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顧正娣
(1.河海大學,江蘇 南京210098;2.南京審計大學,江蘇 南京211815)
20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1]當前,在全面脫貧向鄉村振興的轉型關鍵時期,如何有效銜接成為2020年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目前,對于鄉村產業發展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兩個背景:一方面基于脫貧攻堅。喻嘉等提出資本嵌入與內生是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2]。劉建民提出依托金融扶貧政策,優化金融扶貧資源配置是推動產業經濟發展重要手段[3]。許翔宇建議大力發展貧困地區農產品供應鏈推動經濟產業發展[4]。張琛等提出通過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和提供社會化服務兩方面作用打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5];另一方面是基于鄉村振興。姜長云提出產業體系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6]。石會娟等提出城郊類鄉村發展城市配套服務、文化創意、旅游服務實現鄉村振興[7]。姜松等提出拓展農業價值鏈促進鄉村產業振興[8]。石洪斌建議構建人力資源支撐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人才市場是產業振興的關鍵[9]。脫貧攻堅為農村的發展“托了底”,但距離鄉村振興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依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產業發展作為指引方向的路牌,既不能延續脫貧攻堅的標準。也不能簡單套用鄉村振興的指標和要求,需要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引導路徑。目前,產業發展在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型階段的研究還不多,而這些問題恰恰是今年全面脫貧決戰決勝與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
基于此,文章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對轉型期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實踐基礎進行分析,通過文獻挖掘和專家評價的方法設計產業發展的評價指標;二是用AHP 與灰色理論組合構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模型;三是以國家級貧困村五愛村為樣本,對轉型期產業發展的現狀進行評價,提出可供參考的發展路徑建議。
精準脫貧旨在根據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致貧原因,有針對性的采取幫扶措施,徹底消除貧困因素,建立長效發展機制。通過發展產業、轉移就業、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補償、易地搬遷、社會保障、危房改造等具體脫貧路徑,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總體目標。鄉村振興旨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通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0]。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是地域發展演化的兩個重要戰略階段,產業發展作為脫貧與振興的關鍵環節與主要動力,在轉型期間體現了緊密的邏輯性,如圖1 所示。

