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
摘要: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早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落實在高校工會工作中,主要顯現了工會工作三個方面的不足,分別是供需關系不夠匹配、工作模式相對落后、組織架構存在弊端?;诖吮尘?,本文結合新時代特色提出高校工會工作模式的改進思路與創新方法,即以教工為核心,以需求為目標,以改革為抓手,以創新為驅動,助力實現高校工會工作的科學化、高效化、時代化。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高校工會工作;模式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乎全局的重大理論判斷,為新時代謀劃發展、推動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工會工作也面臨轉型和創新的挑戰,以不斷滿足高校教師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和品質化的期望。
一、社會主要矛盾在高校中的現實內涵和突出體現
社會主要矛盾具備深刻的內涵意義,在宏觀層面是群體性、社會性的普遍型矛盾特征體現,在中觀層面是團體性、單位性的集中型矛盾體現,在微觀層面則是個體性、特殊性的個體矛盾現象。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這體現了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群眾的需求都隨著經濟水平提升和時代發展產生了變化,而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群眾需求的提升。將其與高校相關聯,則其現實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首先,從國家和社會發展層面來看,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包括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國家綜合能力提升的期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尾階段,我國人民群眾的需求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人民追求的不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社會生活領域的全面進步。在經濟方面,追求經濟結構的合理轉型以及經濟發展的穩步增長;在政治層面,追求全面依法治國,并實現政治生活中的平等自由;在社會層面,追求風清氣正、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在文化方面,追求豐富多彩、多元包容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形式;在生態方面,追求綠水青山、生態平衡、干凈衛生的優美環境。
其次,從高校整體發展層面來看,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包括高校師生員工對于所在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學術科研能力、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資源數量、社會評價口碑等綜合實力強大的渴望。對于高校師生員工來說,所在學校即是每個人生活發展的強大依靠,學校的發展水平和綜合能力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關系著個體的成長資源和發展速度,因此高校里的個體會對學校發展產生期待和需求,對學校發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最后,從高校教師個體發展層面來看,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包括高校教師對于職業發展、醫療保障、居住條件、養老服務、子女教育等的迫切需要。公民個體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個體的實際需求最直接地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于高校教師來說,美好生活意味著充足且公平的職業發展機會、豐富的培訓資源、滿意的收入水平、全面的醫療保障、良好的子女教育資源和養老服務等。
二、當前高校工會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如前所述,當前我國人民群眾需求的提升是社會矛盾發生的最突出因素,而在高校的環境中,教師的需求提升導致了主要矛盾在高校中的落地。有學者通過對杭州各高校教師的調研發現,高校教師對教師職業基本滿意,對學校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基本滿意,但是有97%的教師認為工作非常累,有52%的教師對于收入不滿意。其中,教學科研崗位的教師在職稱評定、科研任務方面壓力大;行政管理崗位的教師在職級晉升方面壓力大;青年高校教師在子女、老人和住房等各方面的壓力大。概括來說,高校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方面需求主要體現在培訓訪學機會、科研指導、子女、養老、住房、心理咨詢等方面。對這些需求的滿足即是解決高校中的主要矛盾,它必須以高校工會作為主要力量,這就對高校工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現階段,我國的高校工會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不足以支撐解決主要矛盾,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供需關系不夠匹配、工作模式相對落后、組織架構存在弊端。
