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良軍 黃宏全 劉宇知 田文萍 胡志陽 趙健鈞 龔喬 李永勝
摘 要:筆者以認識了解莓茶的經歷,站在張家界莓茶產業科技發展的角度,提出建設莓茶采穗圃的意見。本文講述了莓茶采穗圃對莓茶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與建設莓茶采穗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提出在莓茶采穗圃建設中相關的方法、標準與關鍵技術。供相關人員在生產實踐中參考。
關鍵詞:莓茶;顯齒蛇萄萄;有機莓茶園;采穗圃;建設
中圖分類號:S157.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130031
莓茶,學名顯齒葡萄A.grossedentata(Hand-Mazz.)W.T.Wang[1],1993年開始商業化生產。莓茶園建設發展到現階段都是采用插穗建園,省去了采種育苗環節,且當年建園、當年投產、當年受益。無疑是一種短平快,省工省時省力、方法簡單、操作容易,成本低、見效快、先進的技術措施。值得在有機莓茶園的建設和老莓茶園的改造中推廣應用。但是插穗的品質和質量成為建設有機莓茶園的關鍵。
當前莓茶園建設中使用的插穗,不排除有多代繁殖的插穗,這樣的插穗齡階高、品質退化、抗性降低,易受災害的侵襲。種植的莓茶均沒有進行系統的品種選育,種類混亂,良莠不齊,已嚴重影響莓茶園的產量和質量。使用插穗生理年齡過大、品種混雜的莓茶硬枝直接扦插建園,致使新建莓茶園出現早期退化,一年生苗木就開始開花結果,5~6a就需要更新的局面,且由于品種混雜,苗木大小不一,莓茶生長勢強弱差別大,嚴重影響莓茶園的效益。
隨著莓茶產業的發展,今后新莓茶園的建設和老莓茶園的改造都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優質插穗,來保證有機莓茶園建設和改造的質量。為此提出建設莓茶采穗圃的設想,由莓茶采穗圃專門供應莓茶園建設改造所需要的優質插穗,確保莓茶產業的健康發展。決定了建設莓茶采穗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 莓茶采穗圃的概念與種類
采穗圃(Cutting orchard)是指用具有扦插繁殖能力的樹木,選擇優株或優良品種作材料,生產具有遺傳品質相同的枝條、接穗和根段的良種基地。在林木良種繁育工作中廣泛應用。
莓茶采穗圃是針對莓茶產業在基地建設改造時,為保證莓茶園質量提出的,專門為建設和改造有機莓茶園提供大量符合要求的優良插穗繁殖圃。同時也是莓茶優良基因的保存基地。采穗圃的母株苗木需用健壯種子繁殖的經科學方法選擇后的健壯實生苗木作為供穗母株。其所產生的插穗具有齡階低、活力旺盛、抵抗力強,并且可以較長時間保持供應第1代插穗,所以說采穗圃出來的插穗在遺傳品質和表現性狀上要優良得多[2]。
采穗圃的分類一般按遺傳改良的水平進行分類,分為初級采穗圃和高級采穗圃。如果只是選擇優良單株,為盡快滿足有機莓茶園所需穗條而營建的采穗圃,因為這些表型優良品質尚未通過遺傳學鑒定,稱為優株采穗圃,屬于初級采穗圃類型。如果通過鑒定,用再選擇后的優良遺傳型或優良的品種而建立的采穗圃,則稱為新品種或優良無性系采穗圃。屬于高級采穗圃類型。后者的改良水平及遺傳品質高于前者,也是今后莓茶良種繁育的主要方向。莓茶現階段還沒有研究出新品種的情況下只能建設優株采穗圃。如果能很好地做到這一步,整個莓茶產業基地將大大前進一步。
2 采穗圃在莓茶園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采穗母株在選擇開始的時候就要對其植物基原(顯齒蛇葡萄)作物種的鑒定,能確保莓茶插穗物種的純潔。
插穗的遺傳品質不會改變,保持了采穗母株的優良特性。
插穗都是低齡階的第一代插穗,其生理年齡低、活力旺盛。
采穗圃以生產優質插穗為目的,注重的是插穗品質和表形性狀,在管理措施上與莓茶園有所區別,使得種條生長健壯、充實、粗細適中,發根率高。
采穗圃進行集約經營,可以在短期內滿足大量優質種條的需要,生產成本較低。并能較長時間地供應生產所需種條。
采穗圃以采(莓茶原料)代修(剪),兼顧插穗與莓茶產品。