圖1 戰略轉型期產業發展邏輯圖
(1) 發展目標相同,實現階段不同
從脫貧到振興都是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奮斗目標,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莊嚴承諾,時刻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直接體現。產業發展作為主要推動力,目標和發展方向是一致的。然而,事物的發展必須遵從發展規律,脫貧攻堅作為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關鍵抓手,產業發展的重點在于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根本問題,在城鄉統籌的基礎上,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保障。鄉村振興作為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踐要求,產業發展的重點在于緩解相對貧困的基礎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提供保障。不同的發展階段,賦予產業不同的使命與擔當。
(2) 發展導向相同,實現動力不同
精準脫貧主導下的產業發展重在補齊農村經濟發展的短板,是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支撐。在鄉村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產業發展更多的是依靠社會的幫扶和對口援助單位的支持。鄉村振興主導下的產業發展重在實現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是對精準脫貧階段的鞏固和深化,政府不再作為幫扶主體,在政策上繼續大包大攬,而是通過激發內生動力,讓農村結合當地產業特色主動出擊,依托結構上的優化、產業鏈的延伸、規模上的擴大等方式,為產業可持續的內生發展提供保障。2020年是全面脫貧的收官之年,為了防止幫扶政策變化導致“懸崖效應”,三到五年的轉型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時期,如何抓住轉型期的“制度紅利”,變被動幫扶為主動作為,變“我要脫貧”為“我要振興”,產業發展極其關鍵。
(3) 發展主體相同,實現對象不同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階段,雖然廣大農民是面向的主體,但是實施的對象側重點有所不同。在脫貧攻堅階段,實施的對象主要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產業獎補、公益性崗位等優惠的政策和福利只面向貧困戶,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主要考核指標就是帶貧益貧的效果體現。在以脫貧為目標的關鍵時期,這些政策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也容易引發村域內“不公平”的聲音。鄉村振興階段實現對象是所有鄉村和農民,不再有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之分,政府更多的是引導和發揮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全社會參與,共同推動共建農村現代化。
(1) 統籌三種關系,脫貧與振興兩不誤
脫貧攻堅讓貧困村徹底甩掉了貧窮的“帽子”,但是相對于鄉村振興的標準來說,依然存在基礎薄弱,發展滯后的短板。在轉型發展的期間,需要統籌兼顧好三種關系。一是傳統農業保障與特色農業發展的關系。農業發展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的關鍵,基于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情況,為保障糧食安全,在鼓勵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統籌考慮傳統農業發展,實現穩增與高質結合發展的路徑;二是產業引導與產業扶持的關系。在脫貧攻堅戰中,產業扶持獎補政策作為轉移性收入的一部分對貧困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轉型期間,從穩定收入防返貧的角度應繼續鞏固產業扶持政策,同時加大對二、三產業的引導,逐步推動產業振興發展;三是環境整治與補償機制的關系。生態保護、環境整治是解決短期扶貧與長期發展的問題。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價值潛力遠大于農產品本身,但這需要農民自身素質觀念的轉變過程,通過補償機制的引導和過渡,提升村民的獲得感。
(2) 樹立產業導向,現實與目標不脫鉤
轉型期間夯實產業發展的基礎很重要,但樹立產業發展導向更加關鍵。一是樹立農業現代化導向。無論傳統農業發展還是特色農業發展都離不開現代化、信息化支持。轉型期間可以引導村民依托農業大數據了解種養方向,引入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提高效率;二是融入平臺化發展導向。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了寬泛的渠道,從國家供銷社建立的“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教育部的“e 幫扶”、京東、天貓建立的扶貧館,都為轉型期間的農產品銷售提供了契機。三是產業融合導向。三產融合發展是產業振興的現實路徑,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資金獎補政策,引導村民發展農旅融合項目、農產品加工項目等,逐步推進轉型期間農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3) 把握適度原則,平衡與發展可兼顧
產業發展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戰略轉型期間,依然需要注意對適度原則的把握。對于剛實現整村脫貧的地方,應側重夯實產業基礎,以促增收防返貧作為工作重點,產業融合發展作為導向逐步推進;對于具有一定的經濟、資源基礎的后精準脫貧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加快產業融合推進力度,借助政策紅利,盡快實現鄉村振興。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采用不同的標準和策略,踐行因人因地因業的產業興旺之路。
在對文獻的收集整理中,沒有可供直接借鑒的轉型期產業發展評價指標。課題組檢索中國知網分別以“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作為主題詞,并含“產業”篩選得到100 余篇CSSCI 期刊文章,通過計量可視化分析生成主題詞分布,在剔除與研究目的關聯性較小的詞,并對相近詞匯進行合并匯總后得到“產業結構”、“發展方式”、“產業融合”、“產業基礎”四個一級指標。通過人工閱讀的方式,將一級指標對照原文本進行分類,并結合轉型期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實踐基礎,歸納出12個二級評價指標。具體見圖2。

圖2 轉型期產業評價指標體系
地域條件不同和發展水平不同,造成轉型期間產業發展的評價存在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尤其是對模糊性的考評因素,無法客觀、準確的進行衡量與評估。而灰色理論是一套專門用于解決信息不完全系統的理論與方法,能較好地解決難以量化的問題。因此,文章將灰色理論應用于轉型期產業發展評價具有一定的現實優勢。
灰色綜合評價的前提是計算不同評價指標的權重,并通過權重體現并影響各個指標之間的關系。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將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法,針對決策者的經驗,利用定量方法客觀地體現定性的指標,使應用效果顯得更加科學合理[11]。所以文章采用AHP 與灰色理論相組合構建評價模型。
(1) 在模型運用中利用AHP 確定不同層級指標的權重
第一,根據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各級指標之間兩兩比較進行評價。
第二,根據四個一級指標的兩兩比較和不同二級指標的兩兩比較,分別構建轉型期產業發展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判別矩陣,求出轉型期產業發展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向量。其中,φ=(φ1,φ2,φ3,φ4)和φi=(φi1,…,φij)。
第三,根據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向量,通過權系數的合成,求出所有二級指標相對于目標層指標的權重向量。其中,ηi=(ηi1,…,ηij)。
(2) 多層次灰色綜合評價模型在轉型期產業發展綜合評價中的運用
第一,劃分指標的評價等級標準,確定評價樣本矩陣。
根據指標的優劣,將其分為“很好、較好、…”n 大不同等級,并指出不同等級對應的評分值范圍段。
邀請p 名專家參加評價工作組,根據評價等級標準對措施層各指標進行評分,構建出轉型期產業發展的評價樣本矩陣Mk:

