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縉
文章在充分分析當前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思政課存在的短板及協同建設可行性的基礎上,提出建立齊抓共管工作機制、聯合推進思政課程建設、共建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合力加強思政課教師培養培訓等具體對策,以期提高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為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合作共建思政課提供參考和借鑒。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等“八個統一”,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 》和《 廣東省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行動計劃(2019—2021年)》文件中提出,要加大思想性、理論性資源供給,加大思政課教研工作力度,切實加強思政課課題研究和成果交流,積極拓展思政課建設格局。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應全力貫徹落實講話和文件精神,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一、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思政課協同建設的必要性
當前,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思政課建設雖提到了重要地位,并進行了積極探索,但仍存在一些弊端。
(一)課程資源開發不夠、利用率不高
目前,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開設的課程數量較少,主要包括國家統一要求開設的《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 《 形勢與政策 》 《 馬克思主義中國進程與青年學生使命擔當 》四門課程,整體課程體系不夠完整,部分結合當地文化歷史且具有區域特色的思政類課程還有待開發。在網絡課程建設中,各高職院校教師缺乏充分交流研討,沒有充分理解網絡教學的初衷,缺乏對課程內容的整體設計、現實素材的深入挖掘,大多數是閉門造車,只將一些平時上課用的教案、課件等基礎授課內容上傳網站,但這些課程資源大多內容雷同、可參考價值不高,造成課程資源重復建設、共享利用率不高。
(二)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不夠,實踐教學不足
目前,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運用的信息化手段主要是采用簡單的多媒體設備進行PPT演示和視頻播放。而備受當前“00后”學生喜歡的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信息流量大、交互性能強的信息化技術手段還未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中,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目前思政課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實踐教學學時不夠、實踐教學覆蓋面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足、實踐教學渠道受限,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的實踐育人共同體沒有充分構建。
(三)思政課教師隊伍短缺、科研成果不多
《 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 》中提出,到2021年,新增高等職業教育學位12萬個以上。按照《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 》中提到的“高校要嚴格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 要求,到2020年全省高職院校思政課專任教師至少要增加343人,而廣東省的高職院校又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區域,由此可見,未來幾年珠江三角洲區域思政課教師相當緊缺。思政課教師在數量不足的情況下,多數都疲于應對繁重的教學任務,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科研,加之以往多數高職院校對思政課進行邊緣化,嚴重挫傷了思政課教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即使部分高職院校開展科研也多數是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強大的科研團隊,很難出現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二、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思政課協同建設的可行性
(一)城際交通便利
珠江三角洲位于廣東省的東南部,毗鄰港澳,隔海相望東南亞,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珠江三角洲交通便捷,各城市之間高速公路、國家干線公路網遍布,由京廣、京九、廣深、廣茂等四條鐵路連接。隨著城際軌道交通項目的建設,將形成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主要樞紐,便捷、快速、安全、高效的城際軌道交通網絡,從而實現以廣州為中心、主要城市間小時互通及珠江三角洲中部、東部和西部都市區內部1小時互通,這為區域高職院校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二)紅色資源豐富
珠江三角洲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歷史資源,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葉挺紀念館、廣州起義紀念館、鴉片戰爭博物館、深圳博物館等。僅廣州市就有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等115處紅色景點。這些景點串聯起廣東地區的紅色文化歷史,為區域高職院校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三)高職院校集中
目前,廣東省共有公辦和民辦高職院校83所,珠江三角洲區域公辦和民辦高職院校70所,占比84%。廣東省的高職院校基本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區域,為高職院校開展合作共建提供了現實條件。
三、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思政課協同建設的對策
(一)建立齊抓共管工作機制
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應將抓學校領導班子建設和抓思政課建設結合起來,成立校際全面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委員會,每年定期召開校級層面的工作聯席會議,商討合作交流的具體事宜,加強對思政課建設各項任務的貫徹落實和督促檢查。
(二)聯合推進思政課程建設
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合作開展思政課程體系設計及課程開發工作,互相開放包括網絡課程在內的優質課程、思政課教學資源庫,實現思政課程資源共享;聯合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教材建設、教學成果申報、教學技能大賽,促進思政課協同發展;實行聯合命題或交換命題,逐步建立共享試題庫,積極促進教考分離;組織珠江三角洲區域內高校圍繞思政課建設凝練特色、打造品牌,培育形成一批區域和校級思政課建設特色成果。
(三)共建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
珠江三角洲區域各高職院校應整體規劃、錯位建設,在校內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建設思政教育體驗中心,運用集成環境藝術、虛擬現實技術、三維顯示技術、網絡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打造思政研讀活動實踐平臺、思政參觀活動實踐平臺、思政觀影活動實踐平臺、思政社調活動實踐平臺,為師生搭建一個可視化直觀且滿足各專業高水平教學要求的應用環境,豐富學生的校內實踐活動。在校外,高職院校應結合珠江三角洲區域特色,選取本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紅色文化景點,建設校外實踐基地。高職院校建成的校內外實踐基地,區域內各高職院校師生可以共享。
(四)合作開展科學研究
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應成立思政名師工作室,從各高職院校選拔科研骨干,聯合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教材建設、教學成果申報,集中優勢力量對思政課重點、難點、痛點問題進行聯合攻關,爭取產出更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成果并加強研究成果轉化;充分發揮珠江三角洲區域高職院校各自資源優勢,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相互交流論文、文獻索引和研究出版品,共同享有所得成果;珠江三角洲區域內高職院校相互開放研究所、研發中心等,相互開放圖書館紙質藏書和電子資源,開展文獻資源業務的交流與合作,為科學研究提供有力文獻支持。
(五)合力加強思政課教師培養培訓
圍繞“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標準,高職院校應深入實施珠江三角洲區域內思政課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完善思政課教師“崗前培訓、持證上崗”制度,健全統分結合、分級分層的思政課教師全員培訓機制;互派教師進行訪學、學術交流、開展合作研究等交流學習活動,教師可申請參加珠江三角洲區域內各高職院校的業務培訓、學術會議、科研課題研究,各高職院校為訪問教師對等提供便利條件;互聘教學科研人員擔任思政課程兼職教師,相互間承認教師互聘期間的授課時數和工作量,積極推進教師資源共享;互派思政管理干部、管理人員掛職鍛煉學習,促進各項管理工作的交流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楊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6):23-28.
[2]黃雪梅.共享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J].管理觀察,2017(35):95-97.
[3]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EB/OL].新華社,2019-03-18.http://js.people.com.cn/n2/2019/0318/c359574-32751043.html.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新華社,2019-08-1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作者單位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