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
摘 要:文章簡要介紹盛唐敦煌壁畫中女性形象的源起與仕女畫的發展,通過對二者在造型、服飾、線條和色彩上的比較,彰顯了盛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和仕女畫所表現的獨特魅力。兩者在題材內容、表現技法、藝術特征等方面,都對后世繪畫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盛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仕女畫
一、盛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的源起
敦煌壁畫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宗教藝術,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采用壁畫的方式表達出來。壁畫的發展歷史久遠,最早從印度傳來時壁畫表現為男性形象,經過隋代及唐初的演變到了盛唐時期壁畫的人物形象已經完全女性化。
二、仕女畫的發展
我國現存歷史上最早的仕女畫是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帛畫《人物龍鳳圖》,這幅作品從技法上看并不成熟,只有仕女畫的雛形。春秋戰國到兩漢期間,我國出現了許多以女性形象為題材的創作,如北魏木版漆畫《帝舜妃娥皇女英》等,它們都是仕女畫的早期表現形式,并為仕女畫走向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仕女畫在唐代達到了空前的發展,著名畫家如張萱和周昉。五代是仕女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周文矩、顧閎中等人不僅繼承了唐代仕女畫的優良傳統,而且在人物的塑造、設色上有更高的發揮和創造。宋代仕女畫的創作承襲了唐、五代興盛之勢而又有所創新,題材表現范圍擴展寬泛。元代仕女畫作品已經失去了唐代的氣勢,在數量和質量上有所下降。明代作為仕女畫的藝術成熟階段,涌現眾多優秀侍女畫家與作品,而且在表現技法上豐富多彩。清代侍女畫創作逐漸形成了程式化特征。
三、二者比較
(一)造型
1.盛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造型
在敦煌第217窟西壁南龕的大勢至菩薩壁畫(圖1)中,菩薩造型逼真,整體比例適當,姿態優美,面部豐滿圓潤,體態健美,身體呈S形,曲線流暢。此外,飛天姿態多樣,形態各異,兩手臂間披著長長的飄帶隨風飄蕩,表現出飛天的自在飄逸。樂舞伎在中原樂舞的基礎上吸收了西域的樂舞特點,舞者繪制在畫面中間,樂隊在畫面的兩側進行演奏,樂器種類多樣,舞蹈有龜茲舞、胡旋舞和琵琶舞等。女供養人造型依然延續了隋代女性造型的特點,體態窈窕。
2.唐代仕女畫中的侍女造型
唐代仕女畫《虢國夫人游春圖》(圖2),以盛唐宮廷婦女生活為題材,畫面表現的是楊貴妃姐妹三月游春的場景。作品不依賴背景,描繪了人物、奔跑的馬等,再加上獨特色彩的運用,襯托出春天的氣氛。其中的女性形象造型獨特,豐腴圓潤的體態、開放精美的裙裝、精致考究的妝容發飾,盡顯華麗面貌,使得仕女顯得大氣典雅,雍容華貴,眉目傳情,令人為之陶醉。
(二)服飾
1.盛唐敦煌壁畫中女性形象的服飾
菩薩穿的絡腋這種衣服樣式在唐代非常普遍,是敦煌壁畫和雕像中佛教人物常穿的服裝,纏繞在其腋下。絡腋裝飾花紋華麗,精美。貴族婦女身著羅裙并且披著紗帔,紗帔分別為頭巾和披肩。帔的形制分兩種:一種橫幅較寬,長度短,使用的時候將其披在肩上;另一種橫幅較窄,如同一條飄帶迎風飄蕩,自由自在。其中,第一種寬幅帔帛運用在菩薩的服飾上是十分普遍的。第217窟西壁南龕大勢至菩薩披著藏青色羅紗,肩披呈透明狀的寬幅帔帛。第二種窄幅帔帛亦可見于第217窟眾菩薩身上,他們穿著長裙,有石榴裙、白練裙、錦裙,色彩艷美,做工精致,精細。
飛天服飾精美,有長裙和帔帛,上身裸露表現出女性曲線美,絡腋面料順滑飄逸。飛天穿的長裙以裹裙為主,裙子長,裙子上有團花圖案,制作精美。帔帛是飛天服飾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帔帛纏繞在兩臂上,向兩臂后飄飛,纏繞后形成圓環狀拉長,有時出現了雙環或多環,左右兩側的飄帶對稱分布,飄帶的寬度變寬,長度變長,飄帶如同大波浪一樣,動感十足。
樂舞伎上身裸露,身穿絡腋并且絡腋多為雙面異色。腰裙是舞伎用來裝飾的,它通過不同的纏繞手法,纏繞出很多褶皺紋樣,紋樣顯得自然、隨意,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和裝飾性,尤其樂舞伎在跳舞時會將這種隨意自然通過舞姿動態表現出來。短裙的長度到膝蓋處,比腰裙長,短裙與腰裙通常會不同顏色加以對比。而長裙則是貼身的,有裝飾圖案,衣紋線條非常流暢。
女供養人穿著的服飾通常有U形領或V形,這兩種領口的樣式延伸了女性脖子的視覺長度,體現出女性姿態的優美。高腰長裙是這一時期最流行的一種服飾,隨著唐代審美的變化發展,長裙款式面料也在不斷發展和進步。婦女在穿裙子時,將裙子系到胸前或者腋下,這要根據身高的實際情況定。帔帛是唐代女性服裝的一種流行風尚。寬袖襦衫樣式簡單,線條流暢,設計簡潔,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2.唐代仕女畫中的服飾