采穗圃設置在產業園中,適時采條,避免長途運輸和保管,既可提高成活率,又可節省勞力。
采穗圃收集的是優勢苗,逐年收集會成為莓茶優良基因集中保護基地,豐富莓茶植物基原種內優良基因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進行莓茶良種系統選育(包括莓茶種子園建設),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無疑將引領張家界莓茶科技戰略發展。
3 莓茶采穗圃的建設
莓茶優株采穗圃的主體是莓茶優株,所以先從莓茶優株的選擇做起。再議載體圃地的選擇和建設。
3.1 選擇確定優良母株
由植物無性繁殖理論可知,低齡階、優良品質的插穗來源于具有低齡階、優良品質的母株,所以這項工作必須從采種育苗做起。努力做好“三個選擇”確保采穗母株的優良品質,是莓茶采穗圃的根本要求,才能為有機莓茶園提供符合要求的優良插穗。
第1個選擇,選擇優良采種單株采種:在自然界或大田里選擇生長健壯的單株進行采種;
第2個選擇,選擇飽滿健壯的種子:對采集的種子用水沉法進行選種,選擇發育飽滿的種子播種育苗;
第3個選擇,選擇生長旺盛的苗木:在一年生幼苗中選擇符合要求、生長健壯的苗木作為采穗圃的采穗母株。
選擇優株的標準與方法:苗木的地徑最能反映該苗木的優勢程度,應以其作為優勢苗木選擇的首要指標。運用統計學原理,通過小樣地調查計算出一年生苗木的地徑總體平均值和總體標準差。
3.1.1 樣方調查
以苗木的地徑為調查指標。在苗圃地中設5~10個50cm×50cm見方樣地,量其樣方內的所有苗木的地徑。計算出每個小樣方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3.1.2 數據計算
通過10個小樣方中的樣株地徑計算出該批苗木的總體平均值和總體標準差。
3.1.3 等級指標
用總體平均值加標準差來決定采穗母株。
一級優株:大于或等于總體平均值加3倍標準差,選取率為0.5%;二級優株:大于或等于總體平均值加2倍標準差,選取率為2.5%;三級優株:大于或等于總體平均值加1倍標準差,選取率為7.5%;合格優株:大于或等于總體平均值,選取率為20%~25%[3]。
3.1.4 編號造冊
對選上優良母株編號、登記、記錄建冊。對一、二級優株要重點保護。
3.1.5 定植記錄
在采穗圃做牌、定植。對生產過程的表現性狀進行記錄,做遺傳學鑒定(包括其生物學習性、生態特性、栽培學習性和重要的活性成分等)。為以后選育優良品種、優良無性系,將優株采穗圃升級到優良品種采穗圃(高級采穗圃)和建設優良母株種子園打下扎實的基礎。標志著張家界莓茶在莓茶良種選育工作邁出了第一步。
3.2 選址建圃
采穗圃應選擇在交通方便的有機莓茶園產業的中心地區,便于采穗,最大限度地提高扦插成活率。
圃地條件宜選擇周圍森林覆蓋率較高、氣候適宜、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地勢較平坦或低緩山坡,便于排水灌溉、光照條件較好、集中連片、管理方便的地方。
地址選定后,對圃地應深耕細作。穴墾整地,穴面積25cm×25cm×30cm,密度控制在2000~3000株·667m-2;施足底肥,水平方向成行做壟,深開排水溝。栽植時間以2月中旬—3月中旬為好。有條件的地方澆定根水,有利于苗木的成活和種條的產量。
3.3 采穗圃管理的關鍵技術
3.3.1 株型培育
采穗圃以生產穗條為目的,所以培育好的株型較為重要。母株的株型主要設想有灌叢式和直立式,還有其它型式可以在實踐中摸索總結。
3.3.1.1 灌叢式母株沒有明顯的主干,控制長度生長,整個株型呈灌木狀,冠幅控制在50~60cm。插條或根樁上萌芽長10cm時,要及時定條。留條的原則是枝條均勻地分布在根樁上,去掉生長勢弱的枝條,盡量保留長勢相近、高矮相差不大的枝條,使長勢均衡,不致分化太大。留條的多少,應根據母樹的長勢和土壤水肥狀況等條件而定。留條過多,由于營養供應不足,易導致種條生長細弱,質量差;留條過少,則種條長的過粗,葉腋間的芽易萌發成二次枝,均不符合種條要求。
該株型表面積較小,產穗較少,但密度大,能確保單位面積的產穗量。以采代剪,生產莓茶產品。無需搭站架,節約成本。
