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江蘇 連云港 222002)
側臥位是一種較常見的手術體位,側臥時皮膚受壓面積小、壓強增大,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皮膚受壓后局部會出現缺血、缺氧癥狀,加上麻醉藥和操作刺激改變了機體正常血運,進而造成皮膚破損、壞死、感染[1]。此外,患者免疫力低、環境潮濕、術中摩擦等均增加了壓瘡的風險[2]。為此現探討針對性護理對側臥位長時間手術中急性壓瘡的改善情況,詳述見下:
將我院在[2018年01月,2020年03月]間收治的長時間手術治療患者(n=80),入院時按順序編號,計算機“隨機”均分2組,40例/組。對照組:男/女=22/18例;年齡區間[23,65](平均:45.93±7.24)歲;體重區間[46,74](平均:62.85±10.03)kg;左側臥/右側臥=25/15例。觀察組:男/女=20/20例;年齡區間[24,63](平均:44.71±7.27)歲;體重區間[45,75](平均:61.94±9.88)kg;左側臥/右側臥=24/16例。該研究已獲取我院倫理會的評審和批準,比對2組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
入選標準:①術前無壓瘡者;②意識清晰、無精神障礙者;③了解本次實驗并簽字者。
排除標準:①不愿意配合本次試驗者;②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心電圖異常者;③存在手術禁忌癥者。
【對照組】-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護理:①采用Waterlow 評量表,對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皮膚情況對壓瘡的危害因素進行評估,依次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隨后對患者進行健康宣講,讓其了解麻醉方式、手術體位及相關注意事項。②凝膠墊保護:依據體型選擇貼合度、彈性俱佳的凝膠墊,頭部用開放式頭圈,將肘關節和肩峰維持在同一水平,上側臂固定于墊子架上,下側手臂放置圓形墊子,使兩只手臂與身體呈小于90°的角;胸部、腰間、骨盆均放置凝膠減壓墊,兩腿間夾一方墊,對髖部進行固定。③體位變換與按摩:術中密切關注受壓處的膚色和溫度變化,一旦出現潮紅、腫脹等情況,在不影響手術的前提下,小幅度(5~10°)調整體位,適當按摩受壓部位加快血液循環。④保溫護理:提前將手術室溫度調至22—25℃,以恒溫毛毯(約28℃)進行保暖,腳部套上腳套;保護患者的隱私,減少不必要部位的暴露;術中所用的輸液體、沖洗液均提前預熱,術后用加熱、消毒后的無菌袋鹽對切口周邊進行熱敷。術后及時復溫。
統計2組患者術后壓瘡情況和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SPSS24.0,壓瘡率和滿意度均用“n”、“%”表示,并行“x2”檢驗;當P于(0,0.05)內時差異有意義。
如表1:對照組I期發生率25%(10/40)、II期壓瘡率10%(4/40)均多于觀察組的7.50%(3/40)、0%,護理滿意度82.50%(33/40)低于觀察組的97.50%(39/40)(P<0.05)。
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褥瘡”,是一種常見的手術并發癥,約66.0%的患者術后會發生壓瘡。手術壓瘡發生于術后數小時到6d間,術后2d壓迫部會有些許紅斑,隨后轉化成淤斑,隨著組織損傷加重,局部還會出現水泡、表皮脫落,初期損傷后的6d就會有組織壞死的跡象[3]。術中壓瘡多由深(肌肉和皮下組織)至表面(真皮和表皮),見于骨隆突起處,I期、II期壓瘡多會在1d內好轉,但部分可在數小時惡化成III、IV期[4]。
本文術前對患者進行壓瘡評估,了解潛在的危害因素后針對性制定護理方案,通過凝膠墊對壓迫部位實施保護;術中以小范圍的體位調整和按摩緩解局部壓迫、促進血液循環;再通過恒溫毯保暖、沖洗液預熱進行保溫護理,避免低溫降低血流速度,全方位的預防措施有效規避潛在風險的發生[5]。從實驗可知,術后觀察組壓瘡顯著低于對照組,且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較對照組高(P<0.05)。
因此,針對性護理可預防側臥位長時間手術造成的急性壓瘡,建議常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