生充分閱讀
英語課堂是問題的集散地,是學生主動融入語篇的必然推動力。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深入自學,引導他們針對語篇中比較難以理解的問題深入自學,找出其中的所以然。教師多鼓勵學生帶著問題深入閱讀,引導他們從問題中深入查找與之相關的內容,讓他們在有的放矢的研讀中形成豐富的感思印象。
學生帶著問題深入閱讀,在主動自學的過程中找到可破解問題的切入點,定能使得閱讀富有趣味。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能有效理解語篇中的表達核心要點,如,在八年級英語下冊的Unit 8的“Reading Green Switzerland”閱讀指導中,可嘗試此法。教師可建議學生圍繞“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Switzerland?”“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Switzerland?”主動收集相關的資料。很多同學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能夠運用筆記圈劃的方式找出其中的相關詞匯和語句。教師可建議學生結合語篇中表達要點,針對“What are there in Switzerland?”問題可引導學生從瑞士的地理位置、氣候變化、民情風俗等方面主動收集相應的信息資料。很多同學針對有關瑞士中表達話題深入思考,紛紛圍繞Why did Switzerland have so much green? If I was a guider,how am I going to introduce Switzerland? 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Switzerland?等話題進行深入思考,從語篇中挖掘豐富的深層內涵。學生帶著問題主動研讀,能享有更多的自我表達機會,利于其更為全面準確地閱讀語篇。
教師可結合文本表達內容,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深入思考,讓他們在融入語篇和語境中捕捉豐富的思維靈感。教師多鼓勵學生帶著問題深入思考,多引導他們針對自己的所見多提出自己的質疑,多鼓勵他們融入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形成真切的感思。這種感思也必將會隨著學生認知感悟不斷深入而變得有厚度和廣度,更能激活學生主動表達交流的內生動力與激情。
二、 鼓勵學生討論:讓學生暢言己見
英語交際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始終將語言表達交流作為核心要點,多給學生自我討論和交流的機會。教師多鼓勵學生主動討論,多引導他們在深入切磋中表達自己的構思和感悟,定能充分激活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活力。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發現的問題遠比依賴教師講學更有意義,更利于學生在彼此交流中激活認知感悟思維。
教師多鼓勵學生有針對性討論,多給他們必要的支持和引導,讓他們在主動切磋中增強學習的內生活力。這種活力應該是學生彼此對白和探究的必然需要,如,在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 4 A good read的“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教學時,可嘗試此法。教師可要求學生在深入構思的基礎上,針對“Who is Gulliver?”“Where is Lilliput?”“What are characters about Lilliput?”等問題進行主動對話,鼓勵他們從語篇中摘錄相關詞匯信息。教師可在學生自我理解的基礎上,針對“What are there in the article?”“How do you understand Gulliver?”問題主動進行同桌交流,讓他們從語篇中摘錄出相關重點信息。在此基礎上,教師不妨要求學生針對“What did happen in Lilliput?”“If you were Lilliput,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How are you going to tell your parents about Gulliver in Lilliput?”等話題進行小組討論,幫助他們在主動交流中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設想。很多同學在討論交流中能結合自己的整體認知感觸,認真歸納總結,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的整體理解感知,在相互對話中說出自己的感思與真切認知。
教師可結合課程學習內容,多給學生創設多樣化話題任務,多引導他們在主動對話交流中暢談自己的意見。教師可在學生主動對話的基礎上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多鼓勵他們針對自己的不同理解表達相關意見,讓他們在主動拓展延伸的過程中主動傾訴自己的想法。很多同學在相互對話交流中能有效表達己見,在不斷探討交流中深化感思認知。
三、 突出形成評價:讓學生博采眾長
英語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過程和調整教學策略的必然需要。從這個意義上看,課堂的評價應該是多元化、開放化和發展性的。為此,英語課程標準倡導運用形成評價的方式,鼓勵學生重視自己的學習過程,多了解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多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以此激發自身主動學習的潛能和動力。
教師不妨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針對課程教學要求,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方法,讓他們走出依賴教師講評的學習模式。教師可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多予以深入引導評價,如,在九年級英語上冊Unit 1的“Reading 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閱讀教學評價引導中,可運用此法。教師可從學生的自我閱讀、理解感思、互動交流等方面予以評價,圍繞“How do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happiness?”和“What are characters of their jobs?”等話題主動予以探析,幫助他們理清其中的語篇表達思維和方法。很多同學結合自身的理解感知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從“The job and happiness”“How to get happiness?”“What should we do for our favorite jobs?”等角度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可結合學生在整體表達認知中發現,多組織他們圍繞自己的理解,就“What are there in our favorite jobs?”話題主動表達自己的認知感觸,讓他們從中形成深刻的感知印象。
教師可圍繞形成激勵評價的特征,多組織學生認真總結反思,多鼓勵他們在不斷認知調整的過程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思維情感。教師多根據學生學習認知主動溝通與評價,鼓勵學生在自我評價、小組互評和家長參評多元化模式中取長補短。
四、 搭建舞臺展露:讓學生活學致用
英語課堂不僅僅是師生交流的平臺,更是學生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教師多給學生搭建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多引導學生在深入探學中主動融入課堂,定能使得課堂更有生機活力。
教師在搭建舞臺展示才華的時候,應該根據課堂授課內容予以調整。教師可針對課堂授課內容,圍繞理解感知發展需要,深入活化學習過程,如,在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學中,教師可根據Daniel和 Jenny的對話,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知,可針對“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表達主題,圍繞“If you were a reporter,what would you like to understand the aphorism?”“How do you understand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If you meet the foreigners,how are you going to greet them?”等問題主動交流,以此深化理解感知。在此基礎上,可要求學生扮演Daniel和Jenny等不同角色,鼓勵他們在主動對話中深化感知,從不同的角色體味中理解語篇表達核心要義。除此而外,可建議學生運用手抄畫報的方式就“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different culture”含義意義深入切磋,增強其認知深度。
教師可多運用激勵肯定的方式認可學生的閃光點,多鼓勵他們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深入方式,不斷增強自身的語用靈活性和準確性。
由此可見,讓學生在自由探知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在相互切磋中提升語用的準確性和靈活性,定能使得課堂富有深度和廣度。這種深度和廣度能充分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自我探索發展需求。懂得教學的教師,不僅是新時代英語教學的必然需要,更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然渠道,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葉志榮.“讓學引思”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校園英語,2017(41).
作者簡介:杭靜,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