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色小鎮有別于普通小城鎮的最大特點在于,文化特色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湖北省十堰市麻家渡鎮竹山縣綠松石小鎮而言,應將小鎮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應用作為規劃和建設的重中之重,融松石文化、女媧文化、庸國文化、非遺文化四位一體,將小鎮打造成為一個具有資源性、本土性、創意性、體驗性、娛樂性的多元文化空間,從而克服綠松石的不可再生性,促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特色小鎮;綠松石小鎮;文化驅動;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文化產業經濟研究中心2020年度開放基金項目(HBCIR2020Z015)研究成果。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自2014年起,興起于江浙一帶、以地域空間重塑和特色產業增長要素聚合等為特征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特色小鎮應運而生,這一區域性的城鎮發展新模式以燎原之勢迅速被推廣并輻射至全國各地。以湖北省為例,近年來,特色小鎮的籌備和建設工作備受湖北各縣市的青睞,其中,竹山縣麻家渡鎮綠松石小鎮于2018年被成功納入湖北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綠松石小鎮作為中國首個以綠松石為主題的文旅小鎮于2020年初正式開始動工建設。
綠松石是一種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這一特點雖然凸顯了它的寶貴價值,但也極大地遏制了綠松石小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對于尚在建設的竹山綠松石小鎮,如何實現健康、長久的發展是亟待當地政府、主營企業和社會各界探討的問題。綜合相關研究可知,特色小鎮有別于普通小城鎮的最大特點在于文化特色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本文即以文化為視角討論怎樣將文化資源與綠松石特色小鎮建設進行合理的融合與轉化,從而助力小鎮構建起以文化為支撐的發展路徑,這一課題的研究也將對湖北省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啟示意義。
一、文化資源的開發對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賦予小鎮內在靈魂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目前的城市建設千篇一律,各種城市病層出不窮,而當下流行的特色小鎮建設正是從雷同向各具特色轉變,對特色小鎮的討論不能簡單地聚焦于表面的特色上,更深層次的諸如特色小鎮的文化內涵、小鎮的靈魂才是投資者和游客們真正喜好的。以綠松石小鎮為例,其內在靈魂并非來自于經濟產值,也不能僅僅體現在綠松石產業聚集這一產地優勢的特色上,從根本上看,其特色應是由“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包括其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形態)自然融合而成的獨具性格的小鎮生活形態”[1],這種生活形態的形成離不開當地文化的長期積累和沉淀。
(二)助力小鎮產業升級
各地特色小鎮創建一般都是基于當地的特色產業甚至是傳統產業,如茶業、陶瓷、綠松石等,這些產業倘若不迎合市場進行包裝和改造,不提煉出鮮明的文化特色,并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即使特色小鎮建設申報成功,也很難使原來的產業完成轉型,很難在消費市場中形成持續性發展,很可能向房地產化或產業園化發展。文化資源的介入和統籌規劃,將在特色小鎮建設和產業轉型的協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滿足市場差異化需求
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增加,人民的精神需求升級,文化旅游已經進入大眾化時代,文旅作為特色小鎮的核心功能,民眾對其特色和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單純的復制粘貼式的主題定位和發展模式越來越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在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一般遍地開花的今天,有一大批特色小鎮卻迎來倒閉潮,如斥資3.5億開張的白鹿原民俗村,耗資20億的成都龍潭水鄉古鎮等都因定位與經營問題,文化底蘊挖掘不深,盲目跟風,從建筑風格到項目體驗都存在同質化嚴重的現象,特色小鎮卻無特色,無法吸引游客,最終被拆除或淪為“空城”。上述問題也是所有特色小鎮在開發和發展過程中將會面臨的難題,而文化資源的強勢注入和再造恰恰是從本質上改善這些難題的良方。
二、綠松石小鎮的文化基因
綠松石小鎮所處的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有著眾多獨特的文化寶藏,這里有圣潔神圣的松石文化、傳奇玄幻的女媧文化、古老神秘的庸國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等,這些為綠松石小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資源條件。
(一)圣潔神圣的松石文化
竹山縣綠松石開采的歷史可上溯到4000年前,主要是滿足歷代王朝皇室貢品所需。目前,竹山綠松石產品產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總量的70%,占世界總產量的60%,因產量大、質量優成為享譽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綠松石產品加工生產出口基地。而綠松石本身在中國文化、文明和傳統起源過程中有著某種神秘而特殊的位置[2]。在遠古時期,具有鮮明色彩的綠松石由神話觀念、原始禮儀、玉石信仰等賦予了神圣性,被看作是溝通天地的圣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綠松石作為象征權力與財富的物質符號派生出巨大的經濟價值,時至今日綠松石依然在世界范圍內被喜愛和收藏。綠松石所積淀的信仰崇拜、審美等觀念,將為綠松石小鎮帶來廣泛的流量與關注。綠松石小鎮所處的竹山縣麻家渡鎮現有綠松石產業商戶1000余家,綠松石產業已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式的產業鏈,這也為進一步傳播綠松石文化形成了極好的先天條件和前期鋪墊。
