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鵬 張建設 蔡鑫 孫陽
摘要:通過長期調研,綜合考慮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市場潛在需求等因素,分析湖北省水稻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針對性建議,以切實提升湖北省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關鍵詞:湖北省;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11;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 2020) 20-0221-03
D01:10.1408 8/j .cnki.issn0439-8114.2020.20.049
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糧食作物[1],湖北省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在穩定糧食產能基礎上,有序推進水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2016年4月,湖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北省水稻產業提升計劃( 2016-2020年)》[2],水稻產業提升“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基于此,為促使湖北省水稻結構布局更加優化、生產水平穩步提升、新興業態多元多樣、品牌創建成效彰顯,本研究對湖北省水稻產業發展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調研。
1 當前湖北省水稻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指出:“保障糧食安全,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實現眼前的糧食產量穩定,又要形成新的競爭力,注重可持續性,增強政策精準性。”當前,湖北省水稻產業存在“政府要糧”“農民要錢”、水稻數量供給與質量需求失衡的兩大矛盾。必須提高要素配置和生產組織效率,共軛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堅持數量質量并重,在保障有效供給的同時,構建高匹配度的生產供給體系,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用性,以提升湖北省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
1.1 政府追求糧食增長和農民追求收入增長之間的矛盾
大國小農是中國基本國情農情,“政府要糧”和“農民要錢”實質上是糧食生產問題上政府社會效率與農民私人效率之間的矛盾[3]。“政府要糧”主要基于糧食安全考慮,在糧食生產上追求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的社會效率;“農民要錢”主要基于個體發展考慮,在糧食生產上追求實現收入最大增長的私人效率。然而,受農戶兼業化、勞動力弱質化、生產成本連續上漲、資源環境受擠壓等多重因素影響,湖北省水稻生產效益持續增加難度越來越大,直接影響從業者自我積累和投入能力,水稻生產積極性面臨嚴峻挑戰。以黃岡市為例,當地農民2019年種植中稻(不計人工成本)純收益6 000元/hm2左右,新型主體去除土地流轉資金(6 000-10 000元/hm2)基本鮮有盈利。湖北省在推進水稻產業發展過程中,探索發展了稻蝦共作模式[4,5],可收獲7 500 kg/hm2優質稻谷、2 250 kg/hm2小龍蝦,純收入達30 000元/hm2,有效彌合了“政府要糧”和“農民要錢”矛盾。
1.2數量供給與質量需求之間的矛盾
2015年以來,湖北省水稻生產面積一直穩定在230萬hm2以上,除2016年特大自然災害以外,產量持續穩定在1 900萬t以上,為穩定全省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但仍面臨數量需求增長、產能增速放緩、質量供給失衡等風險挑戰。數量供給方面,預計2030年湖北省人口將達到6 090萬人[6],200多萬新增人口將導致口糧需求持續剛性增長。當前湖北省水稻產量增長本質上仍以生產要素大規模投入和農業資源高強度利用等要素積累型增長為主,在連年豐產高產基數上,產量持續增長的壓力和難度進一步加大。質量需求方面,盡管在農業制度改革、生產方式變革、科學技術進步等多方因素促動下,湖北省水稻產能基本穩定,但是優質稻米需求快速增長。根據對全省30多個水稻主產縣1 000余戶居民調查顯示,有意購買10-16元/kg優質綠色標識大米的占比高達86%。雖然湖北省已有“國寶橋米”等知名品牌,但區域發展不平衡、生產供給質優價不優等問題普遍發生,總體上仍面臨大路貨賣不掉、好東西買不到等問題。
2 湖北省水稻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在市場拉動、政府推動、創新驅動、政策帶動下,湖北省水稻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全省優質水稻種植率達77.3%,70%水稻面積“水稻+”“水稻+N”產品體系正在構建,舌尖上的稻米產業加速崛起。然而,湖北省水稻產業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三大難題需要解決。
2 .1 現有水稻品種不能有效滿足綠色生產需求
截至目前,湖北省共審定水稻品種480個,早、中、晚,秈、粳,粘、糯稻品種無一不全,但國標二級以上優質專用品種(如漁稻品種、再生稻品種、特色功能稻品種等)相對較少,普通品種適應性不強、抗逆性不強、資源利用率較低。漁稻品種方面,當前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所用優質水稻品種多為黃華占、鄂中5號等[7],可供選擇優質品種相對較少。2019年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面積45.3萬hm2,預計到2020年年底將超過46.7萬hm2,約占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21.9%,品質優良、抗倒伏、抗病蟲水稻品種引進、篩選和培育力度亟需進一步加強。再生稻品種方面,湖北省是中國再生稻生產優勢區,2019年再生稻種植面積超過20萬hm2,居全國第二位。當前湖北省再生稻生產主要以豐兩優香1號、天兩優616等中稻品種作為適宜品種使用,適于全程機械化生產、豐產優質且再生力強的專用品種不多[8]。特色功能稻品種方面,2014-2018年湖北省共審定水稻品種122個,其中米質達到國標三級及以上的優質水稻品種49個,占比40.2%,但契合湖北省資源稟賦優勢的特色功能稻品種較為欠缺。以應城市秈糯稻米為例,該市是全國秈糯面積最大的市,秈糯稻米產量占水稻總產量60%以上,目前主要品種仍存在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現象。