3.3.1.2 直立式采穗圃母樹定植后,待新梢形成后,從2m處截干,用3根站子搭三角狀站架。選留4~6根生長健壯、分布均衡的枝條作為第1級骨干枝培養,當年冬或次年春從骨干枝上剪取種條。一般當年留3~5個萌條,第2年留5~8個萌條。以后視情況而定,每年輪流培養骨干枝,保持骨干枝的旺盛。生長粗壯后,在第1級骨干枝上選留5~10根生長健壯、配置均稱的枝條作為2級骨干枝進行培養,然后在2級骨干枝上剪取穗條。
本株型表面積大,產穗較多,因要培育較大的冠幅,產穗時間比灌叢式晚1a。需搭站架在管理上繁瑣一些。
3.3.2 中耕除草
全年中耕除草3~5次。中耕要由淺至深,第1~2次深度為3~4cm,隨著苗木的生長,深度可逐漸加深到7~8cm。在行間種植綠肥,既可防止雜草叢生,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3.3.3 灌水追肥
采穗圃的灌水要本著前促后控的原則,一般灌水5~6次,確保正常生長。采穗母樹上每年都要采剪大量的枝條,消耗大量養分,為提高種條的產量與質量,要根據采穗圃的地力,合理追肥。一般每年追2~3次,以磷二銨和有機肥為主。
3.3.4 防治病蟲害
應建立種苗檢疫制度。母株定植前,嚴格檢查,把好驗收關,去除傷病母株。種條出圃前把好割條、統計、包裝3關。帶有病蟲的苗木及時挑出,就地燒毀,防止病蟲傳播蔓延。平常對發生在葉部、枝干部和根部病蟲害應及時防治。
3.3.5 穗條采集
3.3.5.1 采集時間
落葉后采集:種條應在樹木落葉進入休眠后的初冬采集,剪成18~20cm的插條,在地窖里潤砂貯存。這種方式適宜海撥高和距離較遠的地方應用。
樹芽萌動前采集:種條在樹芽萌動(傷流期)前采集,這種方式適宜隨采隨用[4]。
3.3.5.2 采集方式
全采式:采條時一次性全部采完,只留10cm左右的根樁。高度要保留適當,根樁留得過低,休眠芽少,萌條少,而且抽條遲,縮短了生長期,枝條生長也不整齊;根樁過高,枝條生長不良,基部容易彎曲,且易感染腐爛病。本方式適宜灌叢型。
采二次分枝:采條時在4~5根骨干枝上的分枝,其余可以全采。采穗量要適度,采穗時要注意保持樹形完整。本方式適宜直立型。
3.3.5.3 穗條采集注意事項
采條時枝剪要鋒利,剪口要低平,保護好未采部位以免受傷。采后按種條長度分級,每50~100根捆成一捆,并要標明品種、產地。沙埋窖藏或及時運輸,防止干枯霉爛。采集后要對圃地松土、除草、追肥。
3.3.6 復壯更新
采穗母株隨著年齡的增長,產生成熟老化現象,使得穗條萌發能力減弱,降低穗條產量,生產穗條質量下降,影響扦插成活率,一般連續采條10~15a后,通常要采用一些技術措施誘導老株復壯返幼及阻滯幼齡個體老化。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母株具有萌生不定芽的能力,通過斷桿的方式促使基部萌生不定芽,重新形成新的株冠過程。可在秋末冬初或早春地表化凍前平茬復壯,促使其根部萌發出新的枝條,恢復生命力。其它復壯方式還有幼砧連續嫁接復壯、用組培法誘導復壯和利用生物活性物質處理復壯等,可根據情況酌情選用。
參考文獻
[1]李朝鑾.中國植物志.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葡萄科[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盧良軍,劉宇知,田文萍,胡志陽,趙健鈞,李紅業.張家界莓茶發展綜述[J].農業與技術,2020,40(04):29-32.
[3]華中農學院.果樹研究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4]華南農學院.果樹栽培學各論[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144-146.
(責任編輯 周康)
收稿日期:2020-10-24
作者簡介:盧良軍(1970-),男,本科,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武陵山區野生植物資源研究開發利用;通訊作者田文萍(1984-),女,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開發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