(二)傳奇玄幻的女媧文化
女媧被后世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神、生育神等,女媧補天的創世神話在華夏文明中廣為流傳,女媧神話在鄂西北竹山地區亦有深厚的民間信仰基礎,當地民間將竹山視為“女媧煉石補天處”,并認為女媧補天所用之“石”即為當地所產的綠松石。這種當代的表述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根植于可考的文字記載。唐末道士杜光庭在《錄異記》中記載:“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媧廟,云是摶土為人民之所,古跡在焉。”這是最早將女媧與竹山相關聯的古代文獻記載,說明早在唐朝時期竹山一帶就有女媧崇拜的傳統。清《康熙字典》則寫明“女媧山在鄖陽竹山縣西,相傳‘煉石補天處”,將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與竹山聯系在一起。雖然竹山縣之外有許多地方都有女媧相關遺跡,但竹山女媧文化不僅有文字記載和專家學者的肯定,還有補天所需之石的現實承載物——綠松石,綠松石自身的神圣光環為“女媧煉石補天處”之爭增加了砝碼,女媧補天的創世精神也賦予了綠松石文化更為豐富的內在意蘊。
(三)古老神秘的庸國文化
庸國是春秋前期漢江上游地區最大的部落方國[3],都邑位于現今湖北省竹山縣一帶,公元前1046年庸國跟隨周武王伐紂參與牧野之戰被記入《尚書·牧誓》,公元前611年,楚出兵滅亡了庸國,并在庸國的舊址上設置上庸縣。古庸國地處秦巴山區,此地山清水秀,是早期人類“鄖縣人”的主要棲息地,更是“我國巫文化的發祥地之一”[4],對后期浪漫神秘的荊楚文化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塵封數千年的文化寶藏,庸國文化理應借助綠松石小鎮的落成再次煥發生機,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資源。
(四)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
竹山地區還有著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如堵河皮影、堵河剪紙、女媧傳說、官渡民歌、綠松石雕刻技藝、寶豐花鼓船歌6個項目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民俗文化內容具有表演性和體驗性,對于綠松石小鎮實現文旅功能有著現實意義。
三、綠松石小鎮文化再造的路徑構建
以上文化資源是竹山地區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于綠松石小鎮來說,啟動并包裝這些優勢資源將使綠松石小鎮完成從單純的產業特色小鎮向有著蓬勃發展可能的文旅小鎮轉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產業,在特色小鎮的激烈競爭中具備核心競爭力。
(一)依托松石文化,進行精準定位
綠松石小鎮應明確自身定位和特色,以綠松石文化為主體,導入科研、設計、展示、交易、收藏、養生、旅游等關聯產業及酒店、旅游、度假等全能型配套設施,驅動綠松石產業創新升級,打造世界級綠松石文化中心。同時,充分發揮綠松石核心原產地優勢,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集綠松石文化展示、原石交易、交流體驗、工藝設計、收藏鑒定、電商直播等全產業鏈為一體,全方位延伸綠松石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
(二)突出女媧文化,打造IP形象
在竹山當地的表述中女媧傳說與綠松石密切相關。女媧本身的故事和形象在全國人民心目中影響深遠,具備極強的親和力和記憶點,能夠引發更多的情感連接,是綠松石小鎮打造IP形象的不二人選。在女媧IP形象的設計和塑造上,應將女媧與綠松石元素巧妙結合,使其形象上符合現代審美,應用上能夠與視覺物料相匹配,并將IP形象擴展到具有藝術元素和功能性的創意衍生品上,實現從傳統產品到創意產品的飛躍式提升[5]。
(三)彰顯庸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庸國及上庸文化雖然不屬于歷史研究的熱點,大多數人對此并不知曉,但是當地民眾對這一土生土長的古文化依然充滿追憶和向往:祖籍竹溪的作家野莽著長篇小說《庸國》,描述了上庸古國生動的歷史故事;竹山當地依然有以“上庸”命名的商場、飯店、商鋪等。綠松石小鎮的建設應充分彰顯庸國文化精髓,在建筑風格上借鑒上庸傳統建筑和當地鄉土建筑形態特征,同時,綠松石小鎮可將庸國相關歷史故事或小說如牧野之戰等進行改編演繹,引進大型集藝術審美和歷史文化于一體的歌舞劇,增加游客的體驗項目,以演藝的方式促進庸國文化的傳播。
(四)巧借非遺文化,激發小鎮活力
竹山目前申報成功的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尚處于獨立發展階段,綠松石小鎮作為竹山縣唯一的一個省級特色小鎮,可以成為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向公眾的現實載體,引進綠松石雕刻技藝、堵河剪紙等傳統手工技藝工作坊,為游客提供動手制作、培訓的機會,聚攏多種生活方式,營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并將堵河皮影、女媧傳說、官渡民歌、寶豐花鼓船歌納入綠松石小鎮特色演出內容中,使游人能夠全方位了解當地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小章.特色小鎮的“特色”與“一般”[J].浙江社會科學,2016(3):46-47.
[2]郝用威,郝飛舟.中國新石器時代綠松石文化[J].巖石礦物學雜志,2002(S1):147-150.
[3]潘彥文.從庸國到上庸[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2):27-30.
[4]劉玉堂,吳成國.楚帛書女媧形象鉤沉:談女媧與庸國[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6):705-711.
[5]李雨若,謝靜,魯紅梅.文創助力湖北茶類地理標志品牌創新發展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5):89-93.
作者單位: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