第二,確定評價灰類,計算受評對象的灰色評價系數。
令評價灰類序號為e,e=1,2,…,n。可以確定不同灰類的灰數,并確定其白化函數fe(mijk)。
令yijk表示評價指標Cij的第e個評價灰類的具體灰色評價系數,則有:

令yij為受評對象Y 屬于不同評價灰類的總灰色評價數,可知
第三,確定灰色權向量及權矩陣。
每名專家對受評對象的措施層指標Cij主張不同灰類。將第e個灰類的灰色評價權記為mijk,將受評對象Y 的評價指標Cij對于各灰類的灰色評價權向量記為mij。則有,

其中,n 代表n個不同評價灰類。
利用計算出的措施層指標Cij對于各灰類的灰色評價權向量結果,進一步確定準則層指標Bi的灰色評價權矩陣Mi。

第四,一級和二級灰色綜合評價。
根據灰色評價矩陣,對受評對象Y 準則層的幾個指標分別進行一級綜合評價,結果記為Ri。同時,根據準則層指標的綜合評價結果Ri得出目標層指標A 的總灰色評價矩陣,結果記為R。利用得出的目標層指標的總灰色評價矩陣,計算出受評對象Y 的準則層指標轉型期產業發展的綜合評價結果,記為D。
具體結果為:

假設G 為各評價灰類等級值化向量,最終可以計算出該受評對象Y 的轉型期產業發展的綜合評價值Y。具體表述為:

根據轉型期產業發展的綜合評價值確定產業發展狀況,等級越高則產業發展現狀越好。
五愛村位于陜西省安康市西南部,地處秦嶺、巴山之間,屬淺山丘陵地貌,距石泉縣城15 公里,村域面積17 平方公里。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共計809 戶2727 人。五愛村目前剩余貧困戶19 戶36 人,2018年全村農民人均存收入達到15528 元,于2018年底實現整村脫貧。五愛村交通便利,北通316 國道,南連十天高速;文化底蘊厚重,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中提到的國家一級文物西漢時期“鎏金銅蠶”便發掘于毗鄰的譚家灣村,五愛村目前已經納入石泉縣重點打造的“金蠶小鎮”項目規劃。村里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基礎,現有省級農業園1 家、省級龍頭企業1家、專業合作社2 家,主要發展的產業有辣椒、核桃、丹參等。村里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潔,2019年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五愛村實現整村脫貧是沒有任何懸念的,但是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還要繼續前行。村里青壯年人口以外出務工為主,留在村里的勞動力偏弱,耕地用于種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滿足村民的生活需求,第二產業發展薄弱,僅有幫扶單位援建的一座食品加工廠,且尚無品牌產品推向市場。村里打造了荷塘月色等旅游景點,但是缺乏特色,餐飲住宿僅靠幾家民宿維持,呈現低端重復的第三產業現狀。五愛村地理位置優越,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也存在轉型期間的共性問題,因此作為課題組研究樣本。

圖3 AHP 專家調查問卷第2 層要素實例
(1) AHP 調研問卷的生成
根據設計的評價指標,利用YAAHP 軟件設置并生成AHP專家調查問卷。具體的重要性衡量尺度分為9個等級,通過對同一層次不同影響要素之間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以AHP 調查問卷中的“轉型期產業發展”的相對重要性為例,具體見圖3。
(2) 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
邀請7 位專家填寫調查問卷。在回收有效問卷后,對不同層次定性指標的重要性進行量化,然后進行不同指標的兩兩比較,最終確定不同層級指導的判別矩陣[12]。
第一,確定一級評價指標的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首先,構建轉型期產業發展的一級指標的判別矩陣:

其次,根據該判別矩陣求解得出一級指標的對應的權重向量如下:

