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鋒
摘 要: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對于促進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推動高校美術專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應注意的是,當前高校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結構不合理、穩定性不佳、保障不力等諸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從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整體性與綜合性角度出發,強化標準建設與教師培訓,促進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美術專業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保駕護航。
關鍵詞:高校;美術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
根據高校美術專業人才需求及生源情況,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針對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應用性、行業性及培養目標等要求,高校必須加快建立一支結構優化、穩定性強、業務精干、極具活力的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以滿足美術專業教學及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文章結合“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及高校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現狀,重點就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加以探索。
一、高校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現狀
“雙師型”教師內涵豐富,從教師類型而言,“雙師型”教師兼具理論講師與專業技術人員雙重能力;從入職資格而言,“雙師型”教師兼具教師資格與專業執業資格;從職業能力而言,“雙師型”教師是兼具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近年來,高校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越來越重視,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大幅提升。但總體而言,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人才引進困難,結構亟待調整
美術專業人才資源相對匱乏,我國較早開設美術類專業的高校初建時期教師多源自工藝品廠等美術設計跨專業教學人員,當前發展階段的師資多源自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優秀畢業生,這一方面反映了人才引進困難,另一方面導致外請教師比例過大、師資隊伍結構欠佳等問題。從專業結構層面來看,很多院校美術“雙師型”教師在專業分布上不甚均衡,從職稱結構來看,高職稱美術教師數量少,且多數分布于理論教學領域,兼具理論與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群體老化、面臨退體。
(二)管理體制不順,職稱評聘受阻
當前,高校師資人事管理體制存在多頭多管問題,教師職稱評聘由省教育廳組織,學校缺乏獨立評審權利,加上“雙師型”教師評審標準缺失,導致美術教師職稱評聘障礙重重。雖然部分院校希望在此方面有所突破,但因管理體制、政策權限等原因而阻滯重重。部分地方政府鼓勵高校推行教職工全員職務聘任制,也支持高校教師職稱評聘工作,并在指標上給予傾斜,支持企業、行業等兼職教師的聘請,但由于去行政化改革難度大、與國家宏觀政策不適宜等多種因素影響,遲遲難以出臺具體的管理辦法[1]。
(三)培訓體系不完善,產教融合不足
當前,很多高校培訓體系不甚完善,很多教師希望通過完善的培訓提升綜合能力與教學水平,但因培訓機會少,產教融合不足,多數培訓偏于學術化,與“雙師型”教師所強調的應用型、實踐型本質相背離,導致培訓效果不甚理想。加上高校缺乏明確的“雙師型”教師培訓目標與要求,也未明確哪些機構負責該項培訓工作,導致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困難重重。
(四)政策工具單一,經費保障不力
政策工具涉及命令、報酬、職能拓展、權威重組與勸告等類型。如部分院校將深入企業鍛煉作為職稱評定的必要條件,這屬于命令;部分院校對兼職教師給予補貼,這屬于報酬;多數院校將教師培訓作為提升師資素質方式,這屬于職能拓展。為了推進美術“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必須將多重政策工具組合運用。但目前多數院校政策工具較為單一,僅涉及報酬或職能拓展,加上經費保障不力,導致“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困難[2]。
二、高校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路徑
(一)強化人才引進,優化師資結構
為了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高校首先要完善人才引進機制,由專職教師與來自產業一線的技術人才在理論與實踐上互為補充,保障美術教師隊伍在結構上實現“雙師化”。一方面,高校要在用人機制、薪酬福利、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等多方面向“雙師型”教師傾斜,全面調動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過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聘用標準上要扭轉當前普遍存在的盲目提升學歷門檻等做法,將聘任標準重心調整到實踐經驗方面,加強對企業能工巧匠的吸納,與此同時,硬件考核方面除了學歷學位證、榮譽證書等,還應將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納入考核范圍,轉變美術教師單一化聘用標準,全面考察其理論水平、實踐經驗、學歷能力、道德素質等情況。此外,要持續拓展“雙師型”人才引進渠道,通過調整教學計劃,打破常規課程時間安排,為一線產業人才兼職教師創造時間上的可能性,同時要推進校企雙方人力資源共享,明晰責、權、利,鼓勵企業員工到校施教的同時,為美術專業教師前往企業開展實踐鍛煉提供條件,還要積極聘用兼具實踐經驗與教學能力的行業專家、社會人才、高級技術人員等來校兼職,通過“剛柔并濟”加強優秀人才引進,持續優化師資結構。
