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宏杰 王會


摘要:選用安徽省、河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康縣4個地方豆腐樹(Premna microphylla Turcz.)種苗,分析了3種不同密度栽培試驗(株行距分別為20 cmx80 cm、30 cmx80 cm、40 cmx100 cm)對豆腐樹形態(tài)指標和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采挖地品種的產量和果膠含量差異明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樹種鮮葉產量最高,平均每株每年鮮葉產量為2 500 g;安徽省樹種果膠含量最高,果膠含量為35.25%。不同種植密度對產量有明顯影響,30 cmx80 cm的株行距最有利于豆腐樹的生長,平均每株每年鮮葉產量為2 269 9。
關鍵詞:豆腐樹(Premna microphylla Turcz.);種植密度;產量
中圖分類號:S71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 2020) 20-0102-03
D01:10.1408 8/j .cnki.issn0439-8114.2020.20.02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豆腐樹(Premna microphylla Turcz.),又名豆腐柴,是馬鞭草科豆腐柴屬多年生落葉灌木,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藥用價值和工業(yè)用途,在食品、醫(yī)藥等行業(yè)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1,2],其枝葉、根莖中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和藥用成分[3-5],具有清熱、消腫、解毒和止血的功效[6]。近來年,安微省、湖北省利用豆腐樹葉開發(fā)的系列綠色食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但目前該樹種只是零星分布在浙江省、安微省、陜西省、河南省、湖北省等地,管理粗放,產量低,品質不一致。本研究從豆腐樹野生樹種中篩選出產量高、果膠含量高的品種,以期滿足食品加工原材料和工業(yè)用原材料的需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襄陽市保康縣寺坪鎮(zhèn)庹家坪村進行。試驗設計為兩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A為野生樹種,設4個水平,即4個試驗地栽培,分別為A1(安徽省)、A2(河南省)、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A4(保康縣馬橋鎮(zhèn))。B為種植密度,設3個水平,B1為株行距20 cmx80 cm,B2為株行距30 cmx80 cm,B3為株行距40 cmx100 cm。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重復3次,共36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666.7 m2,以上試驗均在春季移栽(3月15日)。
1.2 田間管理
2017年3月從安徽省、河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康縣馬橋鎮(zhèn)4個地方采挖野生樹苗,選擇健壯幼苗,將其根部稍加修剪后采用挖穴方式種植,每穴1株,進行3種不同密度栽培試驗。豆腐樹栽植后澆足定根水,每穴澆水200 g左右,遇干旱可酌情灌溉抗旱。豆腐樹栽培前施人一定量的農家肥,栽植當年6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追施尿素,每公頃每次不超過75 kg。第二年發(fā)芽之前每公頃可施磷酸氫二胺45 kg。中耕除草:豆腐樹栽植半年后,對土壤淺耕1次,除去雜草。每年冬季對豆腐樹進行適當修剪,控制樹形。5月中旬第一次采摘鮮葉,以后間隔45 d采摘一次,一年共采摘4次。
1.3 指標測定
豆腐樹種植第一年封行后測定分枝數(shù)、主莖粗、主莖高、鮮葉產量。
采用混合酸提取法測定果膠含量[7,8]。稱取一定量預處理好的豆腐樹干燥葉倒人大燒杯中,加熱煮沸3.5min取出過濾,再加入混合酸(鹽酸+0.5%磷酸)調節(jié)pH至2.0,并置于恒溫水浴中萃取。萃取結束后用尼龍布(100目)過濾,然后在真空條件下精濾。濾液冷卻至室溫時,加入50%-65%的乙醇沉淀,放置1-2 h后濾干。濾餅用乙醇洗滌至不含氯離子。將果膠置于45℃的干燥箱中干燥,計算得率。果膠得率=提取的果膠質量/原料質量×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采挖地、不同種植密度對豆腐樹形態(tài)指標的影響
