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影

一個發生在疫情期間的故事讓不少人流下眼淚:一個武漢女孩的母親感染新冠肺炎去世。母女先是被病毒隔離兩端,然后是生死相隔。女兒拉著哥哥跪在路邊,看載著遺體的車去往殯儀館。此后,在病房照顧母親的父親也感染病倒。
這個故事不到一周遭遇“反轉”。網友挖出了這個女孩在幾個網絡平臺上的生活記錄,發現她曾對醫護出言不遜,在母親住院期間還看過一部網劇。他們斥責她:真的關心媽媽,為什么不陪護?辱罵她的評論轉發上千條。
但,除當事人外的任何人都很難判斷這個女生是否在母親病危期間盡到了做女兒的全部責任。甚至,她可能不算個好女兒,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好人”。即便如此,她的家庭悲劇是真實的,且悲劇根源與她無關。
人們為他們一家流下的眼淚是真實的。永失至親的傷痛觸動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當人們越過數字,看見它背后的人和家庭,會想到自己的親人和家庭——平凡的,吵鬧的,總有這樣那樣不盡如人意的,也是無法割舍的,一旦失去會在心靈上燒灼出空洞的。
當我們還是小朋友,聽故事時會反復詢問: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一旦確定了,我們就能決定接下來的態度:好人幫好人,好人罵壞人。現在第3種答案出現了:她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壞,她就是一個普通人。那么小小的孩子會疑惑起來:我該把自己擺在哪兒呢?
孩子的世界是光滑的,連氣泡都沒有。受害者無辜如白紙,英雄的光芒里則容不下一絲私心。
然而成人世界不是這樣的。有人投入全部心血幫助弱勢群體,同時偏執于自己的理念甚至會違背受助者本人的意愿;有人鉆營雞賊放不下蠅頭小利,但也是極力托舉整個貧窮家庭的父親。
在這個復雜的世界里,軟弱與堅強是同時存在的。被隔離在家中的市民有權在微信群里憤怒,也會在黑夜里與見不到面孔的陌生人組成小區大合唱為城市加油。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語言習慣消解著復雜,我們的環境常被粗暴的標簽控制:“吃瓜”“反轉”“洗白”“帶節奏”……社交網絡濃縮生命的狀態,熱搜則濃縮社交網絡。鮮血淋漓的細節被剝離,只剩下一具骨架,一條談資,一個“瓜”。
粉圈思維的影響力在無限擴大,經過認定的“自家”人會收獲無限的溫暖、力量和愛,等待“對家”的則是網絡暴力和人肉搜索。沒有中間地帶,不是粉,就是黑。
下次描述一件事時,請試著不用任何標簽,老老實實有啥說啥。簡單的標簽無法概括生命的復雜。不要小看語言。殖民時代,侵略者精神統治的有力武器,就是剝奪當地的語言。語言構筑著我們的世界,它越是真實豐富,我們的視界就越是清晰明亮。
把故事里的角色當人看,別架高他們滿足理想世界的幻想。刻苦攻關的科研工作者有權利獲得高報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也會累會哭……
普通人,幫幫普通人。武漢城郊的農民一路問路到市里的酒店,給援漢的醫療隊送來蔬菜。外賣小哥從一份藥物訂單判斷出買家有自殺意圖,小心周旋阻止。有人的小貓因為封城得不到救治,陌生人寄去藥品……
轉一轉求助信息不算“蹭流量”。先不去質疑動機,哪怕真的被騙,也好過錯過,為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增添一點微小的砝碼,不要輕賤自己的同理心。憤怒、哭泣,都在強化我們作為同胞共同擁有的部分,我們的情感和記憶。
這就是屬于普通人的,復雜的、寶貴的善良。
(摘自“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知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