(二)理順管理體制,建立職評標準
針對管理體制不暢、職稱評聘受阻等問題,高校要全面認識到美術“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與體制改革的關聯性,完善管理體制,建立統一的職稱評聘標準,為推動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保駕護航。在教育體系外部,“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與人事、編辦、組織等關系甚密,必須與地方人才引入戰略相聯系,通過政府或人社部門項目成功引入人才;在教育體系內部,“雙師型”教師隊伍又與教師資格準入、考評、定期注冊等政策息息相關,與高校人才培養、管理體制、辦學體制聯系緊密。為此,各地區必須加快推進管理體制分類改革,針對不同類型院校及不同區域特色制定相應政策,明確不同區域“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差異性及難點,統籌規劃,并將人事管理、職稱評聘權利下放到高校。除此以外,要積極研究并建立“雙師型”師資標準,從專業、教育兩大維度以及知識、技術、能力三個方面,全面開發和設計不同等級的指標基礎,形成國家級職評標準,并由各地依循高校實際情況上下浮動執行[3]。
(三)健全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
健全教師培訓體系是高校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而完善的培訓體系離不開教師個體、高校與產業機構三方的共同努力。教師要主動向“雙師型”教師標準靠攏,主動學習、強化培訓,以逐步取得雙證、培養雙能力。高校要依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定期組織美術教師參與培訓,并深化校企合作,與之共建“雙師型”培訓基地,針對美術教師實踐能力薄弱等問題給予有針對性的培訓。其一,高校要全面深化產教融合,將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為實踐應用,鼓勵美術教師成立工作室,通過構思、設計、制作和演繹美術作品,定期舉辦作品展演,搭建思想與藝術交流平臺,評選具有優秀成果的工作室,并將其作品投入市場,接受市場的評定與檢驗,以工作室模式帶動教師成長;其二,要從美術教學特點、應用層次、教學實踐要求等出發,以頂崗實踐形式提升教師美術造型能力、造型語言運用能力等,確保教師能夠獨立完成示范作品并具有課堂演示范例的能力;其三,高校要組織青年教師參加職前培訓與教師資格證考試,引領起盡快適應崗位需求,同時依循雙師標準及要求,充分發揮經驗教師傳幫帶作用,推行“導師制”,以老帶新,定期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和培訓,建立布局合理、質量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四)拓展政策工具,保障資金投入
針對高校政策工具單一、經費保障不力等問題,高校要明確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如培訓、評聘、編制、職稱、待遇和標準等,全面推動各方面改革,保障增量、做強存量的同時,全面完善制度機制,轉變單一化政策工具情況,組合運用命令、報酬、職能拓展、權威重組與勸告等多種政策工具,充分發揮激勵和引導效果,推動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針對教師培養規劃,高校要建立以激勵為導向的政策制度,制定以專家引領、師徒結對等校本培訓為主導的培訓政策,啟動美術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支持美術骨干教師培訓、青年教師企業實踐、兼職教師聘用、在職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和資源開發,同時持續拓展培訓覆蓋范圍與經費投入力度,確保培訓全面覆蓋每位教師。另一方面,要運用多元政策工具,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效率。例如,高校可加強跨區域合作,通過支教、代培等方式共享優質“雙師”資源,提高欠發達地區與非核心區域高校師資水平,實現權威重組[4]。
三、結語
當前高校美術專業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要兼具豐富的實踐經驗。傳統教學模式下培養的美術教師隊伍,雖理論功底較為扎實,但普遍缺乏對行業前沿信息及技術的認知,而部分教師由企業轉入美術教師行業,雖實踐經驗豐富,卻對高等教育美術教學規律缺乏研究,業務能力也亟待提升。面對高校美術教師隊伍建設現況,高校必須對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給予充分的重視,積極發揮產教融合、協同培養等模式的優勢,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培訓,以全面提升美術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萍,姚瑤.安徽高等職業院校工作室教學模式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討:以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漆藝工作室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4(15):158-159.
[2]雒巖.獨立學院美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分析[J].包裝世界,2010(4):63,65.
[3]李巍.藝術類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5.
[4]佛朝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試點改革的成效、問題與建議[J].職教論壇,2014(34):12-17.
作者單位:
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