2.2現有稻米品質不能有效滿足多維加工需求
外因方面,資源環境壓力加劇,綠色生產能力受損。一是基礎設施弱化老化。當前湖北省內40%的農田不能保收,60%的農田只能抵御5年一遇的災害,50%以上的農田排灌設施帶病運行,存在工程管理薄弱、水利設施老化等問題。以監利縣為例,鄉鎮管理的95 kW以上的中小型泵站超過20%無法開機運行,超過50%病險嚴重,抗御旱澇災害能力脆弱。二是自然災害頻發重發。湖北省極端天氣事件多發頻發,受災面廣、明災暗災疊加,暗災更重[9,10]。據統計,近30年來湖北省農業受災面積占全國農業受災面積的年均比重約為5.43%,防災減災任務艱巨。三是農機農藝發展錯位。近10年湖北省水稻機械化生產發展迅速[11],但仍面臨平原丘陵及地區間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水稻機插增幅放緩,插秧機使用效率不高,作業成本相對較高,一些專用機械如適宜再生稻模式的收割機不能滿足生產需要[12]。
內因方面,適用技術研發滯后,關鍵環節依然薄弱。一是精量高效技術依然欠缺。目前湖北省集成了“稻糧統籌、稻經輪作、稻漁共生、稻禽協同”四類“水稻+”綠色高效模式,但部分模式、部分環節依然缺乏精量高效技術,綠色生產還有提高空間。如水稻富硒規范化栽培、優質富硒稻米硒形態與質量控制等技術難題亟需破解[13]。二是綠色防控技術有待加強。當前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種抗性相對較差,尤其是抗稻瘟病能力不足,直播稻田病蟲草等抗藥性明顯增強[14],用藥劑量和次數仍然保持高位,綠色防治壓力巨大。三是主要模式風險漸顯。以稻蝦共作模式為例,長期稻蝦共作顯著增加了土層潛育化風險,秸稈還田和投喂蝦食顯著增加了稻田銨態氮、硝態氮含量,極易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對稻田可持續生產能力造成不利影響[15]。
2.3 現有大米品牌不能有效滿足產業提升需求
一是大而優知名品牌美譽度不夠。2018年11月,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發布“2017年中國大米加工50強品牌企業”名單[16],湖北國寶橋米有限公司、湖北禾豐糧油集團有限公司、福娃集團有限公司等7家湖北企業名列其中,但除湖北國寶橋米有限公司在全國范圍內有所影響外,其他企業品牌多為內秀品牌,品牌黏性和張力不足。作為“中國大米加工10強企業”的福娃集團有限公司,因各種因素處于半停產狀態,品牌市場影響力有所下滑。
二是專而精優質品牌競爭力較弱。2019年1月,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湖北省農產品品牌三年培育方案》指出,稻米品牌以“湖北名優大米十大品牌”為引領,重點打造蝦稻、再生稻品牌。調研發現,雖有部分優質稻米品牌進入全國市場,但企業主體規模不大,市場占有份額較低。全省從事再生稻生產加工銷售的主體近200家,有注冊品牌的主體不足50家,多數主體處于分散、中小型的經營狀態,缺乏品味標準,品牌價值缺失。
三是小而美特色品牌規模發展較慢。截至2018年年底,湖北省共認定17個農產品(大米)登記地理標志產品,但絕大多數特色稻米主體規模發展較慢,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如南漳縣“東鞏官米”、鶴峰縣“走馬葛仙米”總生產面積僅0.1萬hm2,產品生產規模偏小,加工工藝水平較低,產品品質單一,附加值高的產品市場供給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品牌發展。
3 推進湖北省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
3.1 強化規劃統籌,著力打造多元共建體系
一是切實重視“鄂種”。加強產學研用相互結合、省市縣鄉四級聯動、行業部門多方協作,在全面推進優質化的基礎上,加快開發一批適于稻田綜合種養、“一種兩收”、富硒富鋅、特色功能等方面的生態、低耗、優質專用品種,豐富優質品種集群,滿足不同生產群體需求。二是真正關注“鄂稻”。加強技術優化集成,繼續在優良品種覆蓋、綠色技術示范、高效模式推廣方面多維拓展,緊盯綠色化、標準化、規模化,通過綠色生產、加工技術和高效模式配套應用,改變重種子輕種植現狀,確保“好種”種出“好稻”。三是協同振興“鄂米”。系統設計“鄂米”發展路線,以綠色產糧、質量興糧、品牌強糧為主攻方向,切實抓好“五優工程”,即優品種、優模式、優加工、優品牌、優效益,有序推行研(科研部門)一推(推廣部門)一產(生產主體)一銷(加工銷售主體)聯動發展,把技術創新優勢、區域資源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
3.2 強化“三鏈”同構,著力打造全業共享體系
一是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市場主體開展代耕代種、代育代插、代收代儲、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加工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社會化服務,引導產業要素向主產區、優勢區轉移集聚,打造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體系。二是完善功能化產業鏈條建設。建立稻米等級標準體系,瞄準市場消費需求,完善品種繁育、產品研發、冷鏈物流、市場營銷等環節產業鏈條,提高產品區分度,通過打造綠色產地、使用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持續競爭力,實現綠色增值。三是堅持構建利益鏈接機制。積極推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模式,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依托科技創新,延伸產業鏈條,引導形成多方主體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有效融合機制,讓“千變萬化大市場”有效對接“千家萬戶小生產”,讓小農戶分享更多產業鏈增值收益。
