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作佳 姜濤 李敏 龍皎

摘 要:蚊媒對人們的生活有著很大困擾,不僅叮咬過后的膿包瘙癢難忍,而且還會傳播許多疾病。山地型口袋公園由于其濕度高、光線暗以及不通風等獨特氣象特征使得蚊媒大量滋生繁殖,給公園使用者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和體驗。以貴陽市山地型口袋公園為研究對象,通過實例調研法對代表性的公園環境現狀進行梳理分析,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提出小微公園蚊媒防治性環境營造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蚊媒;蚊媒防治;環境營造;山地型口袋公園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130043
1 相關概念
1.1 口袋公園
口袋公園是呈斑塊狀散落分布的開放式綠地。在城市中經常被大眾遺漏、忽略或成為未利用、未能充分利用的對象。口袋公園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公園的顯著特點是面積小。美國學術界認為口袋公園的面積大小是1~3個宅基地面積;國內的相關學者參考我國《公園設計規范》(GB51192-2016),比較分析得出口袋公園的面積在0.04~1.00hm2[1-3]。在當前快速城鎮化的大背景下,通過在城市中疏解建綠、見縫插綠,將使用價值低下的綠地重構,營造充滿活力的微型公園,對于緩解人地矛盾,豐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1.2 山地城市
山地城市是指城市用地的地勢起伏不平、坡度較大、道路系統復雜,地形斷面平均坡度在5%以上,“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的貴陽市就屬于山地城市的范疇[4]。貴陽市處于黔中高原丘陵中,地面崎嶇不平,呈現出典型的“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山地特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類型,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占城市總面積的90%。
1.3 蚊媒防治
蚊媒不僅制約大眾戶外活動,而且通過叮咬傳播多種疾病,威脅人們健康。蚊和蚋是2類主要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類型。蚊蟲屬于完全變態昆蟲,屬于雙翅目長角亞目的蚊科,迄今為止世界已知種類達40個屬、3200多種。常見引發疾病種類有瘧疾、絲蟲病、登革熱等[5]。蚋類屬于雙翅目長角亞目的蚋科,有19個種類、209多種,可通過刺叮吸血引起皮炎、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等病癥。蚊媒防控是指通過環境治理及化學防治等多種措施,降低蚊蟲孳生率和成蚊密度,給人們提供一個無蚊蟲影響的生活環境[6]。
2 貴陽口袋公園建設的背景
2.1 貴陽市千園之城的建設熱潮
近幾年,我國城市的發展理念逐漸從單一的經濟發展轉變為改善城市環境、注重公眾健康和需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綠色發展。作為貴州省的省會,貴陽市于2015年提出了“千園之城”的建設計劃。該計劃以“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建設為契機,依托“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獨特喀斯特地貌,整合城市公園、森林公園、山體公園、濕地公園、社區公園等,較好地解決了人均公園面積不足,公園建設相對落后的現狀。在“千園之城”項目中,許多小型的山體公園、社區公園等綠地被挖掘開發轉變成為口袋公園,且在項目中占比最大。但經實際調查發現,此類型口袋公園還存在服務設施不足、景觀吸引力低下、蚊蟲影響較大等問題,難以滿足大眾對該類公園的日常使用需求。
2.2 后疫情時代的大健康問題成為焦點
近年來,隨著貴陽城市建設的日益頻繁,加之貴陽脆弱的喀斯特地貌環境,極易造成自然災害的爆發,人地矛盾日益加劇。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更讓國人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構建健康城市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貴陽的城市綠地建設需要融入健康、生態的理念,充分開發利用微小綠地,將其打造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動場地,滿足其多樣化的使用需求。山地城市獨特的氣候與地形條件容易滋生蚊蟲,尤其在夏季,成為制約游人使用的重要限制因素,大大降低了游客的生理和心理體驗度。因此,蚊媒防治對于小微綠地的景觀營造至關重要,是體現小微綠地生態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3 貴陽市山地型小微公園環境現狀分析
3.1 研究地域特征
貴州省地處中國西南部的云貴高原,其占地面積的92.5%為山地和丘陵,屬于亞熱帶濕潤地區,夏熱冬冷。貴陽是山地省貴州省的省會,群山環繞,自然山體眾多,具有獨特的“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特征。貴陽的氣候條件適宜蚊蟲的發展,自古就作為瘴癘之地,是蚊媒傳染病的重災區。
3.2 城市公園建設現狀
根據調研統計,目前貴陽市的公園總數量達到1260個,其中小微公園的數量為653個,占比52%。貴陽城市公園的建設特點:亞熱帶濕潤氣候使公園的植物種類豐富,鄉土植物眾多;地形變化大,平地、緩坡、陡坡等形成豐富的游憩空間;小微公園占比達到50%以上,其遍布于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動范圍內,但整體使用率偏低。