首先,在新時代,高校工會所能提供的資源與教職工的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關系。目前,高校工會工作面臨的主要矛盾轉變為教職工日益增長的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和更加多樣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學校資源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在現階段,高校的教職工對于優質的發展資源和服務資源的需求更加迫切,而目前工會一方面不能及時準確掌握教職工的需求目標,另一方面其所提供的資源仍然停留在原先水平,資源供給的內容和質量明顯不足,已經遠遠落后于需求的發展速度,因此難以讓教職工滿意。
其次,在新時代和新形勢下,工會工作模式的落后性也逐漸顯現。部分高校工會工作的理念落后,思路單一,仍然以固化思維、經驗主義對待工會工作,缺少與教職工的互動,不能及時了解教職工的思想動態和實際需求;工作方法滯后,仍然以傳統的線下工作方式(例如活動聚會、發放福利等)為主要工作方式,不能把握時代特征,創新與活力不足,難以跟上“互聯網+”時代迅猛的發展速度,也就難以達到令教職工滿意的工作效果;學習和發展能力欠缺,部分工會基層組織囿于當前的工作方式和內容,將主要精力用于應付各類事務性工作,疏于學習和進步,對于未來發展方向缺少認識和長遠規劃,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節奏,導致發展落后。
最后,在新時代背景下,工會工作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方式的弊端有所顯現,暴露了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級工會組織的溝通效率和工作質量,降低了教職工支持和參與工會工作的熱情。例如,各級工會組織與教職工之間的溝通作用需進一步加強,基層工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發揮不明顯,信息上傳下達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損耗;基層工會組織的權限范圍太窄,難以針對實際需求開展工作;對基層工會組織兼職工作人員的保障措施太少,難以激勵基層兼職工會工作人員從本職工作中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參與工會工作,導致基層工會組織活力不強,效率不高。
三、新時代高校工會組織運行機制創新發展的科學化舉措
為解決高校中存在的社會主要矛盾,高校工會組織必須轉變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質量。
第一,以教工為核心,加強溝通交流。要解決高校中的主要矛盾,首先需要了解高校教職工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包含了哪些內容,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因此,高校的工會必須加強與教職工之間的溝通交流,定期通過問卷調查、訪談、提案等多重方式了解教職工的訴求,及時快速地掌握需求方信息,為解決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以需求為目標,匹配資源配置。在了解了教職工的需求之后,工會組織必須改進在資源開發和資源供給方面存在的不足,努力推動工會供給側改革,一方面拓寬資源供給渠道,通過企業、校友、社團等各類社會資源尋求資源的來源,并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資源供應給教職工;另一方面豐富資源供給種類,優化資源結構,不僅僅局限于物質資源的提供,還應當覆蓋培訓指導、生活服務等各個方面,切實解決高校工會服務中存在的覆蓋面小、服務連續性弱、缺乏針對性等問題。
第三,以改革為抓手,改善組織架構。目前部分高校工會的組織體制落后,存在結構層級過多的問題,因此要將工會職能向基層組織延伸,明確工會基層組織權責,充分賦能,優化組織架構;要使基層組織更加充分的與教職工直接接觸,減少溝通損耗和溝通成本,給予基層組織更多的資源支持。
第四,以創新為驅動,提高工作質量。與其他職業群體不同,高校教職工具有物質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個人發展訴求較多、精神文化發展要求較高等特點,結合此特點,并立足于新媒體時代,高校工會工作必須突破創新,建立“互聯網+”思維,拓寬工作內容,更新工作方式。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和開發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移動終端服務,增強工作的互動性,提供菜單式、可自主選擇的服務內容,從廣度、深度和亮度上打造形式多樣、品位高尚、吸引力強的活動,吸引教職工興趣,激發參與熱情。
總之,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工會組織必須致力于解決自身存在的矛盾,發現問題,迎合需求,改善工作,以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均衡的工會管理和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曉禾.高校工會基層組織活力建設探索[J].工會理論研究,2018(01):30–32+47.
[2]曹弋.高校工會如何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37(6):5–8.
[3]高衛衛,耿艾莉,張云.“互聯網+”時代高校工會服務方式的創新探究[J].學園,2017(21):123.
[4]劉月.發揮高校工會在推動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5):250–251.
[5]陳海濤.“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工會工作模式的創新研究[J].知識經濟,2020(2):169–170.
[6]孟慶莉,蔣海青,陳玉葉,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視角下高校工會開展精準服務的對策研究——基于高校教師工作、生活需求的考察[J].勞動保障世界,2019(33):57–58.