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 陳紹鷹
摘 要:農村空心化問題長期以來是國內學界研究熱點。文章通過梳理2014—2018年有關文獻,從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對策研究3方面進行歸納總結,發現現有研究對農村人力資源回流因素探討有所不足,以期為后續空心化的研究提供新的切入點與思路。
關鍵詞:新三農;空心化治理;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130052
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推進,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農村空心化問題由此產生。有學者將農村空心化視作“新三農問題”之一[1]。
1 農村空心化的理論研究
有關農村空心化問題的理論研究總體可歸納為概念界定、表現特征、形成機制以及影響等方面。
1.1 農村空心化的概念
學界對農村空心化概念未有共識,從地理屬性上看,農村空心化是指農村住房建設中建新不拆舊,村莊內部出現大量舊房廢棄,宅基地閑置等“外擴內空”空間布局的不良演化[2,3]。而從社會視角分析,空心化問題則出現領域發散。
農村人口空心化即從人口角度來探討農村空心化,是指農村區域勞動人口過分外流,人口結構逐漸呈現“沙漏式”的變化過程[4,5]。
部分學者指出,農村空心化是一種社會現象[6,7]。是在城鄉二元格局中,各種因素相互交織[8]的背景下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9-11],造成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的統稱[12-14]。有學者則認為,農村空心化是以人力資源為主的城鄉人口流動與經濟增長要素重組,引發鄉村地域功能弱化的不良演化過程[15,16]。
1.2 農村空心化的表現特征
關于農村空心化的表現特征,主要體現在2方面:人口空心化[5,8],土地空心化[15,16]。除此以外,農村軟環境的空心化[18]也是特征之一。
農村經濟空心化[10,15]。由于青年人口外出務工,留守人員以弱勢群體為主[5],勞動力不足問題凸顯,導致大片耕地撂荒,利用率低[18],制約農業生產發展。
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空心化[5,16]。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緩慢,缺乏維護;農村醫療衛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因人力短缺難以開展[13,20]。
農村文化空心化[15,18]。農村留守人員以幼兒與老年人為主,農村文化建設缺乏傳承。
農村治理空心化[10]。外出務工的村民對村莊事務缺乏關心與參與,嚴重影響基層民主協商。
此外,有學者把金融組織空心化[8]、產業空心化[13]、資源空心化[22]等也作為農村空心化的表現特征。以上3個特征都是在城市化、工業化背景下,農村資源過度流向城市,最終導致農村整體衰弱。
1.3 農村空心化的形成
農村空心化的形成機理至今未有定論,學者闡述角度各有不同。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空心化形成機制,或稱動力來源;空心化形成的影響因素;空心化階段劃分及特征分析。
關于農村空心化的形成機制,有學者將其歸因于“富潤屋”思想[2]。其實質是新舊體制轉換中,由于制度不健全所引發矛盾的集中體現[22]。也有學者歸結為農村空心化的外援動力以及內核驅動力[23]。另外,有學者指出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差異引發農村人力資本短缺與流失,加劇了農村貧困,最終演化為農村空心化[4,14,24,25]。
關于影響農村空心化的形成因素分析,大體分為經濟因素與制度因素。由于城鎮化與工業化加速進行,農業收益比重下降[26],農村產業化發展緩慢[13],城鄉產業收入的比較利益差距擴大[3,18,23],驅使農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城鄉二元結構體制[9,10,15]長期影響我國,隨著農業產量增加,剩余勞動力開始出現,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限制開始松動,也為人口轉移創造條件[7,12]。另外,有學者指出務工收入增加后農民群體觀念轉變,也是促使空心化形成的關鍵因素[19,20]。
在空心化演變過程的分析方面。有學者基于城鄉推力與拉力的轉化作出4個階段劃分[27]。認為在最初的2個階段,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村地區離心力大于向心力,空心村開始成長;而后2個階段,城市人口飽和,逆城市化趨勢出現,城鄉一體化逐步發展使農村區域復興。有學者則提出不同看法[17]。改革開放初期,村鎮區域的集體產業多因土地承包而解體,私營經濟在農村地區缺乏發展空間。農業剩余勞動力出現后,村鎮企業吸納能力卻有限,大部分勞動力外流。在這其中,部分村鎮企業經營不善破產倒閉,鄉村地區招商引資、產業發展出現困難,空心化問題進一步惡化。
1.4 農村空心化的影響
關于空心化的負面效應,有學者指出,建設主體弱化[24,28],農業生產規模萎縮,種植結構發生變化[25],留守群體生存壓力增大[17];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不足,質量下降[25];同時,人口空心化導致家庭結構離散,年輕一代的家庭教育被迫中斷[28],農村組織弱化,阻礙基層自治[9,25,26]。有學者則認為,空心化造成農業產業結構趨向單一,既拖慢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糧食安全出現隱患[8,15],致使農村社會保障供給能力降低[6]。
農村空心化也有正面作用。有學者認為,空心化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加速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7],人口流動使農村人口資源占有量相對增加,有利于農業規模化經營[10]。
2 農村空心化的實證研究
效果評價是空心化實證研究的重點。在對空心村整治意愿的研究發現,空心村整治后收入增加量成了影響村民對整治行為期望的主要因素[30]。而不同的職業的村民對給整治關注重點存在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加,農村居民對于空心村綜合整治的要求逐步降低[31]。
3 農村空心化的對策研究
農村空心化治理的對策主要有4個方面。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加快政府財政投入,引入多元主體與技術手段參與空心化治理[2,9];提升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創新城鄉土地制度與管理方式[5,16];同時,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構筑城鄉平等的公共服務體系[6,7,10]。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13,17]。注重培育特色主導產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資源要素最優配置[31],扶持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創造就業崗位,實現農村勞動力空間、產業與人的配套就地轉移[14]。加強農村人力資源建設。構建職業教育聯合體,培育技術人才與生產人才[19,25];轉變扶貧思路,挖掘地方特色人才,培育脫貧領頭羊[29]。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村“兩委”建設[12,24],同時通過傳統關系網絡聯結與社會資本培育[26],推進協同治理。
4 研究評述
從研究內容看,農村空心化問題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空心化概念界定、表現特征、形成過程以及影響等方面,農村空心化的理論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而在實證研究方面,學者的關注重點則在于空心化測度以及治理效果評價。其中,空心化治理對策是學界關注的核心。但現有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
目前研究多數聚焦于人口流出原因,而對人口回流的討論較少。有學者指出,隨著城市人口膨脹,城市化問題開始凸顯,農村地區的向心力逐漸強于離心力。農村人口回流動力不足。而人力資源恰好是解決空心化問題,維系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劉奉越.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空心化”治理的耦合[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07):40-46.
