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運璞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特檢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心房顫動作為臨床的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在普通人群發病也達到1%~2%。而且由于它的陣發性和發作時間很短,而很難進行捕捉到,患者只有在發病期間拍攝心電圖才能記錄下它發病時的病理改變。因此現在臨床上多采用動態心電圖來進行捕捉、診斷心房顫動以提高房顫的檢出率[1]。現為了研究超長時程動態心電圖在診斷新房顫動的價值評價,研究了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進行過超長時程動態心電圖的患者100例,現報告如下。
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了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進行過超長時程動態心電圖的患者100例,根據患者的動態心電圖使用情況平均且隨機的分為5 組分別是1d、2d、3d、5d、7d,一組20例。其中1d 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54~75歲,平均(55.13±6.43)歲;2d組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53~76歲,平均(54.13±5.71)歲;3d 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54~76歲,平均(54.73±5.73)歲;5d組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55~75歲,平均(56.17±5.49)歲;7d 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53~76歲,平均(56.56±5.39)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本次的研究。⑵患者都是首發的腦缺血性腦梗患者。⑶患者無心肺等實質器官的病變。⑷患者均耐受動態心電圖診斷。
二、方法 各組患者均使用動態心電圖記錄盒來記錄患者實時的心電圖記錄,選擇DCG-512型12 導聯HOLTER 動態心電圖記錄盒。要求患者每3d 來1次進行數據的記錄,直到患者的動態心電圖檢測結束。在檢測期間要指導患者進行合適的生活活動,避免過度刺激;若患者身體出現異常要及時的去醫院觀察,排除不良因素后,繼續監測[2]。
三、觀察指標 觀察各組患者超長時程動態心電圖房顫、二度房室傳導阻滯、頻發性早搏、以及ST-T 段的改變。
四、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定性數據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設置為α<0.05,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通過對比發現1d、2d、3d 組的各項指標與5d 組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前3組與7d 的各項指標相比差異明顯(P<0.05),而1d、2d、3d 3組的各項指標比較則無明顯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 論 對于有房顫的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幾率遠比無房顫的患者幾率高的多,在所有腦卒中的患者中由房顫引起的大約20%,因此房顫受到了心血管醫生的特別關注,對于如何的檢控,診斷出患者存在房顫受到特別重視。如若發現患者存在房顫則可以對癥治療,控制房顫的發生,也能夠減少患者發生腦卒中的概率,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復發率、致殘率、致死率[3]。
由于患者發生房顫大多是突發且隱蔽的,患者有的甚至不會出現任何的異常,對于患者進行常規的心電圖的檢測也查不出任何的異樣。對于房顫臨床上采用脈搏檢查、血壓監測儀(BPMs)非十二導聯心電圖、智能手機應用程序但操作起來不方便,而且還是需要心電圖來做最后的確認。因此臨床上研究超長時程的動態心電圖對于心房顫動的診斷價值[4]。通過對比發現1d、2d、3d 組的各項指標與5d 組的對比,檢出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前3組與7d 的各項指標相比,檢出率較低,差異明顯(P<0.05),而1d、2d、3d 3組的各項指標比較則無明顯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說明,需要大概5d左右的超長時程動態心電圖能夠最好的檢控并檢測心房顫動的發生[5]。

表1 各組患者心電圖房顫情況
綜上所述,使用動態心電圖的時間越長,越能夠明確的監控心電圖發生房顫、二度房室傳導阻滯、頻發性早搏、以及ST-T 段的改變,更加全面的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態,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合理的安排,為臨床治療提供更為可靠的資料,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