然后,計算最大特征根λ 和一致性檢驗CI,對一級指標的權重向量進行可靠性檢驗。

可以計算出CR=0.0302<0.1,結果表明一級指標的判別矩陣符合一致性檢驗的標準。所以通過其所獲得的權重向量具有相應的可靠性。
第二,確定二級評價指標的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首先,構建轉型期產業發展四個一級指標對應的二級指標的判別矩陣為:



表1 轉型期產業評價指標體系權重表
進一步通過對B1、B2、B3、B4四個判別矩陣的求解,以及一致性檢驗,獲得二級指標的權重表,見表1。
(3) 多層次灰色綜合評價模型對轉型期產業發展進行綜合評價
第一,劃分指標的評價等級標準。根據具體指標的優劣,將其分為“很好、較好、中等、較差”四大等級,并指出四個等級分別對應的評分值范圍段。
第二,確定評價樣本矩陣。
課題組邀請了包括五愛村所在池河鎮業務領導在內的7 位專家參與評價工作,結合五愛村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評測,按照不同的評價等級標準對措施層所有指標進行打分,構造出轉型期產業發展的四個評價樣本矩陣。

第三,計算轉型期產業發展的綜合評價值。
計算傳統農業的灰色評價系數:Y11=(6,7.4286,3.2,0)T
計算獲得傳統農業指標的灰色權向量有:

從而可以計算出傳統農業指標的評價值M11=9.5×0.361+8×0.447+6×0.192+4×0=8.1564。利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計算出特色產業、產業扶持、生態保育的評價值,分別為7.7418、8.2748、8.2351。
根據前面計算出來的優化產業結構下各二級指標的權重和評價值,進一步計算出優化產業結構的評價結果。利用相同的方法,計算得出四個一級指標的評價值,以及五愛村轉型期產業發展的綜合評價值。具體見表2。

