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質教育的融入可以為高中美術課堂增添更多活力,能夠讓美術課教學的開放程度更高,并且更加有助于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高中美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課堂做更好的整體規劃與設計,并且不斷拓寬課程教學的維度。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課程學習感受與體驗,結合知識教學有效地融入對學生審美感受力和美術鑒賞力的培養。
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素質教育背景下的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當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美術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專業的理論知識,還要通過各種開放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美術鑒賞力。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更多開放化的活動方式,并且注重課程教學的延伸與拓寬,讓學生有機會了解更多豐富的學習素材和資源,推動學生綜合學科素養的提升,有效實現美術課程教學目標。
通過美術教學,教師應當讓學生體驗創作美術作品的過程,提升學生的美術技能與素養,引導學生參與文化藝術的傳承與交流,培育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感知與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比如在教學《追尋美術家的視線——美術家表現世界的獨特方式》這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列舉一兩個偉大的藝術家,給學生介紹他們的生平,并引導學生賞析他們最重要的作品。在分析作品時,教師要注重學生審美感受力的激發與培養,引導學生從多樣化的角度和層面解讀美術作品,看到作品的重要藝術價值。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收獲,既是對學生綜合學科素養的鍛煉,也會讓學生獲得更加多樣化的課堂學習體驗。
讓學生具備更好的審美感受力。
進入高中階段后,美術課的教學要求逐漸提升,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學生在課堂上會看到各種經典的藝術作品,接觸文藝史上偉大的大師們的創作。大部分學生在剛剛開始賞析這些作品時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或者是容易產生誤讀。對此,教師要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多從賞析的視角給予學生引導。這會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收獲更豐富,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審美感受力也會得到鍛煉與提升。
美術作品貼近生活,源于自然,是對客觀世界和自然萬物的真實寫照。美術教學要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所處的社會階段,了解其與自然生活的聯系,了解畫家為何而畫作。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藝術家無不是從現實世界中汲取養分,對美進行傳承、創新與發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創作出有價值的藝術作品。
比如在教學《變化中的審美——社會審美標準與藝術創作的關系》這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列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范例,引導學生研究藝術家創作歷程中發生的一些風格流變,結合藝術家的經歷對這些變化進行分析,帶給學生思考與啟示,讓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得到很好的建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會產生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
讓美術教學走入日常生活中。美術課程的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要想進一步強化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教師需要讓美術教學走出課堂,走入日常生活中。教師首先應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與體驗,善于發現,這對學生審美感受力的形成很有幫助。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重要的課外書籍,豐富自身的背景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學科素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周邊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參觀,讓學生看到那些偉大的藝術品和美術作品的實物,并且給學生講解賞析的方法。
讓美術教學走入生活有很多方式。比如,在課前,教師可讓學生閱讀美術名家的相關書籍,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經歷,引發學生對其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作品的內涵。教師也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校內外的美術比賽活動,讓其體會美術作品的美感,開闊視野,增強藝術的價值認同和體驗認同。此外,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多參觀一些有代表性的博物館和展覽館。
比如在教學《走進博物館——如何參觀博物館》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具體的參觀經歷,給學生分析參觀博物館的有效方式,讓學生將理論知識加以運用,豐富自身的美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