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下,隨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也呈現多樣化的狀態。情境教學是當前教育領域中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方法,將其應用到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感知、把握物理知識,能促進學生學習效果提升。對此,文章就高中物理教學中情境教學實施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情境教學;高中物理;應用
一、 前言
長期以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可以在高考中獲得好的成績,會在課堂上不停地為學生灌輸知識,還會幫助學生總結各種解題技巧,讓學生在考試中直接套用。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可以促進學生考試成績提升,但是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新課改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現代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各項能力提升。情境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能讓學生在情境中對知識思考、探究,有助于學生綜合發展。
二、 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的必要性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采取情境教學的必要性在于以下方面。
1. 促進物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在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從高效性入手,只有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才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在過去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過于看重基礎理論知識及解題方式講解,但是高中物理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學生學習效果提升。而情境教學方式的應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抽象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且學生會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進行物理知識學習,能保證學生學習思路清晰,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提升。
2. 提升學生學習熱情,在傳統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是課堂灌輸,學生只能被動的聽從教師安排,很少主動思考探究,加上物理知識的抽象性使得學生會感覺物理很難學,削弱了學生學習熱情。而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具體經驗、教學內容,利用更加形象的視頻、動畫、文字等為學生創設良好情境,指引學生借助這些形象的內容來學習抽象的物理知識,無疑會讓學生感覺物理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能在極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 滿足新時期對高中物理教學的要求,新課標對于高中物理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創新上面,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學生要創新學習方式,同時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情境教學是在創新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其要求與故事、生活現象、典例結合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感覺物理課堂并非是枯燥無味的,而是充滿趣味的,學生會更加積極的進行物理知識學習。而這也契合了新課改對高中物理教學提出的要求,有助于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
三、 高中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從當前高中物理教學實際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還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對高中生來說,他們每天面對的都是枯燥、無味的學習,同時高中生在高考的壓力下,只能不斷地進行練習、訓練,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發展。
2. 課堂教學方法單一,高中物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為了讓學生可以在高考中獲得好的成績,會單方面的為學生灌輸各種知識、內容,并沒有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被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但是教師擔心學生不能通過這些手段來提高自身能力,所以教師依然會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手段,這必然會削弱學生學習熱情,降低課堂教學效果。
3. 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在以往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看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并沒有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在高中物理教師看來,學生只要記住物理概念、相關規律,并且學會解題就可以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重視力度不夠,導致學生很難將學到的知識靈活的應用到實踐中,不利于學生發展。事實上,情境教學模式引入高中物理課堂上,可以有效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發展。
四、 高中物理教學中情境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高中物理情境創建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情境教學模式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為了更好地開展物理課堂教學活動,并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指引學生在情境中實現發展。考慮到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構建“三階段”情境,具體如下。
1. 第一階段,主要是創設感知情境,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等基礎知識。物理概念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基礎,也是影響學生物理學習效果的關鍵要素,感知情境的創設來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感性認知,利用學生的認知基礎培養學生物理觀念,指引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學習抽象物理概念,從而發揮出情景的作用。
2. 第二階段,創設理解抽象物理內容的情景,便于學生物理觀念形成。學生在第一階段的情境中,獲取到的物理觀念具有一定主觀性,同時在第一階段的情境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關聯,學生在感悟物理規律抽象性上會有一定難度,這也導致學生形成的物理觀念具有一定局限。所以教師還需要在第二階段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中培養學生的抽象物理觀念,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情境、視頻分析等方式,讓學生提煉、總結物理規律,便于學生發展。
3. 第三階段,創設辨別情境,錘煉學生對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認知,促進學生物理觀念水平提升。經過前兩個階段的情境,學生對物理知識已經有了很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出學生辨別情境,讓學生通過辨別、認知沖突來對獲取的知識進行自我反思、修正,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二)具體案例分析
為了更好的分析高中物理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具體應用策略,下面結合“加速度”概念教學進行詳細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加速度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其學習情況會對學生后續物理知識學習帶來很大影響。為了加深學生對加速度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能力,創設三階段情景,便于學生感知,具體如下。
1. 第一階段的教學情境:有一位同學與一輛汽車比賽賽跑,誰的速度更快,如果比賽距離是10m,誰先達到終點?如果比賽距離是1000m呢?在此情境中,教師用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為主要材料,通過生活中“人”與“車”的比賽,強化學生認知與情感的結合,使得學生可以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汽車的速度更快,如果存在“人”的速度更快這一結果時,就會引起學生認知沖突,也更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會讓學生對“加速度”有初步的感知。
2. 第二階段的教學情境:教師將博爾特在百米賽跑中所向披靡的視頻播放出來,并讓學生思考,在百米賽跑中,博爾特是否一直是最快的人?教師讓學生觀看博爾特百米賽跑的視頻,學生經過仔細觀看可以發現博爾特在百米賽跑中,剛起步階段并不是很快,到了中間路段開始加速超過每一個競爭對手,一直到最后獲勝。借助視頻,讓學生思考,什么是快?什么是慢?并從中找出加速度的含義。在此階段,教師選擇百米賽跑視頻為主要情境材料,與第一階段的情境素材相關,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指引學生在情境中更好的概括、總結加速度概念,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暫停視頻,讓學生思考,一方面引導學生從單位位移的角度觀看視頻,在百米賽跑的前20m博爾特速度并不是最快,但是在50m以后,他會逐漸沖刺到最前面;另一方面指引學生從單位時間的角度觀看視頻,在此過程中加速度思想會融入學生思想,不管是單位位移內速度改變還是單位時間內速度改變,都在情境中,教師指引學生對情境進行討論即可。
3. 第三階段教學情境:一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在行駛中司機猛踩油門,將車速加速到120km/h,突然司機發現路段前方有測速,如果此時司機開始減速,將汽車加速度降到零,在經過測速段時會不會出現超速情況?在此情境中,教師要注意情境的簡潔、明了,為了強化學生認知,教師以問題為主要方式,促使學生可以在認知中對于“速度”“加速度”產生沖突。學生經過之前兩個情境的感知,已經獲取了加速度的基本概念,但是學生很容易對速度、加速度之間的關系產生誤解,一些物理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會產生“加速度減小,速度就會減小”的思想,通過這一情景創設,可以讓學生更好的辨別速度、加速度之間的關聯,能深化學生對“加速度”這一物理概念的感知,能促進學生物理觀念發展。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指引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借助小組合作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五、 總結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情境教學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物理課堂上,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因此,在實踐教學中,高中物理教師必須結合當前物理教學現狀,對教學內容、學生認知進行充分考慮,合理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為學生綜合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俞旭萍.如何有效開展高中物理課堂情境教學[J].中華少年,2018(22):134.
[2]史立江.淺談如何有效開展高中物理情景教學[J].青春歲月,2019(26):163.
[3]劉小志.淺析高中物理情境教學的有效開展[J].學周刊,2019(11):92.
[4]董紹輝.高中物理情境教學的有效開展策略初探[J].教育觀察,2019(4):27.
[5]李偉.淺析情境教學法在高效高中物理課堂的應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27):67-68.
[6]楊春弟.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情境教學[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8(5):116.
[7]顧海濤.對高中物理課堂中情境創設的思考[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8(4):183.
[8]黃金輝.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研究與實踐[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3):65.
作者簡介:趙偉男,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農安縣巴吉壘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