3.3 強化特色開發,著力打造精優專特體系
結合資源稟賦、人文歷史、交通區位和產業特色,在鞏固江漢平原、鄂中北、鄂東三大傳統稻米板塊基礎上,著眼于綠色高質量發展,按照發揮優勢、展現特色、集聚發展、輻射帶動的思路,謀劃推進特色功能稻、香粳糯稻、再生稻、漁稻區域布局,形成多極支撐、并聯開發,在基本覆蓋全省2/3水稻主產區的基礎上,輻射帶動其他區域有序開發,形成本土化、習慣化、融合化的全域發展格局,使湖北省稻米產業發展更加符合生產者利益、契合消費者需求、適合資源優勢發揮、切合生態環境保護,最終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消費增信、品牌增值。
3.4 強化品牌塑造,著力打造“鄂米”優品體系
一是夯實品牌基礎。加快構建“區域公用品牌+骨干企業品牌+地方特色品牌”有機結合的湖北省稻米品牌體系,鼓勵企業樹立以品牌建設為核心的發展戰略,迎合消費升級,專注細分市場,運用高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新風味、新功能,通過對稻米的初、深、精、細等不同層次加工,促進稻米多次增值。二是突出品牌特色。集中整合、培育、扶持、推介一批區域特色品牌,以品質拓市場、以市場促加工、以加工促生產,在保障中檔規模品類普及化的同時,適度增加高檔精品特色品類,通過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多樣化需求,補齊供需脫節短板。三是講好品牌故事。鼓勵各級各類媒體在重要時段、重要版面、重要場合開展稻米品牌宣傳,挖掘品牌文化底蘊,培養消費者品牌情感,樹立消費信心,提升產品價值和市場影響力,從注重合格率向追求滿意度轉變。鼓勵企業引入“互聯網+”模式,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農社對接等產銷直掛模式,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提升品牌營銷能力和產品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萬丙良,游艾青湖北水稻種植業發展對策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8,37(2):56-59,66.
[2]湖北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北省水稻產業提升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hubei.govcn/govfile/ezbf/201 605/t201 605 20_1034191 .shtml, 2017-04-27
[3]晉洪濤政府“要糧”和農民“要錢”目標的兼容性——基于糧食生產社會效率和私人效率的考察[J].經濟經緯,2015,32(5):25-30.
[4]程建平,汪本福,張枝盛,等.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現狀和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發展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 22):4217- 4220.
[5]徐長春,陳少愚.湖北省稻蝦綜合種養發展淺析[J].中國水產,2018,(10):52-54.
[6]湖北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人口發展規劃(2018-2030年)的通知[EB/OL] .http://www.hubei.gov.cn/govfile/ezf/201901/t20190107一l377424.shtml,2018-12-19.
[7]汪本福,張枝盛,李陽,等.灰色關聯度法在湖北省稻蝦專用優質水稻品種篩選中的應用[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24):70- 73
[8]涂軍明,曹志剛,陳杰,等.16個水稻品種作再生稻栽培的比較試驗結果及評價[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3):4475-4478
[9]陳升孛,劉安國,張亞杰,等.氣候變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溫熱害變化規律研究[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3(2):51-56
[10]劉敏湖北省農業氣候資源和災害變化及對水稻生產的影響[M].北京:氣象H{版社,2012
[11]羅昆,曹鵬,鄢競哲.湖北省水稻集中育秧技術的應用與展望[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0):3819-3821.
[12]劉長華,皮少成,陳鵬宇.湖北積極探索再生稻生產機械化[J].農機科技推廣,2015,(4):14-16.
[13]羅昆,曹鵬,鄭威,等.發展富硒水稻產業,引領綠色健康消費——湖北省富硒水稻產業發展調研[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22-24.
[14]鄢競哲,蔡鑫,曹鵬,等.湖北省直播稻生產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 22):4248-4249,4263.
[15]曹湊貴,江洋,汪金平,等.稻蝦共作模式的“雙刃性”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7,25(9):1245-1253.
[16]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2017年“中國好糧油”企業產品名錄(第—批)[EB/OL].http://www.chinagrain.gov.cn/n787423/el 14328 31content.html. 2017-10-18.
作者簡介:曹鵬(1986-),男,山東威海人,碩士,主要從事水稻綠色周年技術模式推廣應用研究,(電話)18627825037(電子信箱)c—p—c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