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林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高度重視教育,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優秀、樸實的教育哲理。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發展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有一定的啟迪作用,還有利于培養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關注學生主體性對教師教學工作的啟迪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有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教師是絕對的權威,不允許他人質疑,學生只是被動接收知識,缺乏一定的參與感,課堂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這樣的教育理念:教育要從實際出發,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要讓學生發揮出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這一理念與新課改要求不謀而合,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給予學生相應的尊重,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明白讀書是為將來的自我發展做準備,而不只是為了得到家長、教師的肯定。除此之外,教師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知道學習、做事、做人的方法,培養健全的人格。
為了讓學生發揮出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在教學《樹和喜鵲》這篇課文時,我利用低年級學生好奇心比較強的特點,從課題引導學生質疑:“讀了課題后,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很快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他們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逐步深入。
二、生活教育對教師教學工作的啟迪
知識體現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技能,最終也會由學生應用于生活中,成為國家建設的一部分。由此可見,生活與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受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師教學時,通常會忽視生活與教育的聯系,單純地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可以讓學生儲存很多知識,但是學生無法將其靈活應用,遇到問題時不知道從何下手。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而這種教學方式只達到了“教書”這一目標。那么應該怎樣“育人”呢?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他將生活與教育掛鉤,并提出生活是教育的根本,兩者互相推進、互相適應,教育不能脫離實際生活。
在教學“家鄉的春”的寫作時,我先布置學生利用假期到戶外切身體會春天的各種景色,并給學生提供了一些資料,如嫩綠的小草、發芽的柳樹、碧藍的天空、耕耘的農民等,引導他們感受春天的溫度。上課時,我用多媒體播放各種春天的景色和音樂,讓學生體會。這樣一來,春天的美和溫暖之感都能夠在學生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學生的寫作思路也會越來越清晰。最重要的是這一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學“寫一種水果”作文時,與其講得頭頭是道,倒不如把課桌變成餐桌,課前教師多準備幾種水果或讓學生自己準備喜歡吃的水果。課上,學生通過觀察各種水果,聞一聞、削削皮、嘗一嘗,在品嘗水果大餐中積累了生活經驗,學到了知識,增添了學習樂趣,寫作思路也會越來越清晰。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課堂的主導者與組織者,教師的自身習慣、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知識儲備,開闊眼界,豐富知識面。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主動學習、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教育技術,主動了解學生的特點與思想變化,并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教師要遵循生活教育理念,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發現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方法。在教學結束后,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生活與學習融會貫通。
三、創造教育對教師教學工作的啟迪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創造教育”理念大大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改變了教學方式,解放了學生思想,使得教育工作更上一層樓。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生活環境、遺傳因素的不同使得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存在一定差異,只有給予學生學習自由,讓學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大膽交流、設疑辯難,才能讓學生更加全面、詳細地掌握知識。不過也正是因為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因材施教與由學而教的理念,它們都是創造教育的一部分。
低年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僅好奇多問,還會積極勇敢地嘗試,他們喜歡用最敏感、最直接的方式來感知周圍的事物。學習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后,我知道創造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我放棄了過去讓學生邊讀邊想或進行課本劇表演的教學方法,而是給學生半瓶水和石子,讓他們親自動手體驗。學生在動手實驗后得到的收獲遠比講、讀、想來得多。
根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創造教育”理念與教育改革的要求,我覺得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1.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學生的想象力要比成人更加豐富,創造力也比成人要高。教師在教學中不要過多地打壓學生的思維與想法,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給予學生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注重因材施教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天資特點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3.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需要將教與學的關系處理好,要遵循由學而教的理念,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為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打好基礎。
教師要適時重溫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找尋陶行知先生提供的教學新思路與教學新方法,并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不過,每個班級的情況不同,教師要結合本班級的情況、學生的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將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念融入到教學中,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