3.3 貴陽市小微公園環境現狀
貴陽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使得大部分小微公園具有山地型特征,其由原先未開發的中小型自然山體轉變而成,原生環境條件優良,自然植被較為豐富,可以聽到鳥鳴、樹葉沙沙作響等聲景觀。這類公園在道路兩側設置有桌椅、亭廊等休憩設施,亦設有垃圾箱、公廁、指示牌等基礎設施,夏季公園內外溫差可達2~4℃,空氣較清新,但總體來看,其使用率相比其它類型的公園較低。其原因在于過于濃密的植被形成較為幽閉或不透光的林下空間,給人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其環境條件也容易滋生蚊蟲,容易造成游客蚊蟲叮咬,不宜長期停留。另外,公園對于夜景的考慮不足,設置的照明裝置較少,傍晚或陰沉的天氣下容易造成昏暗的感覺,增加公園的安全隱患。
4 小微公園蚊蟲防治性環境營造策略
4.1 合理組景,營造開合有致的游憩空間
植物和水體是公園造景的重要元素,但其構成的水體景觀或郁閉的植物景觀容易造成蚊蟲滋生,成為蚊媒傳染病的重要傳播場地。為減少蚊媒傳染病的發生,植物造景可優先選用柏科、木蘭科、樟科、豆科等可散發出驅避蚊媒特殊氣味的植物種類,通過將其與其它植物進行合理搭配,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蚊媒對游客游憩的影響。另外,在對處于主要游憩空間的植物的選擇上,大喬木宜選用高孔隙率、葉片疏散的植物,中小喬木宜選用可以散發驅避蚊媒氣味的植物,灌木和地被植物則選用葉片光滑、不易積水的植物(如菊科、豆科植物等),通過合理搭配和一定郁閉度控制,構建開合有致的游憩空間。對于水景景觀,可在水景中增加可以吸引鳥類、蜻蜓等蚊蠅天敵的水生植物(見表1),投放喜食蚊蟲的魚類、蛙類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增加涌泉、跌水等動態水景設施和過濾水質設施,以起到增加溶解氧,改善水體水質的目的。
4.2 科學營造燈光,滿足景觀和滅蚊需求
燈光景觀的設計可以使得場地富有生機與活力。山地型小微公園的燈光環境要結合不同的空間類型和使用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其燈光的設計場地主要分布在公園各出入口、臺階和道路兩側處、各類游憩空間中。在入口處,可以將燈具和出入口標志物結合,采用暖色系燈光,增加游客對公園的感知;道路兩側可以將驅蚊燈與園林小品結合,使其發揮多功能的作用;道路的臺階底部可以安置地燈,從而削弱山地型公園帶給人的陰暗感受。此外,還在亭廊、健身器材等處安置驅蚊燈或設置外部發光內部加熱式的園林小品,小品內部可以使用具有驅避蚊媒且對身體有益的蚊香或香薰等,從而達到驅避蚊媒,增加身心健康的目的。
4.3 引用新技術,改善公園排水系統
積極控制蚊蟲孽生的新技術,改善公園排水系統,減少蚊媒傳染病的傳播。如可以在公園道路兩側設置鵝卵石排水系統,雨季可以實現迅速排水,減少道路空間的蚊媒數量。還可以在下水道的蓋板下,套上一個黑色的塑料防蚊罩,在不影響排水的前提下,減少蚊蟲在下水道產卵繁殖的機會,從而降低游客游憩時被蚊媒叮咬的頻率,促進游人入園游憩,提升小微公園的使用價值。
4.4 加強公園維護與管理,改善公園衛生條件
蚊媒最容易滋生于臟亂差的環境中,垃圾以及各種廢棄物是蚊媒棲息的最佳選擇。通過調研發現,貴陽市許多小微公園目前已無人管理,環境臟亂,公園整體表現出廢棄狀態,無游人游憩。當地政府應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用于管理或鼓勵當地群眾自發的對公園進行維護,定期對公園內部進行打掃清理、在綠地內噴灑藥物、清除積水等。此外,公園還應多處設置以保護環境、減少蚊媒傳播等為主要內容的宣傳牌,呼吁游客將在游憩中所產生的垃圾自行處理。通過上述多種手段從而實現控制蚊媒的目的。
5 結語
山地型口袋公園的蚊媒防治可以提高游客游憩的體驗感與人體舒適度,從植物配置、燈光設計、排水設計以及公園的維護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減少蚊媒對游客游憩影響的基本策略。在此基礎上,通過合理的景觀營造和空間設計充分發揮公園的綜合服務價值,使得公園能夠真正成為周邊居民日常休閑、娛樂、健身和游憩的最佳場地。未來如何立足場地條件,構建特色山地型小微公園的蚊媒防治景觀模式,將是業界、學界和公眾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素君.初探口袋公園[J].居業,2020(05):52-53.
[2]汪麗君,劉榮伶.大城小事·睹微知著——城市小微公共空間的概念解析與研究進展[J].新建筑,2019(03):104-108.
[3]陳婷婷,王東瑋,施富超,孫寶騰.我國口袋公園研究及應用現狀[J].中國園藝文摘,2017,33(02):81-83,149.
[4]史肖蒙.山地城市的形態與山地、河流的關系——以貴陽市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11):125-126.
[5]冷培恩,高強,劉洪霞.公共環境治理與蚊媒控制[J].上海預防醫學,2016,28(10):687-692.
[6]呂慧,趙紅紅.減少蚊患的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相關研究綜述[J].風景園林,2016(02):114-118.
(責任編輯 周康)
收稿日期:2020-10-17
基金項目:貴州大學引進人才項目(項目編號:貴大人基合字(2018)50號);2016年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出國留學項目(項目編號:201606910098)
作者簡介:胡作佳(1995-),女,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山地城市與綠地規劃建設;姜濤(1987-),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海綿城市與綠地規劃建設;通訊作者龍皎(1968-),女,研究員。研究方向:園林工程、市政工程監理及植物引種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