對4個不同地方采挖的野生豆腐樹苗進行3種不同密度栽培試驗,結果(表1)表明,不同的品種和種植密度對豆腐樹的分枝數(shù)、主莖粗、主莖高有明顯影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采挖的豆腐樹分枝數(shù)、主莖粗、主莖高平均值明顯高于其他采挖地的豆腐樹;安徽省地方采挖的豆腐樹分枝數(shù)、主莖高平均值明顯高于河南省、保康縣馬橋鎮(zhèn)采挖的豆腐樹;安徽省、河南省、保康縣馬橋鎮(zhèn)采挖的豆腐樹主莖粗平均值差異不明顯;河南省、保康縣馬橋鎮(zhèn)采挖的豆腐樹分枝數(shù)、主莖粗、主莖高平均值差異不明顯。三種種植密度中,30 cmx80 cm、40 cmxl00 cm的分枝數(shù)、主莖粗明顯高于20 cmx80 cm;三種種植密度的主莖高有明顯的差異,40 cmx 100 cm的主莖高明顯高于20 cmx80 cm和30 cmx80 cm;30 cmx80 cm的主莖高度明顯高于20 cmx80 cm。
2.2 不同采挖地、不同種植密度對豆腐樹鮮葉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采挖地和種植密度對豆腐樹的鮮葉產量有明顯影響,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引進的豆腐樹樹種鮮葉產量最高,平均每株每年鮮葉產量為2 500.00 g;各處理中,B2處理即30 cmX80 cm的株行距最有利于豆腐樹的生長,平均每株每年鮮葉產量為2 269.00 g。
2.3 不同采挖地、不同種植密度對豆腐樹果膠含量的影響
采用混合酸提取法測定豆腐樹的果膠含量,結果(表2)表明,不同采挖地豆腐樹品種的果膠含量有明顯差異。從安徽省引進的豆腐樹果膠含量最高,平均果膠含量為35.25%。B2處理即30 cmx80 cm的株行距栽培下得到的豆腐樹果膠含量較高。
3 小結
豆腐樹的營養(yǎng)價值高,將豆腐樹葉加水搓揉后再加入草木灰的水溶液就可以制成綠色食品“神仙豆腐”[9.10]。但目前豆腐樹的種植大多是零星栽培,沒有形成規(guī)模化效應。本研究從4個地方的豆腐樹野生樹種中篩選出產量高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品種和果膠含量高的安徽省品種。經過擴繁后,采取人工栽培方式探索其最佳的生長環(huán)境,形成了豆腐樹規(guī)模化、規(guī)范化種植技術質量標準,為豆腐樹規(guī)模化種植提供了生產依據(jù)。
按照傳統(tǒng)工藝生產,1 000 g鮮葉可以生產6 000 g綠豆腐。按照人工栽培豆腐樹每株樹年采葉2.5 kg計,按株行距1.5 mx2.0 m栽植,每公頃可栽植3 330株,可年產葉8 325 kg,可制作49 950 kg綠豆腐產品。以批發(fā)價5 元/kg計算,每公頃產值可達約25萬元。每千克樹葉含果膠35.25%,每公頃豆腐樹可生產果膠2 934.60 kg,按每千克果膠70元計算,每公頃豆腐樹果膠產值可達約20.54萬元。因此,種植豆腐樹是當前種植業(yè)中效益較高的產業(yè)項目,也是山區(qū)脫貧致富的好項目,也可以為市民提供一款原生態(tài)優(yōu)質食品,也為生產優(yōu)質果膠提供了基礎材料。
參考文獻:
[1]劉世彪,朱杰英,李國民,等.豆腐柴及其開發(fā)利用初步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1,20(4):11-12
[2]杜根.植物快繁技術在豆腐樹育苗上的應用[J].新農村,2005,23(8):36.
[3]韋松,思秀玲,許學健石山豆腐柴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0,15(8):39-40.
[4]曹穩(wěn)根,蔡紅,高貴珍,等野生豆腐柴營養(yǎng)成分分析[J].生物學雜志,2001,18(4):23-24
[5]宗沈虹.安徽皖南山區(qū)豆腐柴化學成分預試[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3,32(1):42-44.
[6]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六十五卷第一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7]徐汶,張俊峰,王存文,等.豆腐柴葉果膠的提取工藝條件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3,15(2):138-140.
[8]寧海風,童群義混合酸提取豆腐柴葉中果膠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1,34(1):222-228.
[9]楚文靖,王世強,謝可為.豆腐柴的開發(fā)及利用現(xiàn)狀[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1,32(7):175-176.
[10]林莉,朱佳佳,金奕婷,等.豆腐樹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 12):10-11
作者簡介:瞿宏杰(1967-),女,湖北鐘祥人,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藥用植物栽培研究,(電話)0710-3560495(電子信箱)7416646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