表2 五愛村轉型期產業發展各級指標綜合評價值
經過模型評價可以看出,轉型期間的五愛村產業發展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既有優勢,也存在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在特色產業的發展、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產業鏈的完善、鄉村人才的培養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13]。結合模型評價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 立足鄉村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特色產業發展
五愛村交通便捷,依托十天高速、316 國道,可直達西安、漢中、安康各市,構成半日經濟圈。石泉縣傾力打造的金蠶小鎮項目也將五愛村納入板塊,村里環境設施整潔,荷塘月色、百畝菊園等項目奠定了一定的旅游業基礎,也獲得了市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榮譽。據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統計,2019年上半年全國鄉村旅游人次達到15.1 億,同比增加了10.2%,收入達到0.86萬億元,同比增加11.7%。在良好的發展前景下,五愛村應緊緊抓住旅游發展的契機,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業,逐步形成由第三產業引領、第二產業支撐、第一產業補充的產業結構[14]。結合村里的百畝荷塘月色、金絲菊園,傾力打造旅游品牌,于每年7、8月份舉行“荷花節”,重陽節舉辦“賞菊會”,吸引周邊游客,依托金蠶小鎮項目,加快農家樂的建設,豐富周邊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等配套項目。以援建的農產品加工廠為龍頭促進第二產業發展,樹立特色農業品牌,開拓多元化產品,吸納村里勞動力就業,以幫扶單位訂單為過渡加速轉型升級。以加工廠需求為方向,鼓勵村民訂單化種植特色農產品,比如既可入藥也可食用的吊瓜,結合當地土壤富硒的特性,種植富硒蔬菜、山珍等特色農產品,充實第一產業發展壯大。
(2) 緊扣社會需求,調整發展方式,借助線上平臺提升
此次新冠疫情給社會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既是危局,也是變局。人們在長達近一年的口罩伴隨生活下,對生命健康、生活品質都有了更加強烈的需求。五愛村應抓住社會需求,及時調整發展方式。首先是發展康養產業。依托在村域東北部發現的地熱資源,打造溫泉休閑體驗區,通過對地熱資源的深度挖掘,樹立以健康養生、動態體驗、休閑娛樂為主題的宣傳理念。同時借力金蠶小鎮生態休閑度假區的建設,配套參與體驗、文化娛樂、健康養老等項目環節,增強休閑度假的服務力。其次是發展中醫藥產業。中醫藥學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世人再次重新認識到中醫藥學不容忽視的作用。可以預見到疫情過后,中藥的發展將迎來更多的機會。目前,五愛村已經發展了丹參等少量中藥材種植,建議借助陜西省藥監局與石泉縣定點幫扶的契機,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中草藥品種,提升村里加工廠處理能力,開拓中藥材種植和深加工項目。最后是發展電子商務。一方面疫情的影響增加人們對外部直接供給的依賴度。另一方面,原材料供給鏈整合后變得越來越高效、便捷,眾多農產品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無縫銜接。農業實體產品電子商務化、線上線下同步化必將成為產業鏈轉型升級的趨勢[15]。五愛村應加快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冷鏈物流建設,取得各種線上銷售資格認證,借助扶貧館等扶貧產品線上銷售平臺,拓寬銷售模式和銷售渠道。
(3) 注重跨界延伸,推進產業融合,豐富產業鏈環節拓展
產業融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路徑。轉型中的五愛村可以從兩個方面積極作為:一方面凸顯歷史價值,形成文旅聯動。文化是內容,旅游是載體,“鎏金銅蠶”是古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物,是國家一級文物,它的出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五愛村應抓住產業融合的新機遇,采取文旅聯動的跨界融合模式,將蠶桑文化、農耕文化、絲路文化融入旅游開發項目中,策劃一些具有獨特性的歷史文化體驗、主題文化旅游活動,打造大學生文化教育基地、少年科普基地等平臺;另一方面“接二連三”發展第一產業[16]。由單一的農產品種植向設計、生產、互聯網銷售等各個產業鏈延伸,提升農業經濟效益。以五愛村現有的菊花產業為例,建議擴大金絲皇菊的種植面積,在產品的設計中圍繞菊花產業,講好菊花故事;在產品加工過程中生產菊花茶、菊花煙等多元化產品;從菊花可吃、可玩、可賞、可購等方面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充實產業發展和鄉村旅游的共贏之路。
(4) 保障軟硬環境,夯實產業基礎,鼓勵鄉土人才創業
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寬松的政策制度環境是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的基本前提。經過脫貧攻堅階段的全面發展和精準幫扶,五愛村在道路交通、水利建設、電力保障、通訊設施等硬件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與完善,通過公益性崗位的開發,村里環境衛生包干到戶,村域面貌煥然一新。近年來,圍繞新民風建設,推行一約四會、道德評議等方式,引導村民文明風尚逐步形成。地方政府可以進一步結合特色產業,圍繞金融服務、行政審批、市場監管等方面優化制度性供給。軟硬件環境的建設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能人返鄉,加入到鄉村振興的建設中,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一方面五愛村可以通過鄉村規劃、土地扭轉、盤活宅基地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返鄉能人提供施展抱負的舞臺;另一方面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定點扶持為契機,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在核心價值觀傳播、鎮村一體化干部隊伍素質提升、科學知識普及的同時,圍繞金蠶文化、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的推廣與種植等方面在村里培養更多的經理人、文化能人、工匠藝人等鄉土化人才。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我國貧困人口將全面脫貧,3萬多個深度貧困村脫貧摘帽。在欣喜的看到脫貧攻堅顯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將帶著思考步入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型的關鍵階段,如何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不放松,如何推動鄉村振興不跑偏,是我們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關鍵問題。通過對五愛村的實證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特色產業主導、線上平臺提升、三產融合互動、鄉土人才創業的政策建議,在面對龐大的、發展不一的、環境復雜的鄉村脫貧主體時,還需要從政策層面支持更多可復制、可量化、可踐行的產業發展模式和建設路徑。比如,通過引入農業大數據優化區域產業結構,讓鄉村產業有的放矢;進一步發揮國家財政引導作用,將扶貧資金投入逐步轉向鄉村產業發展,尤其是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以工補農的示范效應,引入龍頭企業構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整合產業資源、規范生產環節、拓寬市場渠道等方式,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品牌,在鎮村地域內構建產業鏈主體;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助推綠色鄉村發展模式,充分挖掘鄉村歷史、古跡、文化特色,發展旅游經濟帶動產業融通,實現鄉村經濟可持續性發展;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進一步加大人才返鄉的引導力度,采取長期培養激勵機制和短期對口幫扶機制相結合的方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等。全面脫貧是起點,而不是終點,依然需要全社會繼續發力,實現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