從張萱《搗練圖》(圖3)中可以看到,婦女們穿著小袖衣長裙,裙子系到胸部,具有盛唐的氣勢,搗練圖中仕女們眉清目秀,配合精致華麗的服飾,突出了女性獨有的形象魅力,仕女身穿的服飾為盛唐樣式,衣服上的花紋十分清晰。周昉《簪花仕女圖》侍女的服飾中出現大量的大團花花紋,它是唐代流行的一種紋飾,仕女頭戴的花冠各不相同。仕女的衣服上采用牡丹裝飾,同時點綴了玉蘭,其衣服上的花紋采用平鋪的方式表現,服飾精致美觀,簡單大方。
(三)線條
1.盛唐敦煌壁畫中的線條
盛唐敦煌壁畫中的女性形象運用線描繪制,用淡墨起稿,勾勒出壁畫人物的基本輪廓,用筆穩定而細膩,在勾線時準確,不得停頓后繼續勾勒,要保障線條的流暢性和連續性。在勾畫人物的頭部和臉部時,曲線多而密集。如勾畫菩薩手持的蓮花或楊枝時,線條不僅要勾勒得流暢還要準確,控制好手部比例,這樣才能勾勒出手持蓮花的姿態。
2.仕女畫中的線條
仕女畫在用線方面以細線為主,例如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此圖描繪了唐代貴族婦女從事勞作的場景,仕女采用精細的線條細心勾畫,流暢的線條刻畫了仕女窈窕細長的體態。有神的眼睛、彎彎的眉毛、櫻桃般的嘴唇,表現了女性美好的形象。畫家采用精細的線條刻畫了仕女手握工具,彎下腰搗練、紡線、熨平、縫制的勞動過程,其動作熟練、優美。在人物刻畫中,線條疏密有致,線條粗細結合,運用巧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逼真。
(四)色彩
1.盛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的色彩表現
盛唐敦煌壁畫菩薩像,線條除紅、黑外,還增添了鈦白色、赭石色、石綠色。采用紅線復勾肌膚,綠線復勾長眉,如盛唐第217窟西壁菩薩觀音像中,披肩的顏色有朱紅、綠色和墨色,觀音服飾中的飄帶應用了白色,盡顯動態美感。又如,敦煌莫高窟第66窟西壁北側觀世音菩薩像,紗裙透明,除部分膚色變色外,服飾色彩以朱紅、粉綠為主體,配飾色彩以金、藍、綠為主,鮮艷美麗,人物神態端莊肅穆。
2.唐代仕女畫的色彩
唐代仕女畫《揮扇仕女圖》(圖4)中的襦裙顏色也格外鮮明,朱紅、石青、橙黃等交相搭配,裙中印有的寶相花、卷草紋、瑞花等團花樣式。整體上看起來飽滿、圓潤。無論是服飾的顏色還是款式都為后世服飾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唐代仕女畫的妝飾十分艷麗,喜歡用大面積的色塊,面部涂鈦白、大紅,呈現出一種熱烈奔放的豪情。這種濃艷的妝容體現出她們思想獨特、熱愛生活、大膽追求的個性。仕女畫女性肌膚采用普遍的膚色渲染,烏黑的頭發帶有層次感,通過墨色的濃淡變化表現出頭發的層次和頭部的體積感。仕女的服飾華麗,色彩純度較高,多采用暖色調,通過顏色的疊加使單一的色調更為豐富。
四、結語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盛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與仕女畫,在造型、服飾、線條及顏色上各具特色,不斷發展。盛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在自身的發展中,既借鑒了仕女畫元素,又為唐代仕女畫提供了可借鑒的素材。 敦煌壁畫女性形象從神情與氣質、身姿與手姿、面部與發飾,對同時期仕女畫有直接的影響,仕女畫的造型對唐代敦煌壁畫女性形象塑造也起到促進的作用,仕女畫作為一門獨立的繪畫成為了主要的人物繪畫,人們對女性的認識不斷豐富,二者對后世繪畫藝術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阮立.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2]張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3]史忠平.莫高窟唐代觀音畫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4]高德祥.敦煌古代樂舞[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5]趙聲良.飛天藝術從印度到中國[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6]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7]孟洋.盛唐流芳:唐代仕女畫中女性形象的造型表現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8.
[8]朱才全.淺析唐代仕女畫中服飾文化[J].西部皮革2019(6).
[9]史忠平.莫高窟唐代女性觀音畫像與仕女畫之關系[J].絲綢之路,2014(12).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