[2]林善浪,紀曉鵬,姜沖.農村人口空心化對農地規模經營的影響[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04):75-84.
[3]陳坤秋,王良健,李寧慧.中國縣域農村人口空心化——內涵、格局與機理[J].人口與經濟,2018(01):28-37.
[4]張明斗,曲峻熙.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空心化治理[J].農村經濟,2017(12):87-93.
[5]項繼權,周長友.“新三農”問題的演變與政策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17(10):13-25.
[6]馮健,葉竹.空心村整治中的多元有機規劃思路——河南鄧州的實踐探索[J].城市發展研究,2017,24(09):88-97.
[7]謝皖東,田雙清,陳宇陽,陳文寬.基于農戶滿意度的城鎮近郊區空心村綜合整治績效評價——以成都市17個典型村莊419戶農戶問卷調查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06):211-218.
[8]陳濤,陳池波.人口外流背景下縣域城鎮化與農村人口空心化耦合評價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04):58-66,111.
[9]譚雪蘭,于思遠,歐陽巧玲,毛克彪,賀艷華,周國華.快速城市化區域農村空心化測度與影響因素研究——以長株潭地區為例[J].地理研究,2017,36(04):684-694.
[10]周應恒,劉余.中國農業發展大趨勢與新三農發展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17(04):32-37.
[11]萬秀麗.精準扶貧視野下“空心化”農村治理探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7(02):118-122.
[12]薛維然,徐積鵬,張春玲.城鎮化進程中我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7(03):52-53.
[13]楊云善.河南就近城鎮化中的小城鎮“空心化”風險及其化解[J].中州學刊,2017(01):76-80.
[14]陳濤,陳池波.中國農村人口空心化測量指標改進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1):149-155.
[15]胡智超,彭建,杜悅悅,宋治清,劉彥隨,王仰麟.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空心村綜合整治研究[J].地理學報,2016,71(12):2119-2128.
[16]馮健,趙楠.空心村背景下鄉村公共空間發展特征與重構策略——以鄧州市桑莊鎮為例[J].人文地理,2016,31(06):19-28.
[17]向倩雯.農村空心化背景下的農業雇工現狀與特征簡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11):158-162.
[18]王文彬.農村人口空心化背景下三農新困境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6(11):64-66.
[19]楊春娟.村莊空心化背景下鄉村治理困境及破解對策——以河北為分析個案[J].河北學刊,2016,36(06):204-208.
[20]趙明月,王仰麟,胡智超,宋治清.面向空心村綜合整治的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探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6,35(10):1237-1248.
[21]孫曉鵬,劉皆誼.生態文明視域下農村空心化現狀與發展對策[J].農業經濟,2016(10):34-36.
[22]劉銳.空心村治理的困境與出路[J].中州學刊,2016(10):78-84.
[23]劉遠風.農村空心化背景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J].江西社會科學,2016,36(08):211-215.
[24]劉彥隨,嚴鑌,王艷飛.新時期中國城鄉發展的主要問題與轉型對策[J].經濟地理,2016,36(07):1-8.
[25]李定國.關于城鎮化進程中湖北省農村“空心村”治理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6(07):67-72.
[26]鄭萬軍.農村人口空心化下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項目扶貧VS主體培育[J].青海社會科學,2016(03):128-131,137.
[27]劉永飛,徐孝昶.產城互融視閾下的農村“空心化”治理[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05):108-112.
[28]蘇芳,尚海洋.農村空心化引發的新問題與調控策略[J].甘肅社會科學,2016(03):158-162.
[29]張甜,王仰麟,劉焱序,趙明月.多重演化動力機制下的空心村整治經濟保障體系探究[J].資源科學,2016,38(05):799-813.
[30]夏正智.空心村現象的成因及治理對策[J].農業經濟,2016(05):9-11.
[31]劉蕾.人口空心化、居民參與意愿與農村公共品供給——來自山東省758位農村居民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16,37(02):67-72,111-112.
(責任編輯 李媛媛)
收稿日期:2020-10-31
作者簡介:陳哲(1988-),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區域經濟;通訊作者陳紹鷹(1982-),男,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數據庫與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